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婚姻中我们只要看见,不要指责

2016-10-13

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事情婚姻奶奶

有时候很诧异,婚姻中明明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大家有点矛盾而已,怎么就演变成了一场大战?战火熊熊燃烧,甚至蔓延到双方家庭,甚至走向婚姻的破裂?

我们经常会强调,婚姻中最大的杀手并不是三观不合,而是指责!

我曾经在微信上发过一篇小文:

“孩子奶奶有次被冰箱上掉下来的东西砸到了,她非常恼火,就责怪爷爷,东西不好好放。爷爷也很莫名,这关我啥事体!一来二去,两个人又开始拌嘴了。我问奶奶:砸痛了没有?她羞涩地一笑说,还好。这件事就这么偃旗息鼓了。

闺蜜有次出门,早饭没吃好,低血糖犯了,头晕难过,在饭店等菜,又迟迟不来,她很郁闷,先生就教育她,‘不要生气啦,生气又没有用,以后早饭多吃点。身边的女友一声不响,跑到隔壁的便利店,给她买了包饼干。她感动坏了,‘如果她是男生,我说不定会爱上她的。

有次大雨中,我被超市大门的升降杆砸到,手都出血了,男人责备我,怎么这么笨?孩子当时才五六岁,却很关切地问我:妈妈,你流血了,疼不疼?我给你吹吹!妈妈,你把手放在吊环上,这样会好一点。当下我就热泪滚滚!在关系中,对错不重要,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多道理和教条,彼此看到对方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微信发出后,在朋友圈引发强烈的共鸣,很多朋友纷纷转发。

在中国式家庭里,我发现有一个共性:大家都很容易纠结在道理和对错上,而不是感受上。

而在三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关系中,看到对方的感受有多重要。如果一味强调道理,我们很容易陷入互相指责的陷阱,于是,伤害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我曾接待过一对来访者,女方是外企高管,聪明伶俐,和先生辩论起来占尽上风,男方到后面,经常偃旗息鼓,“都是我的错”。但明显,这是句敷衍的话,内心已经极度郁闷。几年下来,他们的婚姻走向了破裂!

老话说,婚姻中没有对错,是真的没有对错,还是争论对错的背后,有情绪在涌动,需要被看到?我们中国人,在关系中几乎没有机会学习过如何表达,自然习得父母一辈的沟通模式,造成一辈子婚姻憋屈,质量低下,缺乏幸福感,并且把这种匮乏感传递给下一代。

让我们看看交流中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表达不出自己的感受,转为对他人的攻击。

像第一个案例中的奶奶,被砸掉以后,其实渴望的是他人的关心。如果是一个孩子遇到这个事情,也许就会很自然地边哭边跑到妈妈身边:妈妈,我被东西砸到了,疼!

也许妈妈就会摸摸孩子的头,给她吹吹,抚慰一下孩子。孩子一会就不哭了。

而大人反而不能像孩子一样,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将一肚子的无名火化为无明的指责,指向了她无辜的伴侣。爷爷一头雾水,自然就这个事情和她辩论起来。

爷爷也没有能力看到奶奶背后的情感需求,所以这个战争就这么触发了。

当我看到奶奶的真实需求,只问了一句:“还疼吗?”当感受被看到时,情绪就消散了。

在中国家庭中,我们经常表达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把挫败感转成对他人的攻击。

爸爸在工作上被老板批评,郁闷了,回家来就对妈妈烧的菜挑肥拣瘦,妈妈郁闷了,就会冲着孩子嚷嚷,怎么还不去做功课?老玩什么游戏?孩子如果脚边有只猫,也许就会踢一下它,走开!

如果没有猫呢,孩子也许就会用消极怠工来表示反抗。

一股情绪的乱流,就这么席卷了一家,让身陷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觉得不舒服。

如果我们不用这种方式来传递,只要爸爸学会诚实地表达情绪即可。

爸爸一进门就说,今天上班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我被老板批评了,有点郁闷。

也许妈妈一边端上一杯水,一边给他按摩肩膀:辛苦了,能不能和我说说?

那将是一个愉快的夜晚,他们的心在交流,爸爸也能重振旗鼓,再战沙场。

但是,如果情绪是由对方触发的,怎么办?

千万不能直接上升到攻击,记住:诚实地表达!

有次,一对父子在外游玩,孩子在拍照时往后退,不小心踩了爸爸一脚。

这本来是很简单的“对不起,没关系”就能解决的问题,却引发了一场大战。

爸爸当即就跳脚了:“你走路当心点呀!好好看路!”

孩子听出爸爸内在的情绪,觉得在教训他,而自己是不小心的,觉得委屈,他的反抗方式就不说话,默默走开了。

一整天,他们都没有怎么说过话,这么一来,两个人都憋着口气。

爸爸想:你踩到我了,说你一句,怎么就闹这么大脾气?

儿子想:你这么凶地指责我,我觉得委屈,不想理你!

第二天,孩子在玩手机,要出发了,爸爸说:别玩了,快走吧!

一句很简单的催促,但因为之前埋伏了一天的情绪,孩子突然爆发了:“我没有在玩,我和同学在商量班级里的事情!”

他一发怒,爸爸马上也被触发了:“小子,你反了不成!对爸爸这么没有礼貌!”

积累的怒气也爆发出来,甚至要打孩子。

简单的一桩事情就酿成了一场吵架。

如果一开始,爸爸不是指责他,而是先简单地陈述个事情:你踩到我了。或者说,他的语气很平和,那么孩子就会道歉,接下来就没有事情了。

再或者,孩子感觉到爸爸的话语里有训斥的意味,能够表达:爸爸,对不起,我是不小心的,你这么怪我,我觉得有点委屈。

可能爸爸还会觉得不好意思,也就偃旗息鼓。

所以,在任何一个触发自己情绪的点上,先不急着去指责对方,而是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关键之关键。

误区二:指责对方,并给对方贴标签。

比指责对方更糟糕的事情,还有吗?

有,就是评判!给对方贴标签。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回来指责他:怎么又考这么差?!你能不能仔细点?

接下来有可能升级为:你怎么这么粗心?你怎么这么笨?

就把孩子定义为粗心、笨的孩子,这是有致命的杀伤力。

再比如夫妻间价值观不同,产生分歧很正常,但因此把对方定义成人品不好、道德低下,对方会被觉得被彻底否定了!这就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对婚姻来说致命一击。

你就是个……的人!绝对是个禁忌之语。

误区三:看不到对方情绪,对方一有情绪就狂躁不安或逃避。

表达不出自己感受的人,同样无法接受别人的情绪,就像本文开头中的案例二,老公看到老婆烦躁不安,就用道理来教育她,无法做到同理。案例三中的老公甚至更过分,不共情,反而还指责起老婆。但孩子,就天然具有共情的力量,他知道妈妈流血了,一定会很疼。

那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是怎么把共情的天然能力变成了只会讲道理的僵硬的人呢?

因为在传统观念中,情绪是表示了一种不满、不舒服的状态,当允许它流经时,自然就会消失的,而我们都渴望外在的平静,没有能力保持情绪,所以一有情绪,就打压它:“男孩子,哭什么哭?!不许哭!”“我们要讲道理,哭有什么用呢?”“你这小孩,太烦人了!”“别哭啦,妈妈给你买块糖吃!”

久而久之,我们认为,有情绪是值得羞愧的事情,控制,控制,再控制。

当对方有情绪时,我们本能地转身离开,抗拒。因为,无力承受。

有的孩子在外面遇到了困难,受了欺负,感到悲伤、无助,回到家向父母倾诉,却被父母数落一顿:“谁让你不听话?你无能,活该!”婴儿哭闹不停,有的妈妈甚至会愤怒打骂。

孩子遇到挫折,会让心理脆弱的父母感到失控,父母无法面对自己的焦虑,于是迅速转化成愤怒,指责都是孩子的错。

很多男人看到女人哭,躲开,束手无策,各种窘迫。

而这时候,女人只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即可。

其实,情绪只是种表达,最深的内在只是一种对关注的渴望,对爱的渴望。

当我们允许它呈现,看到它时,情绪就会很快地消失。

被理解,被懂得,是件奢侈的事情,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

一个太太曾说,她在工作上遇到一件郁闷的事情,打电话向先生倾诉,结果先生马上替她分析出工作中的不足,并给出了解决方法,结果她更郁闷了。“我只是倾诉情绪,只要他听,就可以了,我不需要他给建议,更不需要他的指正!”

看见,不是容易的事情。真正的亲密,来自于彼此之间真诚的沟通,而重点就是彼此脆弱的分享!

在关系中,我们彼此照见,爱就此鲜活地流动起来!我们需要的永远不是指责,而是看见!

猜你喜欢

事情婚姻奶奶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驾到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我家也有奶奶等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