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创造”提供技术支撑
——记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获得者秦朝阳
2016-10-14钟洁
■钟洁
为“中国创造”提供技术支撑
——记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获得者秦朝阳
■钟洁
在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机加车间里,“有困难,找秦工,准能行”是工友的口头禅。
每天早上8点,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数控铣工高级技师秦朝阳准时出现在机加车间内。“张师傅,昨天轴承箱内孔加工的问题,处理好了吗?”“好了,经过你的指导处理,这问题哪有不好的道理。”“别开玩笑了,要是再遇到问题,赶紧来找我。”车间里,秦朝阳一边帮大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一边观察机器运行情况。
创新源自积累
秦朝阳何以成为机加车间里的“百事通”,靠的是他多年来的努力。1998年毕业于西安仪表工业学校的他进入陕鼓动力机加车间工作。“刚去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反而觉得什么都不难。”秦朝阳不好意思地说。可一个简单的刃磨刀具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立车上使用的刀具要根据切削需要进行刃磨,角度上要把握得非常准确。而秦朝阳刃磨出来的刀具不是后角太大,就是前角太小,大多都是残次品。“等干起来,才知道要学的东西太多。”观察师傅如何操作、利用休息时间自己练习、研究图纸和工器具……成了秦朝阳那几年天天干的事。
2009年他竞聘到机加车间技术组。“虽然有了11年操作立车、镗床的工作积累,但要想成为机加制造环节解决问题的专家,为企业创造价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技术组的秦朝阳变得更忙碌了,他每天都在琢磨怎样进行技术改进,既方便操作,又节省成本。
他在观察中发现,在叶轮打磨时铣刀接头经常在螺纹根部出现断裂现象,导致每月铣刀接头使用数量较大,增加了制造成本,且存在不安全因素。经过试验分析,他得出铣刀接头的结构存在缺陷,螺纹根部壁厚较薄,形成集中应力。为此,他将铣刀接头改为M18×2细牙螺纹,间接增加铣刀接头壁厚,螺纹根部通过R1进行圆弧过渡,保证其使用强度。同时,将铣刀接头端面的十字槽(即4处1mm槽)改为6处均布槽,端面外径∮12mm,改为∮11.5mm,提高了铣刀接头的夹紧力,保证了打磨刀具的顺利装夹。经过三个多月的设计与研制,一个全新的叶轮打磨使用铣刀接头制作出来了,粗略估算,车间每月少用200个铣刀接头,全年可节约成本12万余元。
创新就要改变
“创新并不是一件复杂的、特别难的事情,也许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使自己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秦朝阳经常与同事分享的理念。
在机加车间的工具箱柜里,记者看到了获得陕西省第二届职工科技节优秀科技创新成果金奖——工字槽加工测量量具。“别看这个量具只有17厘米,却给我们解决了大难题。”机加车间的工人们提起该量具就赞不绝口。
原来,工字槽的设计涉及公司生产的一大部分产品的机壳,订货数量大,而此类机壳工字槽的加工,一直是镗床加工的难点。在加工机壳工字槽时,需要反复测量环槽尺寸。为了精准读数,工人会使用数显卡尺测量。但是使用数显卡尺前,要将大型机壳上下拆开,然后以下壳中分面左右两侧测量修正,而且卡尺碍于结构,只能测量两点。秦朝阳告诉记者:“当时加工机壳工字槽,每台机组机壳最少都要起吊7-8次才能完成,加工费时费力,且测量起来精准度也不高。”
为此,秦朝阳主动参与研发。为了解决卡尺只能测中分面左右两点,无法测量全圆的加工数据问题,他将工字环槽加工测量量具的定位面做成弧度,保证了工具可以一次测完整体全圆的加工数据;为了增强测量的准确性,在工具上安装了百分表,只要将工具卡在要测量的基准面上,百分表就会准确显示读数。经过一年多的攻关,10多次的图纸设计改进,工字环槽加工测量量具终于发明完成。使用该量具时,可以在不用拆分机壳上下体的情况下,一个人一次只需几秒钟就能准确测量出整圆加工数据,而且避免了过去反复拆卸上机壳而造成中心偏移现象。
几年来,秦朝阳主导和参与的创新成果有二十余项获奖,其中省级创新成果一项;市级QC一等奖一项;十余公司级QC成果和管理创新成果;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也正是近年来企业培养了一批如秦朝阳一样的能工巧匠,“陕鼓动力”的主打产品才走出了国门,以自身的完美诠释着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