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善假于物”——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建构
2016-10-13文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杨永和
文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杨永和
创新要“善假于物”——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建构
文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杨永和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创新教育开辟了新途径,实践表明,将信息技术手段科学地应用于课堂能极大地提升创新教育的质量。
一、利用网络激发创新灵感
长期以来,创新一直被视为形容科学家、发明家的专有名词,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与创新活动无关。教师可利用网络将中小学生进行创新的成功案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创新并非高不可攀。
此外,对现有产品的改造是一种常用的创新方法,比如“加一加”(通过把一件物品加大一点、加长一点,使物品在形态、尺寸上更利于使用)、“扩一扩”(把原物体的功能、用途等扩大一点,使它产生明显的变化)等。而在此之前,需要创新者对大量的现有新产品的特性了如指掌。通过网络能非常方便地搜索到各种产品,并准确了解其特性,提高创新的效率。
二、通过微课传授创新知识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载体,给创新教育带来了新元素,在提高教学实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利用微课能直观地展示创新方法,有效化解创新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课后可以利用微课反复学习。中职学校的学生层次较多,传统的创新教学方式很难实现分层教学,而微课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三、借助搜索引擎查新项目
据统计,在参加“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的作品中有高达45%的参赛作品因为缺乏新颖性而被淘汰,未能进入展评环节。这些作品浪费了师生们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也挫伤了他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为避免重复劳动,在制作作品前应进行项目查新。
可登录“中国专利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专利搜索网”查新,并对查新结论进行分析。在查新过程中可以借鉴已有的专利完善自己的作品,如果所选的项目已经有人申请了专利,就应该考虑选择新的项目。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存在不够形象、教学内容有限、知识缺乏时效性等不足,而且创新教学的内容非常抽象,仅通过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表达清楚。
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解决以上问题。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吸引学生,而且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给学生介绍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机器工作原理时,可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采用仿真技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帮助他们看到现实生活中无法看到的场景,不但方便老师教,更有助于学生学。
另一方面,有没有新颖性是衡量一件作品是不是创新作品的唯一标准,而书本知识的时效性较差,采用课程网站教学能体现知识、技术与产品的时效性。
五、借助实时交流平台加强互动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相互激励、相互补充,能产生尽可能多的创意。在创新课程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借助实时交流平台与同伴加强交流,激发创新灵感。
引导学生营造创新社群,在这些平台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可以利用各种软件互动,主动创造学习环境。学生可通过网络论坛进行交流,并用收发邮件的方式发贴、回帖参与讨论交流。论坛中的帖子内容就成为参与者交流学习、寻找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的媒介。
六、使用仿真软件验证方案
创新活动初期,学生的创意往往不成熟,若不考虑方案是否可行就实施,容易走进死胡同。如果能有软件把设计出的方案进行仿真模拟,就可以避免做无用功。
例如要证明电路是否可行,可以指导学生用电子仿真软件,该软件能模拟电路的实际效果,有助于用户修改完善电路。
从实践过程来看,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创新课程教学,极大地激发了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