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平“理”村记
2016-10-13李树明
□刘经礼本刊记者/李树明
邓云平“理”村记
□刘经礼本刊记者/李树明
人物小传:
邓云平,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宏伟镇干部兼铁山乡铁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省农村青年星火科技带头人、七台河市优秀共产党员;今年2月被授予全省农村“百名好支书”荣誉称号。
1996年至2003年,铁山村的形势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由七台河市名列前茅的先进村,“断崖式下跌”成了“破落村”“垃圾村”“上访村”。村集体积累由上千万元转身为“倒挂”数百万元;新建成的村办公室,因欠施工方的工程款而只能“铁将军”把门;偷盗常发、赌博成风、上访不绝,打架斗殴成常态,7年间换了4任村支书、村主任……
党员呼吁赶快结束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状态,群众盼望“能人”“强人”领他们走出贫穷困境。
2003年5月30日,刚刚转为正式党员、年仅28岁的邓云平就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为七台河市“两推一选”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人。
可是,还没等他与前任支书交接呢,一伙人已经到乡里上访了:“邓云平太厉害,不能让他干!”
乡党委领导也不含糊,连发三问:“选举程序有没有问题?邓云平是党员按照党章、村民按照村委会组织法选举出来的,不是乡里派的吧?选举是不是有效的?”上访人没话了。乡党委领导说,邓云平是党员、老百姓一票一票选出来的,乡党委政府支持他!
许多党员、村民听说这消息后,纷纷找到邓云平:“好好‘治治’他们,我们支持你。”
“我当书记不‘治’什么人。”邓云平忙摆手道,“我靠‘理’,以理服人,谁都得讲道理。”
从此,邓云平就在大伙儿的注视下走上了“理”村之路。
“理”乱:还村子以整洁
全村共有14趟街,几乎每趟街的道两旁都被柴火垛、农机具、煤堆、垃圾塞满了。两车相向,错车都困难。这也是上级检查给差评、百姓说起来最讨厌的状况。邓云平一上任,就决定拿它开刀。
他把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一是法律咨询。村里有一位熟悉法律知识的老人,村“两委”特地把他请到村部,详细了解咋做合法、咋做不合法。二是村代会制定街道清理规定。立标准、定时限,奖惩并施、区分情况……先把“理儿”立起来。三是村“两委”成员包片,对片内事务赋予全权处理权。
清街那天一大早,村里的大喇叭突然高分贝响了,播放村代会的清街决定,严令占道农户三天内将自家的东西清理完毕。第一遍播完,马上就播第二遍、第三遍……整天不间断,目的就是让消息家喻户晓,促使村民自觉行动。
但是,第一天过去,除了干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家之外,没有一家村民自觉行动。第二天、第三天白天仍是如此。村民对此并不看好:“这类行动每个新上任的村支书都搞过一把,全都无功而返。”
第三天晚上,数台铲车轰鸣上街,掐头儿清理占道煤堆。占道的人家一见来了真章,连忙服了软,请求党支部宽限一天。党支部答应了。第四天傍晚,14条街基本清理完毕。
但是,仍有两家没动。邓云平闻讯后,走进其中一家,先冲男主人叫了一声“叔”:“大街是走人、走车的地方,把农机具放道上你方便了,别人不方便。”那人说他家院里没地方放。邓云平说:“我是讲理的。你家没地方,我明天早晨开铲车来给你找地方放。”说完,转身去了另一家。
当晚,这两家的邻居报告:“他们都正往院里搬(农机具)呢。”
接着,邓云平又硬是以“理”拆除了少数人家“扩建”的院墙、违建的房屋,疏通了各家门前的排水沟,栽了树,种了花……
几番动作下来,连开始上访想阻止他当村支书的人都服了气:“邓书记,你做事占理儿,我们拥护你!”
“理”气:还干群以和谐
有一年国庆节过后,上级要求各村秋整地。铁山村有几家农户不响应,村党支部只好花钱帮他们整了地。万没想到,这几家倒不乐意了,让村里把放倒的秸秆重新立起来,因为秸秆立着保墒。
邓云平上任后,常拿此事告诫村“两委”班子:“这是村民对干部有气没处撒。村民为啥对干部有气?因为有些干部不为村民做事,没给群众带来利益。”
邓云平(左)查看烘干的玉米质量
所以,邓云平甫一上任,就经常带领干部们走家串户听取村民的意见、诉求,然后全力予以解决。
村民反映,有人把田间路毁成了耕地,靠路里面的地人进不去。邓云平认为这个意见有理,于是率领村干部搞“通田间路”工程。
村民反映,地界不清,每年春耕都引发纠纷甚至伤害案,老实人吃亏。邓云平觉得村民的反映有道理。于是,每逢春耕,村干部就主动、公正地调解土地纠纷,不再回避矛盾。
以往,各家盖房都要比邻居高一点儿——抢风水,常常导致邻居反目,也破坏了村容整齐。于是,村“两委”成立了村建设规划委员会,统一规划房屋、院落建设,严禁新建房比高斗阔。
一年刚开春儿,几个水稻种植户来找邓云平,说水稻插秧雇人一天100元,成本太高了,而且很难雇到人。邓云平就建议他们采用抛秧法。他们说,抛秧需要抛秧盘,那东西不知道哪疙瘩有。邓云平就四处打听,听说吉林省德惠市有卖的,当夜就带两名干部上了路。过了几天,他们不但买回来抛秧盘,还带回来抛秧的基本要领。这让水稻种植户们每次提起都感激声连连。
全村电视、电话、电脑百分百入户,新农合、新农保百分百参加,街道亮化,路面硬化,村容美化,建设起有130多家店铺的商业一条街……
一件件实事儿、好事儿,在潜移默化中理顺了村民的“气”。以前,有的村民迎面见了村干部,或者扭脸而过,或者直视而行,不理不睬。现在,村民见了村干部,或者笑脸相迎,主动打招呼,或者说说唠唠、提提想法。
“理”穷:还村民以富裕
20年前,铁山村是七台河市有名的富村。全村人不论男女老少、党员群众,无不期盼铁山村再现昔日辉煌。
邓云平承诺:“铁山村只能更好。”
从此,拔穷根、去穷苗,让村集体富起来,让村民富起来,就成了村“两委”施政重点中的重点。很快,邓云平和粮贸公司签了订单,统一品种、统一管理,按标准种植小豆、高粱、谷子等旱田杂粮,结束了农民“春天不知种啥、秋天不知上哪儿卖”的困顿局面。
2006年,邓云平在报纸上看到木兰县与上海奉贤区开展“沪哈合作”的消息,大受启发,立即拽上市、区农委领导前往木兰考察。回来后,他就组织办起了七台河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铁山水稻专业合作社,将各家各户的零散地块连成了片,分散种植归口统一经营。很快,“组织起来”的优势就凸显出来:水稻品种优化了,采购成本下降了,产量与粮价双双提高了。
当年,在村党支部组织的科普之冬活动中,水稻专家讲起一项水稻种植新技术——大棚育苗。邓云平一听这个新技术可以使亩产量增加三四百斤,当即建议合作社采用。
然而,建育苗大棚是需要钱的,当时的铁山村缺的就是钱。怎么办?邓云平盯上了茄子河区政府。区领导很支持他的想法,批给合作社10栋大棚,每栋大棚补贴1500元。邓云平别提多高兴了,可一打电话给某地专营公司咨询价格,心里顿时沉甸甸的,人家说:“5000元一栋,不能再低了。”
不信就没有“价廉物美”的。第二天早上4点钟,邓云平带了两个人,开车前往七台河、宝清、迎春林场、虎林、密山、鸡西,一路走一路比价砍价。晚上8点,邓云平等人回到村里,拉回10栋育苗大棚,每栋1500元!10年过去了,铁山村现在已经有了100栋现代化的育苗大棚,但这10栋用了10年的“大叔级大棚”仍在发挥着作用。
现在,铁山村人均收入已逾1.4万元,富裕程度远远超过23年前,但已考到宏伟镇当公务员的邓云平仍在为铁山村“理”财:水稻专业合作社的“领地”已拓至周边村屯,还要继续扩张;价值超千万元的农机合作社,还要继续投入数百万元更新机械;引进投资1160万元的生态园区项目,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将成为铁山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编辑:李树明电子信箱:shuming1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