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柏坡精神研讨的几点认识
2016-10-14梁书平
梁书平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正逐步摆脱贫穷和落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共产党人,要全面认识西柏坡精神,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毛泽东在西柏坡的嘱托和叮咛,党才能永远纯洁,国家才能长盛不衰,美丽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指日可待。
[关键词]西柏坡精神;产生;内容;传统意义
西柏坡精神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全党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高昂热情和务实精神推进新时期党的各项事业的今天,一定要把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与当前形势紧密结合,特别是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与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
一、“西柏坡精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撞中产生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党在一定历史时期获得成功的历史、理论根据,以形成指导现实与未来斗争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是党不断总结经验的有效形式。任何一种阶级性精神体系的产生,都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撞与共振中形成的。党的“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1]其内涵可谓博大精深,影响也极为久远,之所以在五、六十年代形成名博千秋的研讨规模,与当时党和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所处的经济、政治及外交环境,同延安时期颇多共同之处,是有很大关系的。“温故而知新”,运用历史经验能动的指导现实的斗争,这与照搬照套的经验主义做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这里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在发展趋势方面出现的“雷同”与对撞,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强烈共振。现在的形势是,党和国家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长征中,业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已经成熟,各项大政方针已经确定,正在组织各国各族人民展开同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争时间、抢速度的经济建设大决战。这一切,同当初产生“西柏坡精神”的历史特点及相吻合。党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至今仍有十分宝贵的借鉴价值,正是体现了时代发展的主流。
二、“西柏坡精神”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认定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重大历史贡献是确定“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前提。关于重大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明确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以后必须贯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即明确了“一个中心”;二是提出了夺取全国胜利以后“务必”使全党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2]的优良作风,即提出了“两个务心”;三是组织各野战军先后进行了二十多次重大战役,特别是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摧毁了蒋家王朝的统治基础,奠定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千秋功业。毫于疑问,西柏坡期间,党进一步健全党委负责制,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优势,真诚团结,科学决策,实事求是,大大缩短了原定“三至五年”的全国解放战争进程,同样也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方面。
综合上述,“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涵应具体表述为“团结求是,为民创业,艰苦奋斗,一往无前”。这是一个既完整又有阶段性的精神体系,“团结求是”可说是西柏坡精神的统领,是灵魂,是产生这个精神体系的首要条件;“为民创业”是核心、实质,无论是进行土地改革组织战略决战,还是筹划建国大计,无论是坚持当时条件下武装斗争的中心,还是及时明确入城后“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一切活动都是为着这样一个目的,这是同党宗旨要求相一致的;“艰苦奋斗”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容,是针对以上第一层次的有所成就而言的,因为在前提条件中已经包含了“谦虚谨慎”的成份,所以这里有以此指代“两个务必”的意思;“一往无前”是西柏坡精神的根本特色,它浓缩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决战,寓含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内容,也是这个精神体系的必然指向——永远激励人民披荆斩棘,朝着共产主义目标前进。
三、如何确认“西柏坡精神”的继承性和阶段性
西柏坡精神既有同党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和延安精神一脉相连的继承性特点,又有其自成一体的独立完整的阶段性,应如何准确把握二者的区别,确实是一个难点。如果侧重于强调继承性,就可能因为“首”在延安,“身”在西柏坡,搞得身首离异,残缺不全,且极易跟其他体系雷同;如果只是刻意求异,单纯强调阶段性,就可能伤害历史真实而置“西柏坡精神”于无源无本。较好的分析和认识原则应是:融继承性于内涵之中,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广拓深凿,突出特点,着力进行符合独立的阶段性要求的形式塑造。总而言之,它应同延安精神保持一种关联密切而又区别显著、承继统一而又启开天然的递进关系。
四、“西柏坡精神”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保守成份
有的同志认为,西柏坡精神是属于传统的,而一般传统的东西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守成份,并由此断定西柏坡精神同样也是保守的,甚至还是偏“左”的,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的。产生这种糊涂认识的原因,主要是对西柏坡精神缺乏深入地研究和理解,却又带了一种保守的眼光看事物,对之做了“想当然”的、不切实际的主观推测,要澄清这种糊涂观念,就必须从其渊源与背景、实质及内涵、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等方面系统地进行认识和宣传。就事实上来说,西柏坡时期是党二十八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最成功的时期之一,这期间,党组织调动了浩浩荡荡的革命力量,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推进,并最终奠定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煌煌伟业!这是同任何意义上的“保守”说法都大相径庭的。可见学习和发扬西柏坡精神,也还存在一个破除保守观念真正解放思想的问题。要真正从思想上搞清楚,“西柏坡精神”的总体指向是要“攻”的,而绝不单纯是“守”,当然也有“守成”的意思,但却是“以攻为守”,是要坚持中心,艰苦奋斗,为民创业!认识这一点,对于正确总结和汲取西柏坡时期的成功经验,对“以史为鉴”指导当前和今后的改革与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
五、如何认识“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容
个别同志认为,“两个务必”是党中央将要离开西柏坡时提出的,由于党当时尚未在全国执政,因此不具备充分的实践基础,似乎不应列入“西柏坡精神”的范畴。这是一种对党和民族的历史缺乏系统了解,对“两个务必”缺乏深入研究,脱离了客观实际的错误认识。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察和分析问题,就不难看到,“两个务必”在党二十多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形成渊源,不单在理论上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成熟的发展过程,同时还通过在苏区和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的形式,积累了瑞金、延安和西柏坡三个重要时期的实践经验,最终才于进城前夕在西柏坡定型。1991年9月,江泽民到西柏坡瞻仰党中央旧址时指出,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是防止和平演变的重要思想武器,只要照此去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对“两个务必”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党执政四十余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概括。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到西柏坡考察,提出:“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3]。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来到西柏坡考察进一步提出:“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4]站在时代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党在中国革命处于全面胜利的转折关头,适时提出“两个务必”的大政方针,是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它雄辩地说明了党的伟大、正确。“两个务必”以其特有的鲜明、简洁的形式和丰富、深刻的内涵,向全体共产党人赋予了“守成艰难,须奋力前行”的时代重任,具有着“下马必亡”的警省价值和反和平演变的超前预见,理所当然地应属“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容。只有认定了这一点,才能进一步认识它的非同寻常的历史作用。还必须认识到,“两个务必”的目标指向是“巩固人民政权”和“搞好经济建设”,这对于正确理解“守成”和“再创业”的关系,对于全面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1]ISSN1009-8976CN-13/C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年第13卷第1期J.ChangchunInst.Tech.(Soc.Sci.Edi.),01,Vol.13,No.15/4415-16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
[2]毛泽东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l:1438-1439.
[3]新华社西柏坡12月7日电:《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2月9日第一版.
[4]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714/c1024-22190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