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2016-10-12黄丽云
黄丽云
每节课中都有互动,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一、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有效互动的保证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当老师和学生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让学生产生安全感,才能跟老师有真正的互动。如一位老师教学《倾斜的伞》,在学生读不好“仍然……仍然……”排比句时,老师不是高压说要怎么样读,或者跟我读,而是“老师也来读一读,你们给老师评一评,好吗?”经过一评论,同学们的读比刚才好多了,很乐意接受。可见,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
二、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
学习兴趣对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成功的秘诀。教师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教学《十年后的礼物》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如下导入方法:
师:今天我带来一些成语考一考大家。听君一席话,下一句是?
生:胜读十年书(师评你读的书不少)。
师:一朝被蛇咬。
生:十年怕井绳。
师:君子报仇。
生:十年不晚(我们做君子,但不能想着报仇,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
同学们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十年。
通过以上形式,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兴趣,同时自然导入课文,缓和上课紧张气氛。教学中切记课堂“无味”而高压学生,应该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操作等互动形式,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三、动态生成是有效互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生命力在于是预设下的生成教学。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把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成教学亮点。课堂教学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完整、不可复制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教学《彩票》过程中,顺势向学生提出,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就发问了:“为什么林海燕是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通过激发学生的思想和观点,采取让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共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共同讨论,共同整理,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注入内在动力。
四、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有效互动的保证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积极参与到互动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地互动,教师必须从知识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课程的意识,丧失课程的能力。新课程下,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五、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基础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创造,才能在对话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么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对话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创设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摒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使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
互动就是让学生在愉悦和亢奋的状态中主动学习、积极思维。追求教学的生命活力,面向全体,关注学生的整体提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课堂互动是课堂的本质特性,课堂交流是课堂互动的前提。课堂活动本身是一种寻求对话的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信息交流过程。无论是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心智的开启、能力的发展,还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课堂活动中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