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维权问题应得到客观评估
2016-10-13
单仁平
数百名退伍军人11日在位于北京市区的军事领导机关前聚集,引起外媒的关注。关于他们的诉求,和他们都是哪个年代退伍的,外媒说法不一。有外媒称,这些退伍军人不愿意与它们接触、交谈,致使了解不到这次事件的详情。
不过这些退伍军人要求更好的待遇和补偿,而不具有表达政治上不满的倾向,大体是内外舆论的一致分析。
退伍军人一旦示威性聚集,往往有较强的组织性,不像普通群体事件那样散乱,因而有一定视觉冲击力。这会加深人们对这种事件内在能量的印象。但如果实事求是看问题,中国各地目前所发生的绝大多数类似事件都是用来表达经济利益诉求的,从这个角度衡量,退伍军人的聚集性质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中国各领域的治理都有自己的难度,让所有人满意是不易做到的事。国家设计了表达意见和不满的渠道,但还是会有人走上街头,希望通过突破体制性渠道的聚集活动施加压力,促进自己获得普通政策规定之外的利益。
国家不赞成这样的聚集活动,法律也做出程序上的限制。但是各种“群体事件”每年还是会发生很多起,形成国家治理体系与现实情况之间的摩擦。但总的来看,社会对存在这种一定程度的不和谐有了适应力,现在互联网上隔段时间就会流传出某地发生群体性事件的视频或照片,不会有人因为看到它们就认为这个社会“出大事了”。
军人是个特殊群体。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们是人员不断更新的队伍。能够干到退休的军人是少数,绝大多数官兵都只能在军队里服役一段期限,然后重新择业,二次融入社会。
国家为安置复转军人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各人自身情况的不同,包括际遇的影响,退伍军人安置工作所得到的满意度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人的满意度还可能随着时间的转换有所变化。这当中很难避免一些不满意的现象出现,而互联网时代使这样的不满得以汇集并且放大。
所有不满都值得倾听,但退伍军人以示威性聚集方式表达不满肯定是不好的。除了对社会秩序的一般性干扰,退伍军人这样做还容易引起误读,被不怀好意的内外力量加以利用,这是参加聚集的退伍军人需特别注意的。
曾经的军人都有一段经历与国家的概念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会让他们当中的部分人在离开军队后有失落感,一旦境遇不顺,尤其会委屈。解决部分退伍军人的这个问题,一方面各级组织要多关心他们,另一方面那部分退伍军人也要锻炼自己的坚强。每个人都不能把国家和社会的关怀理想化,当遭遇坎坷或不如意时,个人的努力和拼搏永远都应放在向社会寻求帮助的前面。
中国军队当前有200多万人,过去的人数更多,而且年年更替,全国的退伍军人总数十分庞大。应当说,绝大多数退伍军人已经安居乐业,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繁荣继续做出贡献。这当中有少数人在退伍后遇到了意料不到的困难,有些想不开,他们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处在社会安置复转军人的能力之内,且符合政策,就相对容易得到解决。有些要求超出了合理范畴,无法被满足,因而产生摩擦,在这个时代不应被大惊小怪。
我们希望看到退伍军人因自己的那段服役经历而被善待,同时也希望国家的相关法律和规定始终是回应各种诉求的基础。国家每时都有难处,而大多数难处是阶段性的,并不具有对体制性质的描述力。希望退伍军人的“维权问题”也会随着多方的努力和时间所带来的变化得到逐渐消解。▲
(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国际论坛版文章除社评外,均不代表本报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