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点拨思维
2016-10-12
马自文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提问则是其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教师的提问要问到学生心里去,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内心感情强烈波动,如粘似缚,始终不离。提问要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催动积极思考,想方设法探究问题答案。好的提问,有趣的问题则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戏剧《雷雨》时,在了解了创作背景,理清了情节结构之后,分析鲁侍萍的人物形象,我抓住时机发问,鲁侍萍该不该要周朴圆的五千圆情感赔偿金?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形成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要,一种认为不能要。然后,我组织他们辩论,最后总结再回归到课文内,通过分析人物台词,对鲁侍萍身上体现的传统道德与现代的某些观念进行比较,课文中鲁侍萍撕毁了支票的做法带有中国传统道德的烙印,感情无价,真情与青春是不能用金钱来换的。而学生们中已有很多人以现代的经济观点从“利”的角度出发来估算感情的价格。有同学认为不要钱太亏了,还有人认为要了以后仍然恨他,这与鲁侍萍的刚强、忍辱不屈的人格相比就显得低俗。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道德差异的比较中更能引起学生思辨探讨的兴趣,激发出热情,达到师生共享的效果。而探讨本身也让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较深的认识,既学会了阅读,又升华了境界。 问题设计好了,只能说任务完成了一半,并不意味着提问就能成功,还必须注意提问的技巧。
1.把握时机
提问时机是要使提问问在点子上,问在要害处,问在恰到好处,指一个个小的问题的提出为一个要解决的大问题的提出创造时机。提问要克服盲目性、杜绝随意性。什么时候提什么问题,教师要心理有数。顺序的确定和时机的把握要从知识规律出发,要能体现学生获取知识过程。
2.点面结合
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程度,对学生情况不了解,教师的问就只会是无的放矢,有呼无应。因此,设计问题要根据问的对象的实际,注意梯度与密度的搭配。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全体教育对象。要求所有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尽量给每一个学生以发言的机会。其次,在指定回答时,又要针对每个题目的难易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指定提问学生的范围和对象。不同的问题,应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3.方法灵活
一般来说,用委婉商量的语言提问,比板着面孔“我问你答”更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与表达的积极性。教师亲切、幽默、风趣的语言更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问时态度一定要和蔼,语言要亲切,富有启发性。
4.注重点评
学生回答问题后,有的教师对学生答问或对或错不置可否,这样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也会挫伤学生思考答题的积极性。教师评点学生答问,应遵循“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贬斥”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