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定柔:用四年时间“遇见王沥川”
2016-10-13潘瑾瑜
潘瑾瑜
今年7月,《遇见王沥川》上星播出。看似寻常的消息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不小的讨论热潮,此时,距离最初一版片花曝出已经过去了3年。几年间,不时有网友提起这部被寄予厚望又迟迟未播的电视剧,尚未播出豆瓣评分便已高达8.3分。
《沥川往事》原作者、《遇见王沥川》的编剧施定柔在微博中回忆拍摄经过,提起制作团队为了还原一件紫色衬衣大费周章,制作人替书中没能呈现出的不少情节“请命”,“整个创作过程是愉快的,作为编剧我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或许正是这份四年的“尊重”和坚持,才使得观众最终得以与“沥川”相遇。
“这里睡着王沥川,生在瑞士,学在美国,爱上了一个中国姑娘,所以死在中国。”这是《沥川往事》中,男主角为自己设想的墓志铭。这部小说是施定柔的第一部现代言情作品,讲述了来自瑞士的华裔建筑师王沥川与来自云南小镇的大学生谢小秋从相爱、分离到重聚的爱情故事。2011年,制作人周恬被小说打动,决定将其改编成电视剧,当时“IP剧”的概念还没有成形。然而从开拍到终于播出,《遇见王沥川》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时间,赶在了“IP剧”大潮的风口浪尖。几年间,焦俊艳剪了短发,从明媚少女变成了攻气十足的“炮哥”,而同样由小说改编的《何以笙箫默》、《旋风少女》等剧早已播了一茬又一茬。
《遇见王沥川》迟迟没能播出,或许正是因为制作团队太坚持。选择演员时,他们没有追逐人气,选择如今所谓的“流量担当”,而是严格根据角色的特点来选角。高以翔本身是在国外长大的华裔,个人气质和语言背景都与沥川非常符合。焦俊艳虽然常被认为不是“第一眼美女”,但眼神有戏,“亲切、友善、毫无戾气”,能诠释出小秋不同阶段的蜕变。两人当年不被电视台看好,片子拍完后,迟迟没有卖出。好在几年后,终于有人慧眼识珠,《遇见王沥川》得以上星播出。知道消息时,施定柔内心狂喜,但她其实始终保持着对作品的自信:“好东西不怕等,总有出头之日。”
施定柔确实有底气这样说。《遇见王沥川》播出后,口碑一路飘升,在豆瓣上更是收获了8.3分的高评分。但许多观众不知道的是,为了尽可能展现出书中原貌,剧组辗转杭州、上海、苏黎世、云南数地拍摄,为了吻合时代感,男主角使用的诺基亚手机和电脑特意还原了多年前的型号,手杖也是特制的,由青年作曲家胡小欧原创编曲的剧中音乐还制作成了一整张OST。施定柔在修改剧本时,与制作人周恬跨越十几个小时的时差连轴转。她为了稳定情绪,常常泡浴缸,因为次数太多甚至长了湿疹。
制作用心能够博得好感,好的故事和主角积极、鲜明的价值观才是吸引好评的更大“杀器”。尽管沥川与小秋阶层悬殊的身份设置并不新鲜,女主角谢小秋自主、平等的爱情观却成为了时下小言剧中的一股清流。施定柔相信,“独立自强的女性才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话语权。”与讲一个王子爱上灰姑娘的童话故事相比,她更看重两人之间精神层面的相通,也在作品中纳入了更多的现实考量。电视剧播出时知名公号“严肃八卦”感叹做一部靠谱的通俗言情剧都要一波三折,冒着赔本赚理想的风险。但俗话说的好,好饭不怕晚,茶吃后来酽。作品也好,爱情也罢,等待的时间越久,揭开帷幕那一刻绽放出的光彩才越夺目。
Q&A
在浴缸里缓解压力
Q:创作剧本和写小说有什么不同?
A:剧本和小说其实都是写故事、塑造人物。对我来说最大的不同是写剧本要面对很多人:策划、编辑、制作人、发行人、导演、电视台……不是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的,大纲必须要得到负责人的同意,不然根本不能开笔。如果负责人赏识你,会进行得很快。如果他不喜欢你的大纲,就会有很多次的修改,会耗脑费神。而写小说——像我本人这种情况的——基本上自己埋头写就可以了,手稿交上去最多听听编辑的意见。
Q:创作剧本过程中有艰难的时刻吗?是怎样渡过的?
A:最艰难的时刻可能是分集大纲阶段吧。为了把全剧的架子搭好,分集大纲需要反复地修改,有时会改到十几次之多。改到最后人会变得很焦燥,进入到随时要吵架的状态,只好把自己泡在浴缸里镇定情绪。因为写作的过程中泡过太多次浴缸,身上都长了湿疹。
Q:在等待《遇见王沥川》播出期间是否有过焦急的时候?使你和制作方坚持等待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A:这几年不是一潭死水地等,而是经常有消息出现,所以我知道制作方正在做各种的努力。让我们坚持等待下去的大概就是对作品质量的信心了。觉得这个剧从剧本开始就是很认真对待的,好东西不怕等,总有出头之日。
Q:剧组在一些小道具上非常贴合原著,对准备过程印象最深的道具是什么?
A: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沥川的手杖。开始道具师做了一个水晶的,很漂亮。问过医生之后说,那种手杖是探路用的,没有承重的功能。沥川的手杖必须是T字形的或者弯钩形的。于是又重新做了几个。最难准备的道具可能是沥川爷爷的办公室吧。因为那个办公室在剧本里是在苏黎世,但实际上是在国内拍的。里面应当摆些什么东西才符合苏黎世人的习惯还是很费脑筋的。
Q:拍摄过程中会和主演讨论剧情或人物心理吗?
A:在开拍之前,我给两位主演都分别写了一份长长的人物分析:主要性格、经历、待人的方式、口头禅、心理特征、习惯性动作、对剧里其他人物的看法等等。给高以翔的资料除了人物分析之外还有沥川的病情分析,因为沥川有残疾,那么他走路是什么样子、上楼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用手杖什么时候不用、什么东西不能吃都写得很详细。甚至连发病的时候应当是大声喘气还是小声喘气都写了。
王沥川,你什么也没错过!
Q:《沥川往事》是你的第一部现代言情作品,在创作中有没有从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中汲取一些素材或灵感?
A:我自己的生活其实与《沥川往事》中的“王沥川”这一边非常远,但离“谢小秋”这边比较近。所以我写“小秋”这一部分还是比较拿手的,一些小秋的个性与我本人很相似,比如一根筋,神经大条,生活上不讲究等等。此外我有一些同学、师姐、老师的家庭都是“中外”结合的,跟她们聊天时可以得到很多“跨文化婚姻”的恋爱细节。我觉得这些对我的创作有很多的帮助和启发。
Q:不少人都觉得沥川太完美,你觉得沥川是有缺点的吗?
A:我并不想在小说中塑造一个完全意义上的“高大全”形象,沥川的主要缺点都在心理的层面。比如外表绅士的他其实始终对人保持距离,他不大敢释放自己最真实而且是具有攻击性的那一面,只有在逼得最厉害的情况下才会显露出来。他是个绵里藏针的人,内心高度敏感,一旦受到伤害就很快封闭自己躲得远远的。所以他其实在爱情方面是有沟通障碍的,而且很严重。在潜意识中他并没有把小秋看成是一个与他一样可以做决定的成年人,而是一个容易受伤害,需要被呵护的“孩子”。他一旦发现他们的爱情会有很严重的危机时,他只想单方面地承担这份后果。我觉得他的这种选择对小秋是不公平的。这个小说里所有的矛盾都是由两位主人公因为执拗的个性,做出执拗的选择而产生的,是性格冲突的产物。
Q:如果对第一集的小秋和沥川分别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最后一集呢?
A:第一集:对小秋:“从现在开始,练习跳高!”。对沥川:“别穿红色的衬衣!”
最后一集:对小秋:“该抓住的你都抓住了。”对沥川:“你什么也没错过。”
不相信爱情可能是爱得还不够
Q:“沥川”的小说或电视剧都展现了爱情中美好和珍贵的一面,现在常有人因为一些新闻大呼“不相信爱情”,怎么看这种现象?
A:我觉得爱情都是美好的,在现实中“不相信爱情”的那些人,究其原因就是当爱情与现实困难或需求产生冲突时,他们中的一方没有选择爱情,或者干脆两方都承认被现实打败。所以“不相信爱情”可能就是爱得还不够吧。
Q:小秋和沥川两人的出身、经济条件、社会关系都有很大差距,你觉得这样的爱情中双方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使关系长久地发展下去?
A: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彼此欣赏。小秋与沥川之间有很多的差距,文化、地理、经济、年龄、身体等等,但他们始终都在尽自己所能了解对方、学习对方、融入对方。这一点沥川的努力最为突出。他努力学习汉语、亲自到小秋的家乡去体验她的生活环境,与小秋姨妈一家努力沟通赢得好感,甚至学做小秋的家乡菜……小秋也是,听说沥川不爱吃动物的内脏,她也学会不吃。在生活上非常照顾沥川。我觉得只要是真心相爱,无论什么样的障碍都可以跨越。
Q:小秋在经济上尽管拮据,但一直是比较独立的,你觉得这一点在感情中重要吗?
A:非常非常重要,而且也是我在小说里、在电视剧中反复强调的。虽然这是一个爱情故事,里面所有的冲突都带有强烈的情感成分,但我并不认为爱情是女人一生中唯一的重点。只有独立自强的女性才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话语权,才不会受人操纵和摆布。沥川是非常富有的,他可以又拽又傲,也可以又懒又娇,物质上可以给小秋想要的一切。但他也没这么做,他是个一心一意扑在设计上,每天最早上班,夜晚加班到凌晨的工作狂。他和小秋追求的都不是金钱,而是创造的表达,所以他们的精神在艺术的层面上是相通的,心有灵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