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白水河谷地区布依聚落文化景观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估

2016-10-14周政旭李修竹钱云

风景园林 2016年5期
关键词:布依文化景观河谷

周政旭 李修竹 钱云

贵州省白水河谷地区布依聚落文化景观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估

周政旭李修竹钱云

“文化景观”概念提出于19世纪并在地理学界普遍使用,1992年“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的代表,成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梳理“文化景观”、“村落文化景观”概念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贵州省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群的文化景观特征,其中包括空间景观特征、空间与地域文化的共同建构两方面。研究认为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是在高原喀斯特山地环境、战乱多发的历史背景、农业种植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以及独特的布依民族文化条件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山地民族人居环境的一个典型范例,具有一定的价值。

文化景观;聚落;喀斯特;贵州;布依;白水河谷

修回日期:2016-04-25

1 引言

近年来,对传统村落尤其是少数民族聚落的关注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为人居环境学科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本文研究聚焦于贵州省中部白水河谷地区布依聚落(图1),该地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峰丛峰林地貌,因此造就了极为特殊的村落景观。尽管当前学术界已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较为丰硕,在贵州布依村落景观、村落文化景观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这种喀斯特地貌条件下的少数民族村寨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特殊性,其价值也有待系统挖掘探讨。本文旨在对这一领域开展探索,在阐明“文化景观”、“村落文化景观”等概念后,以此为基础从自然基底、聚落①、村落、民居与公共空间四个层面分析总结布依聚落空间景观特征,探讨聚落空间与地域文化的共同建构,最后提出应予以重点保护的白水河谷布依聚落文化景观价值核心以及现状所面临的问题。

2 村落文化景观

2.1“文化景观”与“村落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奥托•舒特尔(Otto Schluetter)于19世纪末提出,与自然景观对应,指“人为创造的景观”[1]。20世纪初“伯克利学派”认为“文化景观由自然景观通过文化群体的作用形成,文化是动因,自然区域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2],具有鲜明的文化决定论色彩[3-4];而20世纪后期的新文化地理学者认为文化景观是 “文化的意象”,是人类看待环境的方式[5],并且在挖掘景观的意义与价值的时候,注重分析构成文化景观的要素及其以及,并关注文化观念及其历史中的影响过程。[6-10]1992年,“文化景观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组成类型之一,并迅速受到各国政府、民众以及学者的重视,迄今已有95处在列世界遗产名录[11]。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参与文化景观的讨论中。有学者认为文化景观“是文化在空间上的反映,是一种落实于地球表层的文化地理创造物”[12]。“任何一个有特定文化的民族都会通过建造房屋、开辟道路、耕种土地、修筑水利工程、繁衍或限制人口、传播宗教等活动改变其生存空间内的环境,这种人所创造的物质或精神劳动的总和成果,在地球表层的系统形态就被称作‘文化景观’”[13]。

村落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类别。村落文化景观集中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多种表现方式”[14]。2008年,《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建议(贵阳建议)》将村落文化景观阐述为“自然与人类长期相互作用的共同作品,是人类活动创造的并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文化景观的重要类型……是农业文明的结晶和见证”[15]。

2.2现阶段研究成果

近年来乡村景观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作为山地乡村景观特色突出的地区之一,贵州省的乡村景观也开始得到各界关注。尤其是对黔中地区的布依聚落,学界对其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2007年西南大学杨俊总结了布依村寨的聚落空间形态及景观,研究了影响其发展变迁的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16];2012年重庆大学夏勇以代表性村寨为例,详细阐述布依聚落选址及空间形态、重点建筑,并探索了空间形态与地理人文环境的关系[17];2012年但文红等人从景观生态学及遗产生态学的角度分析贵州村落文化景观的特征[18]。学者们在贵州布依乡村景观、贵州乡村文化景观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为本文提供重要研究基础。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第一,对于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景观的形成机制、及其价值判断的研究尚比较薄弱;第二,既往的研究多从一个或数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出发加以探讨、案例呈点状分布,而从“文化圈”等角度出发、对一个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具备相似文化的聚落群进行的整体研究也较为缺乏。基于以上两点,本文以贵州省中部安顺市白水河谷地区为研究区域,系统调研测绘河谷中数十个布依村寨的文化景观特色,并分析其形成机制,综合评估其价值,希望得到更具整体性的认识。

3 白水河谷地区布依聚落空间景观特征

白水河自发源地至黄果树大瀑布的约30km河段,河水溶蚀、冲积形成宽800m至1 500m的河谷地带。布依族先民很早就沿该河谷耕作定居,该地区共分布约100余个大小布依村寨。其中48个大寨有较长历史,被当地的布依民众将其统称为“四十八布依大寨”(图2)。

根据典型性、均布性原则,本文选择该段的殷家庄、大洋溪、果寨、高荡、关口、孔马、布依朗、革佬坟八个村寨进行重点研究。八个村寨聚落均坐落在河谷地带的边缘,海拔约1 000-1 300m,居住户数100-300户不等。本文将村寨纳入含有山、水、林、田等要素的完整山地人居环境系统中考虑,归纳不同尺度的自然基底、聚落空间、村落空间、民居与公共空间等方面的景观特征。

钱云/1979年生/男/江苏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住房与社区研究(北京100083)

QIAN Yun, who was born in 1979 in Jiangsu Province, holds a PhD degree in Urban Planning. A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Urban Planning at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s well as housing and community studies.(beijing100083)

3.1较好的自然基底

白水河谷地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峰丛峰林发育地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山地与河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河谷平坝,是该地区民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底。相对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贵州其他山地地区而言,这一自然基底提供了相对较为优越的条件,为布依先民的聚落营建活动提供了空间支撑。以石头寨为例,其耕作范围内山、水、田的面积达到了1:1:9的比例。

自六枝县城起至黄果树瀑布止,两山脉沿西北-东南走向相向而行,形成了逶迤约30km“两山夹一沟”地形,当地形象称之为“扁担山槽子”。两侧山脉山脊处海拔1 200m至1 600m之间,高出槽子底部平坝100-300m,形似两堵屏障(图3)。白水河沿“扁担山槽子”由西北-东南向下行,水系水流充沛,并且从六枝县城之上从崇山峻岭中冲出注入槽子之后,由于槽子底部地形较缓的原因,河床宽广,水势较为平缓。

在地质抬升与水体溶蚀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西北-东南”走向的河谷平坝,当地称之为“坝子”。该片河谷平坝长约30km,宽约800-1 500m,地势平坦、大小河流港汊纵横。由于河流从山口冲出至平缓河谷地带,上游裹挟的泥沙于此沉降、冲积出厚实宽广的土壤层,为水稻耕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图4)“扁担山槽子”中央,还发育出一组同样沿西北-东南走向平行分布的锥峰,部分锥峰相连成线,部分锥峰独自兀立(图5)。

3.2聚落空间景观特征

数百年以来,在布依先民不断适应改造该地区的山、水自然基底的过程中,逐步营建了水田与山林,形成了“山-水-林-田-村”的基本空间格局[19],并在此基础上,聚落根据不同的地形进行微调,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形成了多元的空间结构。

“水”是聚落选址的一大决定性要素,聚落大多位于白水河或其支流两侧的山体的山腰或者山脚处,村寨与河流相距最远约4.5km。对自然河流加以改造利用是营建居所的必须环节,村民在稻田间挖沟筑渠形成水网体系,丛河流高处引水渠环绕寨子,为低处田地提供水源。两侧山体蓄积雨水,山泉水流经层层田坝后,余水汇入河流,河流经水分蒸发形成雨水补充山体蓄水,形成完整的垂直水循环系统。

“田”是限制聚落形态发展的重要因子。在过去,种田是布依人收入的主要来源,田地资源宝贵,为了最大化地利用土地资源,除了开垦梯田之外,人们尽可能地将条件较好的峰丛洼地开垦成田地,将河坝平地留作耕作的田地,田地随着地形高程层层跌落,镶嵌合乎地形地势。为了生产生活的便利,村寨一般紧邻田地,经估算,约200户左右的聚落内有40余hm2的耕地满足居民的需求。不同的聚落形成了山环田(如高荡村)(图6)、田绕山(如孔马村)(图7)的景观。历史上,有限的田地资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庄的无序扩张,旧村则派生新村离开旧址,寻找新的田地并于田地周边的山脚地带定居。

“林”对于聚落整体景观格局的维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山体基底的石灰岩具有易溶特点,山体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保水性也较弱。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障灌溉,保护和培育山林是布依聚落的生产习惯之一。而该地地处喀斯特地貌,山体主要为碳酸盐岩,植被生长困难,林中多种有嗜钙植物,如香椿等。每一个布依村寨都有一片公共墓地,寨中逝者大多埋葬于此,墓地的树属于风水树,因为害怕触犯祖先神灵,谁都不可以砍伐和破坏风水树,诸如此类的乡规民约维持了聚落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其次,“林”还是布依村寨重要生活物资来源。在传统的山地聚落中,绝大多数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和材料,比如建房用的木材、茅草,生活用的藤编材料、柴火、果蔬都产自林中(图8)。

3.3村落空间景观特征

(1)村落选址及形态

村落选址秉承“占山不占田”的原则,多位于河谷两侧屏状山脉的山脚至山腰位置,或河谷中央锥峰的山脚,海拔约1 000-1 300m。各村寨间相隔约1 000m,且均以山林为依托,背山面田。在此基本空间格局下,村寨与山体之间的关系存在3种类型:村寨或被后山左右环抱(高荡),或围绕锥峰呈环状扩展(革佬坟、孔马),或位于屏山山腰(关口)。在形态方面,村落由积聚而建的民居等组成,民居沿山体等高线呈线状布置,村寨山地特征显著,上下高差可达50m,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特色鲜明。

(2)寨墙、营盘

在数百年的聚落营建过程中,当地布依群众往往通过砌筑石头寨墙、营建营盘等方式防御外敌。历史上尤其在清朝年间,该区域较多动荡不安,为求自保,白水河谷的布依群众纷纷以聚落为单位,兴建大量的防御设施。首先是沿村寨外围,兴建石制的寨墙,部分村寨(如石头寨)还依托地势营建多重寨墙。其次在后山建设营盘(或称坉)供战时避难。营盘往往位于险峻山头,由一系列的台阶、围墙、房间构成,可瞭望、可存粮、可坚守避难。如高荡,村寨内小山包上建有小坉形成一道防御哨所,村后大山上建有大坉营盘形成最后一道防御(图9)。

3.4民居与公共空间景观特征

在民居与公共空间层面,民居建筑平面形态朝向参差不齐、力求靠拢,形成较窄而错落的街巷空间,街巷空间串联形成纵横错落的网络。同时在一定地段建筑围合而成公共空间,生产绿地及景观绿地形成村内绿化节点镶嵌其中。

(1)公共空间

布依村落中晒坝是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平日里是供村民打谷、晒谷场所,也是布依族举行节庆祭祀等公共活动的场所。土地庙由石块砌成,一般体量较小,设于村寨入口或村内显要位置。此外,多数布依村寨在建寨之处都会修建石质寨门,寨门多呈圆拱形,厚重敦实,与寨墙、院墙或屋墙连接,利于防御,同时寨门被赋予一定的标志性和神圣性。例如,大洋溪村中随着地形的抬升,民居围合成不小功能不一的空间,形成“入口空间-土地庙-晒场-街角空间-庭院-集合空间-戏台”的空间串联(图10)。这些公共空间的形成来源于村民日常的生活和文化信仰,具有不可代替的功能性和独特的景观性。

(2)住宅

布依民居处处体现了本民族独有的居住模式、伦理制度和性别差异。[20]布依人建房前一般需要先请“阴阳”先生相地选址,推算吉日。为了利用台地,减少土地开挖量,房屋利用前后地基高差形成的空间,用作地下一层,作为牲口家禽的住所。一层堂屋被视为最神圣的地方,是供奉、祭祀或聚会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子嗣公用,堂屋之后通常用作家中长者的居室。二层空间一般用作储物存粮。(图11)由于当地盛产石灰岩,房屋的基础和外墙一般都用石块或条石垒成,墙体极厚,坚固美观,冬暖夏凉。房屋内部为木头构架体系,以榫卯结构连接。由于当地大多可以开采出一到两厘米厚的石板,当地人以这种石板代替瓦片盖在房子上,“石板房”由此得名,这也是布依住房的一个重要特点。此外,院坝、通道及围墙均以石板铺砌成。

(3)生产菜地及绿化景观

传统中,各户村民的菜圃多因地制宜地布置在村中民居周围边角地带。除了周围山林提供的食材,菜圃为居民提供日常所需的蔬菜瓜果。此外,这些菜园还种有一些常用的药用植物或香料,如鱼腥草、薄荷等。村民热衷在厚实的石墙上简单布置盆栽植物,以简陋的花盆、脸盆、水桶为容器,种有蔬菜、花卉。在沿墙角、篱笆的边缘,还种植一些花卉植物,起着一定的美化作用。

4 白水河谷地区布依聚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估:时间、空间与地域文化共同建构

正如《贵阳建议》所言,村落文化景观“体现了乡村社会及族群所拥有的多样的生存智慧,折射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15],白水河谷地区布依聚落空间与地域文化在长时段的历史过程中互动、共同建构。

4.1聚落空间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

聚落的空间构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依托于山水格局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结构、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不断互动而形成的。[21]针对白水河谷地区的布依聚落,本文认为其空间景观的形成受以下因素影响:

首先,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该地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在这种小农经济中,生产资料以土地及生产工具为主,且经千百年代代沿袭,产业单一且低效,直接决定经济收益及聚落盛衰的是自然因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竞争与挑战。在这一经济-社会结构中,布依人只求风调雨顺,除与盐商有所往来外,与外界交流甚少,河谷地带整体得以保持相对的封闭,满足聚落本身的生产生活需求是聚落选址和营建的首要考虑。在聚落内部,山、水、林、田、村各要素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山林涵养水分,为田地生产、村民生活提供部分水源,田地为村寨提供主要的经济来源,山林为村寨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材料以及安全屏障。在聚落之间,每个聚落占据山体及周边良田,相隔一定的距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

其次,在营建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自然观、空间观念,并在此后受到其深刻影响。布依族是一个以耕读为本的民族,受到风水思想等的影响,并结合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择址营建理论。村寨的选址和修建房屋重点考虑朝向等因素,按照修建房子的时间、来龙、来水的方向以及房屋主人的生辰八字等加以选择[22]。同时,整个聚落营建依山就势,因而每一栋房子的平面形态及朝向各不相同,进而形成了错落变化的街巷空间。

第三,传统民俗信仰影响着村寨重要空间节点的布局。布依族聚落对公共空间十分重视,在村寨内,设有晒坝、广场,多位于村内中心位置,多条街巷汇聚于此,除了生产功能,还可方便平日里村内人在此交流娱乐、加深感情,在“三月三”、“六月六”等重大的节日举行活动。[17,22]每个村寨几乎都设有一座或多座土地庙,土地庙周围环境经过一定处理形成一个小型的公共空间。土地庙源于对土地权属的崇拜,为了祈祷与保佑一方平安,同时也为了划分村寨的边界,土地庙多位于村口、路口、山上等重要的关口或节点,如此也便于来往行人常来供奉。

另外,由于当地在历史上曾经多次经历战乱、土匪等影响,为了抵御流寇,各聚落都形成与地形地貌相适应的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这种防御大体分为3种方式,或者距离村寨远近不一的山体上设有多座坉,形成大范围内的防御体系;或者在距离村寨最近的山体营造坉;或者结合寨门、寨墙以及外围民居的石墙,随着地势上升形成层层防御,这3种方式可结合使用。此外,许多民居的石墙上都留有多处深且小的孔洞,以备动乱时使用火力进行防御。

4.2与聚落空间相适应的地域文化逐步形成

与聚落空间营建同时,包括精神信仰、行事理念、耕作方式、以及艺术文化等在内的具备布依族特色的地域文化得以逐步形成。

首先,形成了崇拜感恩自然的基本信仰与朴素理念。聚落在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一整套的崇拜自然与感恩自然的文化事项,形成了保护自然生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顺应自然规律的村落根本法则。[19]如“六月六”是当地布依族最重要的节日,它集中地表达了农耕民族消灾除害、保住辛勤耕耘的禾苗、五谷丰登的愿望。自然崇拜与仪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的“行为规范”,对当地保持较高的森林覆盖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形成了适应当地的农耕方式、技术与农耕文化。村民在适应山地自然环境并逐步加以改造的过程中,遵从自然规律、切合当地实际,节省河谷中的平坝地全用于水稻种植,藉此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的耕作技术,形成定式,并代代相传。[23]在财富的拥有上,过去人们以稻田计量财富;在文化方面,形成了浓厚的崇稻习俗,包括一系列仪式及禁忌,如七月半祭祀“谷神、田神”。

同时,布依族还发展了极具特色的适应自然的艺术和文化。如形成的蜡染、织锦、色织布为代表的民间传统工艺,以自然中花、鸟、蝶、虫、鱼、兽为主,隐含着非常丰富和深奥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是一部神秘的民族历史、思想、文化、宗教典籍。[22]传统服饰的制作亦体现了对这种稻耕生活的适应。此外,在当地还流传众多歌颂自然、感恩自然的歌舞等,这些一并构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族地域文化。

4.3初步价值评估

根据实地调研及测绘,我们发现该河谷地带的布依聚落仍保留较为完整的农耕文明的文化景观,包括农田、山林、村落等,该地区的农耕生产方式与技术也基本遵循传统。在区域层面,在沿河谷方向横向约30km,纵向约10km(河谷坝子宽约1km)的整个河谷地带,聚落分布仍然遵循传统聚落有机分布的格局;在聚落与民居的微观层面,其景观要素及其布局形式均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物质文化景观。同时,通过流传于当地的“古歌”(代表作如《造万物》、《十二个太阳》、《十二层田十二层海》)以及访谈等,我们发现当地布依族留存较为完整的崇拜自然的原始信仰、尊崇自然的生产活动和传统技术、适应自然的艺术文化等构成非物质文化景观。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是在人地关系紧张的高原喀斯特山地环境、动荡不安的历史环境、农业种植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独特的布依民族文化等条件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国山地民族人居环境的一个典型范例,是高原喀斯特稻作农耕文明、布依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和载体(图12)。通过初步的调研测绘,能够认为其具有一定的文化景观遗产价值,但需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加以明确。

5 结论

白水河谷的布依聚落(群)是在尊重自然山水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营建形成的,它们沿河谷地带有机分布,并且形成了“山-水-林-田-村”的基本空间格局,村落景观呈现出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特点,体现出了典型的山地喀斯特河谷地区稻耕民族文化景观,具有较高文化景观价值。根据文化景观价值的评估,其文化景观价值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晶,具有一定的价值,具体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它是见证高原喀斯特稻作农耕文明、布依民族风俗信仰的景观;其次,它是反映布依族特有条件下“人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传统人居环境的文化景观的一个典型案例。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山地聚落的发展建设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如村民和政府追求更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与古村内原有落后的生产生活水平的矛盾加剧,村民传统生活作为“过去历史时期活的物证”难以延续。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值得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致谢:

本文是“2015年贵州安顺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调查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之一,该课题基于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合作搭建的“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项目平台。课题团队成员为周政旭、封基铖、程思佳、李修竹、刘加维、刘玮琪、刘志强、卢玉洁、罗亚文、王训迪、许潮。文中图片与照片未经注明者,均来源于课题组自绘或自摄。感谢清华大学诸位老师,以及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顺市、镇宁县、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注释:

①为便于分析理解,本文中将对“聚落”与“村庄”(或“村寨”、“村落”)两词的运用进行严格的区分。村庄(或村寨)主要指以房屋等人工建成空间为主、主要满足村民生活居住的部分,聚落指涵盖了“村庄”以及周边山体、河流、耕地、林地等自然与人工环境,可认为聚落是村民进行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发生紧密联系的空间的整体。

参考资料(References):

[1]Taylor K. From Physical Determinant to Cultural Construct: shifting discourses in reading landscape as history and ideology[C]// Proceedings of Fif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University of Melbourne,1998:371-378.

[2]Sauer C O.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J].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1925, 2(2): 46.

[3]韩锋.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及其国际新动向[J].中国园林,2007,23(11):18-21.

Han Feng.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New International Trends[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7, 23(11): 18-21.

[4]Duncan, James S. The Superorganic in American Cultural Geography[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80,70(2):181-198.

[5]Meinig D W. The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Landscapes[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6]Cosgrove D, Jackson P. New Directions in Cultural Geography[J]. Area, 1987,19(2):95-101.

[7]Meinig D. The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Landscap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11-47, 165-189.

[8]Duncan, James S. The City as Text: The Politics of Landscape Interpretation in The Kandyan Kingdom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3-24.

[9]Cosgrove, Denis & Daniels, Stephen. 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9,43-73.

[10]李晓黎,韩锋.文化景观之理论与价值转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风景园林,2015,(8):44-49.

Li Xiaoli,Han Feng. The Turning Point in Cultural Landscape and Illuminations o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5,(8): 44-49.

[11]刘祎绯.文化景观启发的三种价值维度:以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为例[J].风景园林,2015,(8):50-55.

Liu Yifei. Three Dimensionalities of Value Inspired by Cultural Landscape: Take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 as Exampl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5,(8): 50-55.

[12]单霁翔.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Shan Jixiang.Into the World of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M].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Press,2010.

[13]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Wu Bihu, Liu Xiaojuan.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4.

[14]单霁翔.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名城,2010,(4):4-11.

Shan Jixiang.Protection and Practice of Country Cultual Scenery Heritage[J].China Ancient City,2010,(4):4-11.

[15]贵州省文化厅, 等.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建议(贵阳建议)[Z].贵阳: 2008.

Guizhou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et al.. Proposal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llage Cultural Landscapes(Guiyang Proposal)[Z]. Guiyang: 2008.

[16]杨俊.布依族村寨乡村景观发展变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Yang Jun. Study on Development and vicissitude of Buyeis’village landscape[D].Chongqing:Southwest University,2007

[17]夏勇.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以开阳马头寨、兴义南龙古寨和花溪镇山村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2.

Xia Yong. The research of Buyi villages and building in Guizhou: Take the Kaiyang Ma Tou Village, the Xingyi Nan Long Old Village and Zhenshan Village for Example[D].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2012.

[18]但文红,彭思涛,宋江,黄娟.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研究[C]//刘彦随.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2: 43-50

Dan Wenhong, Peng Sitao, Song Jiang, Huang Juan.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of Village Cultural Landscape in Guizhou Province[C]//Liu Yansui. Academic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Chinese Rural Land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Guiyang: Gui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12: 43-50.

[19]周政旭,封基铖.生存压力下的贵州少数民族山地聚落营建:以扁担山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5,(9):74-81.

Zhou Zhengxu, Feng Jicheng.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y Settlement in Mountainous Area in Guizhou Under Survival Pressure: A Case Study of Biandan Mountain Area[J]. City Planning Review,2015,(9):74-81.

[20]王娴.贵州布依族民居建筑文化元素初探[J].理论与当代,2014,(1):33-34.

Wang Xian. Tentative Exploration in Architectural Culture Elements of Buyi Dwelling in Guizhou Province[J]. Theory and Contemporary,2014,(1):33-34.

[21]郦大方,李林梅.西双版纳曼岗(哈尼族)村寨聚落形态研究[J].住区,2011,(3):104-111.

Li Dafang,Li Linmei. Studies on Characteristics of Mangang Village Settlements in Xishuangbanna(Hani Nationality)[J]. Design Community,2011,(3):104-111.

[22]伍忠纲,伍凯锋.镇宁布依族[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4.

Wu Zhonggang, Wu Kaifeng. Buyi Nationality in Zhenning County[M]. Guiyang: Guizhou University Press,2014.

[23]谷因.布依族稻作文化及其起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1):(89-92).

Gu Yin. Rice-growing Practice and Origin of the Buyi People[J].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thnic Minorities,2004,(1):(89-92).

Cultural Landscape Characters and Evaluations on Buyi Settlements in Baishui Valley, Guizhou

ZHOU Zheng-xu LI Xiu-zhu QIAN Yun

The definition on “cultural landscape” was proposed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n was used in the studies of geograph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llaborative work by human and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 “cultural landscape”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 heritage in 1992. Through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landscapes”, “cultural landscape of villag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Buyi vernacular villages in Baishui River basin in Guizhou province, towards spati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co-construction of space and reg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it belongs to organically evolved landscapes with a certain value.

Cultural Landscape; Settlement; Karst; Guizhou; Buyi; Baishui Valle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8044):“乡村移民回流对西部地区县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5T80091):中国贵州中部与意大利北部山地聚落空间形态比较研究

TU986

A

1673-1530(2016)05-0098-08

10.14085/j.fjyl.2016.05.0098.08

2015-09-10

周政旭/1984年生/男/贵州人/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山地聚落研究与乡村规划建设(北京100084)

ZHOU Zheng-xu, who was born in 1984 in Guizhou Province, holds a PhD degree in Architecture and also postdoc positions both i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i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t 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 He majored in mountainous settlement research and rural planning.(beijing100084)

李修竹/1993年生/女/江西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风景环境规划(北京100083)

LI Xiu-zhu, who was born in 1993 in Jiangxi Province, is a postgraduate student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he majored in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beijing100083)

Fund Item: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308044) Impacts of returning migration on county-wide spatial structures in Western China▯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No. 2015T8009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patial form of mountainous settlements between Guizhou China and northern Italy

猜你喜欢

布依文化景观河谷
山水布依
4D空间下文化景观粒子的形态价值与应用场景分析
近20年国内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恐龙河谷:鸭嘴龙迁徙记(下)
恐龙河谷:早安,打工王
恐龙河谷:奇妙狂欢城
恐龙河谷:拯救蛋宝宝
文化景观粒子云的界定与度量
文化景观的粒子界定及其度量
布依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