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芯菱,让世界更靠近美好

2016-10-12

莫愁·智慧女性 2016年10期
关键词:补习班水果母亲

三秋树

27岁的台湾女孩沈芯菱出身贫寒,却从十几岁开始就帮助他人,像一颗小小的太阳。2016年,她被《读者文摘》亚洲版评为“少女慈善家”。领奖台上,她淡定发言:“成功不是赢了多少人,而是帮助了多少人。”

真正的穷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能力去付出

沈芯菱本应该是被救助的对象。生于台湾云林县乡下的她,整个童年一直居无定所。父母是流动摊贩,跑遍台湾每个夜市的角落。一家三口时常住在货柜屋、漏水的铁皮屋,更常挤在小车里过夜。贫困、搬迁、看摊子,占满了她的童年。但在求生存的缝隙中,沈芯菱所得到的爱与学习的机会,不比其他孩子少。

为了偿还巨额贷款,当时除了摆摊外,只要有钱可赚的工作,她的父母都愿意做。其中一个是帮宠物繁殖场送狗。父母常开着一辆小破车,载着二三十只被装在五六个笼子里的小狗,从南到北,送到预订的宠物店。小车拥挤不堪,气味更是难以忍受,但沈芯菱坐在父母中间,开心得像在旅行。她就是从这些路边的招牌上开始认字的。而她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即使如此贫穷,也不会吝啬力所能及的付出。遇到贫穷的老爷爷老奶奶来买水果,父母总会多给其一两个;送宠物狗的路上,小狗们饿得汪汪直叫,父母就把自己的午餐节省下来,留给它们吃。路上若遇到小河,父母一定会停下车,给每个小狗洗澡。他们说:“这样新的主人对它们第一印象才会好,以后也会善待它们。”

母亲虽然读书不多,但常常到旧书摊买书,在看摊的空当,念给沈芯菱听。沈芯菱记得,6岁的时候,母亲在昏黄的路灯下,念《汪洋中的一条船》。故事在断断续续中讲完,家也在追寻温饱中频频迁移。沈芯菱没有床边故事,但母女间的感情,却在街头更加亲密。一直到今天,沈芯菱还保存着那本旧书,这也是影响她最深的一本书——每次,母亲在念完一个故事时,都会对她说:“人要常给,不要多拿。”

2001年,沈芯菱11岁,读小学五年级。那年,云林县水果大丰收,可水果成熟季一直下雨,而且他们所处的村子相对偏远,交通非常不便。大批大批的水果烂在地里,以种植果树为生的阿公阿婆愁眉不展。很多人跪在雨里,求老天别再下雨了。

这一幕,落在了沈芯菱的眼里,她请求母亲给自己买一台二手电脑。母亲拿出全部的积蓄,又跟朋友借了钱,满足了女儿的愿望。随后,沈芯菱搜索了云林县所有公司的老板,介绍了家乡水果滞销的情况,希望他们能够帮忙。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小女孩天真的求助居然在邮件发出的两天后,得到了回应。有两家公司开着大卡车到村里收购水果,收购的价格比往年还要高。看着阿公阿婆笑逐颜开的样子,沈芯菱深深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幸福。目光追随着那些拉着水果的大卡车,沈芯菱似乎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路。她意识到,原来不需要很有钱,只要把自己的特长培养好,然后用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是一种公益行为。

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do,一种是do not

在台湾,每个孩子小学到高中这段时期,独立思考的能力似乎总被分数与考试淹没。但沈芯菱不同,她认为,“学校给你的是分数,但自己要的是人生。”在100分与95分之间,她选择95分,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95分到100分的距离,需要更多的心血和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和心血,投入到一个零的领域,就可以从零到五十,或从零到六十。她心中“零的领域”,就是对弱势学生的帮助。

因为贫穷,所以懂得贫穷者的需要,从帮村民卖水果开始,沈芯菱投入所有课余时间,打造“安安免费教学网站”。这是一个集合各科目多元领域的免费教学网站,沈芯菱希望通过24小时免费的教学平台,为资源欠缺的同学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沈芯菱原本只是想用这个网站帮助班上四五个家庭贫困的好朋友,没想到九年来已成功帮助将近500万名弱势学子,至今网站已超过200万人次点阅,后来更延伸出中国大陆版、柬埔寨版,为那些没钱请家教、上补习班或买昂贵线上教材的中小学生,提供受教育的平台。

2003年暑假的第一天,沈芯菱对母亲说:“恐怕这个暑假我不能帮你干活了,我想帮那些没钱上补习班的农村孩子学习英语。”母亲笑着对她说:“要不要妈妈支援你路费?”“不要,路费我自己想办法。”于是,沈芯菱捡废品,卖水果,边走边卖,同时,她在网上发帖,呼吁大学生在暑假期间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补习英语。她的号召得到了七位大学生的响应,他们挨家挨户动员那些贫穷家庭的孩子来免费学习英语。整个暑假,一共有75个孩子接受了英语补习。上课之余,沈芯菱和英语小团队一起,帮当地的农民采摘水果,推着板车去集市上卖,晚上举办篝火晚会,和团队带着村民们载歌载舞,为寂寞的乡间带去了歌声与微笑。

他们离开时,村民都来相送,那75个孩子哭成了泪人。第二年暑假,那些孩子给沈芯菱最大的惊喜是,他们中的几个人,在村子里办起了补习班,为那些上不起补习班的弟弟妹妹们补习英语。所谓爱出而爱返,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真正的贫穷,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能力付出。”15岁的沈芯菱早早地找到了一生努力的方向:做一个有能力付出的人。这一年,她发起“1元柳丁,卖柳丁救农友”活动,促成政府启动九二机制,使柳丁的价格从每斤4元恢复到12元的稳定价格。

2005年,沈芯菱创办了两届“FORMOSA青少年创作展”,鼓励偏远地区的青少年勇于创作,追求梦想,并帮助112名青少年创作展览,开启青少年创作之风。也在这一年,台湾社会发现了这个为爱而生的小丫头,并将其树为榜样。地方政府还给了沈芯菱一笔奖励资金。这笔钱对于她贫寒的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帮助,可父母支持她将这些钱继续用于公益事业。

成功不是赢过多少人,而是帮过多少人

沈芯菱用奖金买了一部相机,用六年的假期走遍了台湾的乡村,拍下了三十多万张照片,采访了三千六百多位父老乡亲,写下了四十多万字的记录,拼凑出“草根台湾脸谱”。

有一次拍摄时,沈芯菱看到王功渔港的阿嬷,大姆指被刮掉一块肉鲜血直流,可阿嬷一脸开心。因为她可以把捡到的蛤蜊拿到市场卖,这样小孙子的学费就有着落了。镜头后的沈芯菱任凭眼泪默默流下,她心里最柔软的一角又被狠狠击中了。她突然明白,原来真正的贫穷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能力去付出。

高中、大学乃至大学毕业后,沈芯菱一直在做公益,先后将自己的奖学金、写作的稿费、演讲以及打工等所得全部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共计近500万元。这个数字对于她贫寒的家来说,无疑是父母后半生不必再奔波的保障,可对于女儿的所得,父母向来都是鼓励她移作“他用”。母亲对沈芯菱说:“同样是人活一世,爸妈这一生都在忙活自己的这张嘴,你能为社会所用,是爸妈最大的幸福。爸妈不能在金钱上给你支持,但可以在精神上给你足够的爱的自由。”

现在沈芯菱的家还是租来的,陈旧的两层楼完全没有装潢,楼下是成衣厂与店面,楼上是住家。前面的省道,每隔一两分钟,就有砂石车呼啸而过,扬起漫天尘土。旁边是一片稻田,西部纵贯铁路穿过田间,每隔几分钟就有火车“呜呜”地经过。

被评为“少女慈善家”后,沈芯菱说:“每个人都有办法让世界更靠近美好。”

(编辑 张秀格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补习班水果母亲
充实的双休日
四月里该吃什么水果
打好基础有必要
补习班,你上吗?
给母亲的信
水果篇之Cherry
水果畅想曲
悲惨世界
韩补习班传授举报技巧
好看更好吃的水果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