沪昆客专红岭隧道进口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
2016-10-14李卓
李 卓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251)
沪昆客专红岭隧道进口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
李卓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251)
沪昆客运专线红岭隧道进口滑坡成因调查揭示,线位走向与红岭隧道进口处左侧坡体斜交,隧道左侧偏压且存在顺层,高角度切坡时岩土体内部产生了裂缝。该边坡附近断层发育,岩土体力学性质较差,裂隙发育,雨水易沿裂缝下渗,土体受力失稳,对后缘岩土体有牵引作用,导致边坡失稳。在勘察调绘的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软件Geostudio深入研究滑坡的形成机制,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结果显示,第一个潜在滑体的稳定性系数为1.03,第二个潜在滑体的稳定性系数为1.139,该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人工开挖与降雨入渗作用下,该进口边坡不稳定。为了保障施工安全,建议采用减载与抗滑桩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红岭隧道牵引式滑坡成因分析稳定性评价治理方案
隧道开挖中高角度切坡常常破坏边坡的稳定性,进而诱发边坡的滑动破坏,最终会严重影响铁路建设的施工进度。另外,隧道拱顶可能会承受滑坡荷载导致挤压变形[1-3]。因此,必须对滑坡进行及时的治理。
沪昆客运专线红岭隧道进口位于湖南省新化县科头乡红霞村,进口左侧边坡自然坡度35°左右,均辟为梯田。此滑坡变形按变形规模和时间可分为二个阶段:2011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为第一阶段,施工单位在平整施工场地时进行切坡,在左侧坡脚挖出10m余高陡坎,坡度70°~90°,开挖地面高程约274.09m,形成了较高陡的人工边坡。后人工边坡产生裂缝,形成一条连续长约160m、宽10~40cm的张拉裂缝,位于里程范围DK209+340~375左侧0~65m,大部分地段出现错台裂缝,错台高度为5~30cm,至4月下旬,裂缝宽度加大,最大达60cm。第二阶段为4月中旬至6月上旬,该地区连降暴雨,裂缝继续扩大,宽度最大达70cm,后缘错台高度达1.7m,且沿坡体往上产生多条新裂缝,坡上民房多处开裂,范围扩大至里程范围DK209+340~405左侧0~110m;红岭隧道进口拱顶左侧受滑坡体挤压变形,顶部及拱顶内部初支均出现裂缝,宽度5~10cm,长度延伸至洞内约30m。为保证隧道施工和工程安全,需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其形成机制,并对滑坡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价,最后提出经济合理的工程防治方案,保障施工的安全运营[4,5]。
1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1.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滑坡位于红岭隧道进口明洞段里程范围DK209+340~405左侧0~110m,原始地貌为残坡积中低山区,自然坡度约35°,坡上多辟为梯田,坡上有民房,坡体稳定,植被发育;施工切坡后,坡度约40~60°,后缘高程为326.9m,前缘高程为282.0m,高差约44.9m(如图1)。
图1 场地原始地貌(三维系统截图)
1.2地层岩性
滑坡区域内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残积层(Q3dl+el);奥陶系下统桥亭子组上段(O1q2),其岩性按地层由新至老分别叙述如下。
(3)奥陶系下统桥亭子组上段(O1q2):
炭质板岩——灰黑色,强风化,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极破碎,岩质较软,敲击易碎。
粉砂质板岩——①全风化,黄褐色,原岩结构构造已基本破坏,岩石风化呈土状,夹少量未完全风化的残留物。②灰绿色、红褐色,强风化,砂状结构,板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面可见红褐色铁锰质浸染,岩质较硬,岩体破碎。③浅灰色,弱风化,砂状结构,板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面可见红褐色铁锰质浸染,岩质较硬,岩体较破碎。
1.3地质构造
根据调查和勘探,区内岩层产状以北北西、北北东为主,35°∠30°、321°∠60°、23°∠14°;在滑坡附近发育逆断层,断层产状110°∠53°,破碎带宽度10~15m。受该断裂的影响,滑坡区内岩层产状较紊乱,岩体较破碎,软硬不均。
1.4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沟谷或山坡、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受季节影响较大,雨季水量较大,干旱季节水量较少,向低洼处排泄。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下伏炭质板岩,粉砂质板岩的节理、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径流补给。水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水量受节理裂隙及充填情况影响,水量中等,地下水季节性变幅较大,勘测期间潜水埋深1.50~8.50m,高程283.33~290.51m。
2 滑坡形成过程及成因分析
2.1形成过程
红岭隧道进口滑坡为新生滑坡。通过对滑坡区内裂缝位置的观测,结合地层岩性、地形情况及现场施工情况,该滑坡按变形规模和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裂缝1、裂缝2为界,滑坡体主要物质成份为第四系坡残积土层,属土质滑坡;第二阶段因土体滑动牵引后缘基岩,节理面受雨水浸润开裂,产生变形、滑动,属牵引式破碎岩体滑坡,变形范围延伸至裂缝4、裂缝5、裂缝6,且变形区有沿山体向上延伸趋势,最大延伸至裂缝7(如图2)。两个阶段滑动方向基本一致,为北偏东51°。
图2 滑坡平面示意
红岭隧道进口第一阶段滑坡范围约2 520m2,滑坡堆积厚度一般为0.0~8.1m,滑坡体积约6 100m3,为一小型土质滑坡。第二阶段滑坡范围扩大至约8 020m2,滑坡堆积厚度0.0~24.0m,滑坡体积扩大至约52 100m3,为中型滑坡。
2.2形成原因
上部第四系松散地层及全—强风化砂质板岩、炭质板岩岩体破碎,基岩接触面及层面、节理面等不利结构面组合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线路走向与坡体斜交,隧道左侧偏压,岩层产状倾向线路方向,存在顺层,施工开挖造成不利影响。
隧道区工程施工开挖期间遭受强降雨影响,雨水渗入土体,导致土体受力失衡,并牵引下伏基岩沿结构面开裂、变形,是滑坡产生的直接诱因。
3 滑坡边坡稳定性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红岭隧道进口滑坡的稳定性,并找出潜在滑动面,为治理方案提供依据,采用Geostudio软件[6-8]中的SLOPE/W模块,运用Morgenstern-Price计算方法,计算进口滑坡的稳定性,找出潜在滑动面。
3.1模型的建立
如图3所示,纵剖面5-5与滑坡主滑方向一致,并经过1、6、7三个大裂缝,因此选择5-5剖面进行研究。首先建立根据GeoStudio提供的网格剖分,采用三角形单元和四边形单元混合的网格形式。最终地质模型划分为3 416个单元,3 387个节点,剖分好的数值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
3.2初始应力分析
根据前期勘察报告得到物性参数如表1。粉砂质板岩的刚度较大,选择的材料模型为线弹性,裂缝结构面的岩性更接近土,选择的材料模型为弹塑性模型。
表1 进口滑坡各岩土组物理力学参数
滑坡模型两侧只考虑X方向约束,滑坡底部采用X/Y两个方向的约束,边界条件如图4所示。运用SIGMA/W模块进行初始应力分析,得到剖面的剪切应力等值线云图,滑坡深部应力较多,滑坡表面无应力,基本符合滑坡的初始应力分布。
图3 5-5′剖面地质模型及有限元网格划分
图4 5-5剖面剪切应力等值线
3.3求解稳定性系数
根据裂缝的分布和剪出口的位置推测潜在滑动面,并预测有两个潜在滑体。运用SLOPE/W模块中的M-P条分法,计算两个潜在滑体的稳定性系数,如图5、图6所示,绿色部分为滑体范围,第一个潜在滑体的稳定性系数为1.03,第二个潜在滑体的稳定性系数为1.139。滑坡体裂缝发育,第一个潜在滑动面滑动时对后缘岩土体具有牵引作用,加之人工开挖与降雨入渗作用,该进口边坡非常不稳定。
图5 5-5剖面第一期滑带分布
图6 5-5剖面第二期滑带分布
4 滑坡治理建议
建议结合线路工程情况及滑坡体主滑方向进行滑坡治理[9-11],并对隧道洞口偏压、顺层采取适宜的处理措施。拟采用减载锚杆与抗滑桩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对滑坡区内变形岩土进行清方卸载,清理滑坡区坡残积层粉质黏土、细角砾土、粗角砾土及部分全—强风化基岩,下部设置抗滑桩,并对坡面进行加固。 建议边坡率上部粉质黏土、细角砾土、粗角砾土、粉砂质板岩(W4)取1∶1.75;炭质板岩(W3)、粉砂质板岩(W3)取1∶1.25;粉砂质板岩(W2)取1∶1。施工时应加强对滑坡体的位移观测、地下水位动态观测;在滑坡体周边设截、排水沟,并做防渗处理,减少水对滑坡的不利影响,做好相关路基、边坡、隧道等截排水措施。工程完工后,建议对滑坡体及周围进行绿化处理,减小表水对表土的侵入冲刷(如图7)。
图7 滑坡治理示意
5 结束语
根据调查和勘探结果分析,沪昆客运专线红岭隧道进口滑坡区表层覆盖坡残积粉质黏土、细角砾土和粗角砾土,因施工开挖,遇到暴雨或者持续降雨,雨水沿裂缝下渗,土体受力失衡,易产生裂缝,形成滑面,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易产生滑坡。下伏炭质板岩、粉砂质板岩风化强烈,节理发育,岩体破碎,雨水浸入结构面,在上覆土体的牵引下沿结构面开裂,产生变形、滑动,且有向坡体上方延伸趋势。运用Geostudio软件计算潜在的两个滑动面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03、1.139,滑体基本稳定,但在人工开挖和降雨条件下如不及时处理,将引发更大范围的滑坡。建议采用减载锚杆与抗滑桩结合的方式,在滑坡治理过程中和完工后,应加强动态监测,防止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
[1]陈欢,廖景高.库区滑坡的次生灾害分析与研究—以藕塘滑坡为例[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3(7):41-44
[2]黄静.基于geo-slope对三峡库区藕塘滑坡的稳定性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6-98
[3]郑伟.孙家沟一级古滑坡滑带土强度参数反演分析[J].铁道勘察,2015(5):28-29
[4]黄新智,刘俊俊.基于SEEP/W的降雨条件下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J].铁道勘察,2015(5):41-43
[5]刘新喜,夏元友,张显书,等.库水位下降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8):1439-1444
[6]何翔.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的随机有限元方法[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
[7]李海光.新型支挡结构设计与工程实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8]何小宏,罗志强.公路边坡抗滑桩的设计与施工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20(3):81-87
[9]范建海,付正飞,何玉清,等.云岭隧道进口滑坡体稳定性分析与处治[J].隧道建设,2006(5):43-46
[10]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11]张鲁新,周德培.蠕动滑坡成因及隧道变形机理的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2):99-103
[12]陶志平,周德培.滑坡地段隧道变形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3,11(3):323-327
[13]储文静.肯尼亚蒙内标准轨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对策分析[J].铁道勘察,2016(1):68-70
[14]TB10012—2004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Plan of the Imported Landslide in Red Ridge Tunnel in Shanghai-Kunming Railway
LI Zhuo
2016-05-03
李卓(1984—),2009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师。
1672-7479(2016)04-0037-05
P642.22;U213.1+52.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