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的文化观探究
2016-10-14苏琪
苏琪
[摘要]叶挺十分重视军队党建文化、政治文化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他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共党史文化的创造与拓展,凸显了中共党史文化的根基、本质和理想,有助于深化认识和研究文化自信。今年是叶挺诞辰120周年,通过择取几个方面探讨叶挺的文化观,希冀对弘扬叶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文化自信有所裨益。
[关键词]文化观;叶挺;探究
叶挺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一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英勇善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叶挺是广东省惠州市人,他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革命生涯。从编练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最早的一支正规武装力量“叶挺独立团”到组建新四军,从北伐先锋到抗日战场,从南昌起义到广州起义,他的功勋彪炳史册。在叶挺的革命实践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贯穿着革命创新精神,始终贯穿着文化自信,是中共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探讨叶挺的文化观,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注重以党制军,彰显文化凝聚力
叶挺开创以党治军,把军队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为实现党的纲领而奋斗的革命武装力量,他注重打造党建品牌,以党建文化增强部队凝聚力。
1、确定党指挥军队原则。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周恩来主持下,以“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基础组建,共2800余人。中共广东区委从黄埔军校、川军、滇军、省港罢工委员会抽调共产党员担任独立团的军事干部,士兵除了部分安源矿工外,大部分来自广东、广西、湖南的失业工人和农民。独立团内设有严密的共产党组织系统,团建立党支部,团部直属队及各营分别建立党小组。党支部设有支部干事会(支委会),由叶挺、周士第、董朗等5人组成,是军队的领导核心,直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叶挺非常重视军队党建,在短时间内吸收了一批有觉悟的官兵入党。独立团成立之初,党员只有20多名,后来增加到100多名,团内的骨干力量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叶挺被提升为师长,叶挺在组建各团过程中,继续坚持党指挥军队的原则,在各团建立党支部,各营建立党小组(个别团建立党总支部,营建立党支部,连建立党小组),新组建的各团党组织改由中共湖北省委军委领导(后再改由中共中央军委领导)。叶挺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事活动及排以上干部任用均由党组织决定,不受国民革命军的干预,真正实现了党指挥军队。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叶挺在独立团党支部干事会推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每周召开一次党支部干事会,在会上大家研究讨论、互相批评、决策事项,最终服从集体决定,不搞一言堂。叶挺带头模范遵守民主集中制,定期过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服从党支部的决策。这种方式对部队明确目标、提升斗志、增强团结起了关键作用。每次接受战斗任务,党支部干事会均于战前进行集体研究讨论,做出相关决策部署。1926年6月初,独立团出师湖南安仁禄田之战,叶挺主持召开党支部战前会议,集体讨论决定任务:“我们不仅代表革命军,而且代表中国共产党。这是我们北伐中的第一次打仗,我们一定要打胜。”这场战斗,独立团击溃了6倍于自己的敌人,获得全胜,彰显了党直接掌握的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声望。通过推行和坚持民主集中制,叶挺领导的军队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严格了党的生活,官兵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发挥共产党员先锋作用。叶挺号召共产党员们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发挥先锋作用、模范作用和骨干作用,同时注重言传身教,团结广大官兵。叶挺在军队中大力传播马列主义理论,亲自给党员上党课,讴歌苏联红军为人民大众寻求解放敢于斗争和敢于牺牲的精神,在他的带领下,军队掀起了学习马列主义的热潮。他组织官兵学习政治和文化知识,学习中国革命理论,自觉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武装头脑。他鼓舞全体党员和团员在军政训练中率先垂范,与官兵同甘共苦,废寝忘食地积极工作。他身先士卒,战斗在最前线,不顾个人安危,沉着果敢地指挥战斗。共产党员们都以叶挺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以先锋模范行为带动广大官兵,作战时冲锋在前、顽强搏斗、英勇杀敌、重创敌军。如:在醴陵战斗、贺胜桥战斗及武昌城战斗中,共产党员带领战士向敌人冲锋,身负重伤时仍然坚持战斗、视死如归,将广大官兵凝聚在一起,有效提升了战斗力。正是叶挺充分发挥部队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独立团及其所在的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才屡立奇功、威震天下,被赞誉为“铁军”,在中共党史上书写了光辉一页。
二、注重政治建军,彰显文化包容力
叶挺推行政治建军,实施强有力的政治思想教育,他注重以政治文化激发新活力,确保队伍沿着党领导的方向前进。
1、提高军人政治觉悟。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区委的有关指示,叶挺主持制订了《政治教育提纲》,要求全团官兵端正参加革命军的动机,充分认清革命的本质和宗旨,以及革命军与旧军队的区别。叶挺在军队中继承推广原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和黄埔军校学生军的政治教育、文化工作经验,并将自己在苏联红军中学到的政治、文化与军事知识运用到军队建设中,在办公区、俱乐部等公开场合张贴孙中山、马克思、列宁等人的画像,营造浓厚的革命政治文化氛围。开展包括以政治、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运动,严格执行“三不”(不拉夫、不扰民、不筹款)和“无三金”(金戒指、金牙、金丝眼镜)制度。叶挺结合当前局势与重大事件,给官兵们授课,组织大家讨论,并亲自作演讲,明确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肩负打倒军阀、统一中国艰巨历史重任的革命军队,大家不能像在军阀部队当兵那样混饭吃、干坏事。只有保护人民爱护人民,部队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只有得到人民拥护,部队才有战斗力,才能战胜敌人。
2、加强军队思想教育。叶挺时刻关注军队的思想教育情况,经常采取谈话、讲课、报告会和讨论会等各种形式,对官兵进行耐心细致的革命人生观教育,听取战士们的意见,对战士在生活和精神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注重密切与官兵群体的关系,经常深入部队基层促膝谈心,夜深了就与同志们一起休息,天冷了就把火盆和皮衣让给战士,有人受伤了就带着物品去慰问。面对紧张艰苦的训练,他鼓励知难而进,反对知难而退,通过振奋革命精神来加强思想教育;针对严峻的战争,叶挺结合形势教育,使广大官兵正确认识战争的目的,明确肩负的光荣使命,激发革命热情;面对行军时产生的畏难情绪,叶挺下令官兵就地休息,围绕吃苦耐劳话题进行教育启发,从而统一认识,鼓舞斗志;针对重大战役,叶挺指出此役的重要意义,鼓励全体官兵英勇杀敌、胜利完成任务;针对战绩取得后部分官兵居功自傲、疏于训练等问题,及时进行整顿,提高政治觉悟;针对官兵中不团结的情况,他耐心地讲解团结的重要性,教育大家团结就是力量。
3、严肃军队组织纪律。为培养官兵顽强勇敢的战斗作风,叶挺主持制订了军队干部和新兵训练计划,严格实行“四操三讲”(早晨跑步,上、下午各一次军事训练,黄昏一次体操;上、下午各一次政治课或军事课,晚上点名讲评)训练制度。为排除异议、统一思想,他向全体官兵作讲课示范和演讲动员,要求官兵自觉遵守纪律,坚决服从上级的命令,部队“红”才能打胜仗。只有通过艰苦训练,才能炼就适应连续作战的强健体魄;只有通过艰苦的磨练,才能锻炼出铁的意志;只有形成铁的纪律,才能成就听指挥打胜仗的部队。他经常组织部队进行紧急集合、急行军、野外露营等训练;在复杂地形上假设各种应急情形,进行攻防战术演练;指派巡逻队检查部队遵守纪律的情况,对违反纪律的个人或组织给予严惩;开展反打骂、反贪污、纠正假姓名假籍贯行动;批判某些下级军官身上所残留的旧军队军阀恶习,严惩某些干部贪污等违法乱纪行为。他以身作则,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奖惩严明。有一次深夜回部队,一时答不出口令,虽然说出了身份,但值勤士兵仍不让他进入营房,他便在刺骨的寒风中站立多时。事后,他不但没责罚值勤士兵,反而在一定场合特别表扬了该名士兵,并给予特殊的物质奖励。叶挺通过严肃军队组织纪律,大大调动了广大官兵的积极性,树立起了以“铁的信念、铁的作风、铁的纪律”著称的风范和精神,整个部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三、注重提升软实力,彰显文化转化力
叶挺重视弘扬先进文化,以文化塑造人生,把科学、音乐、摄影、诗歌等文化软实力转化为革命创造力和战斗力。
1、潜心军事科学。叶挺接受过比较完整的军事科学教育,且成绩优异造诣深厚。他在广东陆军小学期间学习了军事技术;在陆军预校学习了数理化;在保定军校学习了工程技术、桥梁架设、实用爆破等知识;在红军大学学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科学。他时刻关注、研究、总结国内国外战争经验教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管是在学校的学习时光,还是叱咤风云的战争岁月,都不断在科学的园地里默默耕耘。在军队,他经常给官兵和夜校农民上课,讲授《社会发展史》等课程。南昌起义后,他写下了《南昌暴动至潮汕的失败》报告。广州起义后,他用广东方言撰写《蚊烟香已经潮湿了—兵驶唔驶怕》一文,用化名在广州《红旗半月刊》上发表,指出从事事业的正义性,及依靠工农力量的必要性。1928年6月,叶挺在莫斯科写了一份关于广州起义的材料,针对社会各界的责难进行回应。围绕新四军在江南敌后的战斗,叶挺撰写了战役总结报告,编写了《关于新四军对敌作战说明书》,作为军事学习文件印发给国民党军队,被称赞为极具指导意义和学术水平。叶挺潜心研究军事科学,即使在漂泊和被囚禁期间也不例外。在德国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军事、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专心德文翻译。后来在周恩来和国内战友们的激励和启发下,转而继续研究军事科学,伺机再回祖国效力。他购买阅读了大量的军事书籍,尤其是军事工程学和军事化学方面的著作,经常在家里做炸药和地雷的爆破实验。1932年,返回澳门仍然坚持研究和试验。皖南事变后,叶挺在狱中运用在苏联和德国的经历对战争形势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的真知灼见,给难友耐心讲解德国必败、苏联必胜的道理,并写成相关材料进行传阅。他撰写的《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和指挥》在1939年5月《抗敌》杂志第一卷第三号发表。该文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观点,阐述了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及其趋势,并创造性地提出加强人民军队参谋组织和业务建设的思路,集中体现了叶挺的军事思想。
2、繁荣军旅音乐。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旅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感染着军队的政治文化工作。叶挺经常组织部队官兵高唱《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等催人奋进、勇往直前的革命歌曲。新四军成立之初,还未来得及考虑创作军歌问题。随着部队的不断发展壮大,叶挺等部队领导把军歌创作摆上了议事日程。1939年3月30日,在周恩来鼓励下,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完成了歌词的初稿。接着,在叶挺等部队领导的主持下,召开了相关座谈会,收集各界的意见,会后组织力量修改歌词初稿,并在新四军《抗敌》杂志1939年第3号发表。5月下旬,多次修改的歌词经叶挺等部队领导集体讨论后定稿。接着由何士德谱曲,文化队试唱,叶挺提出乐曲不够高昂雄壮等意见。在叶挺的指导和建议下,乐曲多次修改,1939年7月1日,叶挺等部队领导对现场试唱表示满意,宣布军歌正式定稿,并在全军教唱。叶挺等主持创作的军歌主题鲜明、气势磅礴、沉稳有力,朗朗上口、情感丰富,充分展现了新四军这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坚不可摧的战斗意志。很快,《新四军军歌》在全军和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广为传唱。《新四军军歌》的传唱,不仅陶冶了军人情操,而且鼓舞了军人士气,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3、坚持战地摄影。叶挺在戎马生涯中既是指挥员,又是战地摄影家。1938年至1940年,他拍摄了大量珍贵的极具历史意义的照片,“我要把这些活生生的历史记载下来,编辑出版,以扩大抗日战争的影响”[1]。他的作品共1600余幅,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其中有各界著名人士为抗日战争奔走呼号,有新四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有丰富多彩的军营战地生活,有壮丽的山河,有别具一格的江南风情,以及温馨感人的无限亲情。叶挺的摄影艺术表现妙趣横生,朴实自然,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壮丽而生动的抗日斗争历史画卷,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一个特殊伟大历史时代的形象,生动展现了一本革命历史教科书,体现了叶挺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革命的乐观、对生活的执著,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叶挺记录的摄影画卷为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4、创作言志诗句。诗是用特定的意境抒发诗人的理想、追求与情怀,是诗人“言志”的载体。叶挺多才多艺,在诗的创作方面有特别建树,郭沫若曾称赞:“叶挺的诗里“燃烧着无限的激愤,但也辐射着明澈的光辉,这才是真正的诗。假如有青年朋友要学写诗的话,我希望从这样的诗里学。……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2]皖南事变后,叶挺被囚禁,在牢狱生活中,始终为坚持真理而战斗,以诗言志,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他写过“坐牢一个月,胜读十年书”;留有“三年军长,/四次辞呈,/一朝革职,/无期徒刑”[3]四言诗;在墙壁上写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诗句,以此抒发他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抗议和愤慨,表达他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他写作自述文章《囚语》中不乏“不辞艰难那(哪)辞死,生死原来相游戏。只问此心无愧作(怍),赤条条来光棍逝”的诗句。在狱中,叶挺写下了著名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4]全诗畅晓明快、意境清晰、感情炽烈、气势豪迈,让读者情不自禁为诗中的凛然正气震撼感慨,为诗人的高尚人格肃然起敬。这些动人的诗篇是叶挺留给后人的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综上所述,叶挺的革命文化实践推动了党的文化事业发展,为后人研究中共党史文化提供了生动教材。叶挺的文化观具有创新性、实践性、革命性的特点和大众化的品格,彰显了中国革命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贡献和文化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时代证明,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带来有益启示。
[注释]
[1]叶挺将军摄影集—纪念叶挺将军逝世四十五周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画报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编辑出版,1991年3月版:第5页.
[2]回忆叶挺.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第112-113页.
[3]回忆叶挺.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第208页.
[4]叶挺传—骁将的坎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484-4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