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奖励的风险

2016-10-12季春苗

考试周刊 2016年75期
关键词:下象棋糖果利益

季春苗

一、问题提出

奖励,最简单的解释是“做此而能得彼”。我们不禁要问,被奖励者的行为目的到底是“做此”还是“得彼”?“做此”与“得彼”两种利益又有哪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小学,教师经常使用奖励,企图让学生的某一行为继续下去,但是学生似乎并没有领会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换句话说,老师的奖励常因奖励本身存在的风险而失效。

本研究主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从小学教师的奖励行为入手,研究小学教师的奖励行为及结果、学生对待奖励的看法、学生被奖励之后的种种心态,从而分析在奖励价值背后,其本身存在的风险。

二、奖励的风险

1.奖励的风险之一:将关注目标转移到奖励。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别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和特点。正因为如此,学生的多样性让学生更活泼可爱,更有可塑性。也正因为如此,老师才无法准确判断每一个学生对某一任务本身是否感兴趣。当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时,老师的奖励就很有可能是多余的。因为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有完成好活动的动力,这种情况下,奖励与兴趣就成双重动力,即便如此,奖励也会促使学生将主要关注目标转移到奖励之上。这时候,原本的“做此而能得彼”就变成“为彼而做此”。对学生来说,奖励不仅是物质上的获取,而且是精神上的满足。奖励意味着是优胜,而不仅仅是优秀,只有比别人更优秀才算优胜。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般来说,学生对老师给予的奖励都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此时的奖励品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它们也被赋予另一层含义——优胜。就像奥运冠军的金牌一样,奥运健儿们追逐金牌,不是因为金镶玉本身的价值,而是它被赋予的另一层含义——世界冠军。同样,学生很关注老师给予的奖励,当然也存在学生对老师给予的奖励不感兴趣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奖励自然就没有效果。不仅如此,学生反而像失去奖励一样失望、难过,表示以后不再像这次这么努力,这是奖励的风险之一。

2.奖励的风险之二:破坏同学关系。

奖励是奖励优胜者,往往是在竞争中获得。而且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奖励,越是竞争激烈的奖励,就越是有吸引力。要获得奖励就必须以击败他人、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在集体奖励中,不同小组之间是竞争的关系。学生为了让本小组获得奖励,会想办法维护本小组的利益。在奖励这枚放大镜的作用下,小组之间的矛盾会被放大。同学之间的摩擦会因为对本小组利益的维护而变得越来越大。在集体奖励中,同一小组成员之间也有矛盾,尤其是在异质分组中。因为小组成员的性格迥异,综合能力也不同。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不如成人那么成熟。当他们在同一件事情上有不同的态度,例如个人分工、“领导权”、分配奖励品等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主意最好,应该按照自己说的办。争辩不可避免,隔阂随之而起。另外,在奖励的压力下,同伴压力会剧增,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拖后腿的学生。他们在小组中的角色是一个“被领导者”,当他们小组失利后,他们可能成为大家指责的对象。这些矛盾、压力看似很小,但是一旦被激活扩大,就会对同学之间的关系造成很大的破坏。

3.奖励的风险之三:强化被奖励行为,阻止创新。

被奖励者在尝到奖励的甜头后,会强化自己的被奖励行为,希望以此再次获得奖励,这是学生正常的心理。教师给予学生奖励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这种强化本该是老师期望的。但是,这种强化阻止了被奖励者探索新方法的念头。有时候,学生甚至对老师的奖励产生误解而继续自己的错误行为,这是非常可怕的。

4.奖励的风险之四:失去奖励就是一种惩罚、对奖励不满意也是一种惩罚。

既然奖励是在竞争中获得的,那么,有人获得,就有人失去,对于痛失奖励者来说,失去奖励与得到惩罚所达到的实质效果很难分清。大部分学生获得奖励,都会很开心。但也存在一些对奖励有个人要求的学生,当这类学生对奖励不满意时,就会很失望,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一开始就将自己努力的目标转移到奖励上,并且过于关注奖励。对他们来说,努力完成好任务并不仅仅是为了把任务做得更好,更是为了老师给予的奖励。可是,辛辛苦苦获得的奖励却不是自己心仪的东西,他们会觉得自己白辛苦一场。这种不满意奖励与努力想获得奖励失去奖励的本质是一样的——不满意奖励的结果。当这种不满意延续到学生以后的学习中时,学生的学习动力就降低。

三、正确运用奖励策略,提升奖励的价值

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不爱下象棋的小孩在只要下象棋就能得到五十美分的糖果,和只要能赢得象棋比赛就可以再得五十美分糖果的奖励下,愿意下象棋。起初的目的只有一个:五十美分的糖果。但是有朝一日,这个小孩很有可能在糖果的刺激下棋艺大进,从而发现下棋的乐趣,喜欢下象棋,开始主动探索下棋的技巧、战术。

从上个小故事可以看到,因奖励而产生的实践行动可能获得两种利益。一种是外在利益。这种利益是由社会环境的机缘而外在的,偶然依附于实践中,诸如故事中的糖果。另一种是内在利益。这种利益是实践本身存在的不可能从任何别的方式中获得的。外在利益的获得能让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满足、快乐。它真实,仿佛近在眼前,诱惑很大。内在利益能让人自觉地、长久地坚持某种行为,并愿意为之付出不菲的代价。

从心理学角度看,奖励是当别人出现好的行为时,给他一个满意的刺激。惩罚是当别人出现不好的行为时,给他一个不满意的刺激,其本质都是一种外在控制。把奖励运用到小学教育中,它的本质没有改变,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案例见证了奖励本身存在的种种风险,更不能把奖励视为一种有利无害的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该力求正确运用奖励策略,让学生对任务本身感兴趣,使学生的内在利益最大化,从而提升奖励的价值,降低奖励本身的风险指标。

猜你喜欢

下象棋糖果利益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下象棋
不是围棋
观察:糖果找不同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雨季里的糖果湖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外公教我下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