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16-10-12
采桑子
每一部影视剧都有自己的命运,有的影片明星阵容强大,尚未开播就大肆宣传炒作,却依然避免不了被观众诟病的结局;有的影片制作成本虽有限,上映前也一直默默无闻,开播后却能凭借口口相传大红大紫。这样的影片往往被称作影视黑马,而成就这些黑马的,往往是演技过硬的骑手。以童星身份出道的张一山便是这样的骑手,他在热播网剧《余罪》中“一人撑起了一部戏”,不仅开拓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还收获了一大群粉丝。
曾经的骄傲,有一天会成为枷锁
张一山是因为《家有儿女》中“刘星”这个角色为人们所熟知的。而在进入《家有儿女》剧组之前,虽然拍过广告,也在电视剧《小兵张嘎》中出过镜,但张一山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人人皆知的“童星”。张爸爸热爱武术,在张一山5岁时便送他去武校习武,童年时代的摔摔打打成就了张一山活泼爱动的皮实性格。读小学后,他在课堂上怎么都坐不住,老是动手动脚搞些小动作,让同学们忍俊不禁,也让老师哭笑不得,为此大伙都喊他“小猴子”。
12岁那年,张一山参加了情景喜剧《家有儿女》的试镜,并成功被导演选中出演“刘星”一角。那时的张一山还不懂什么是演戏,他一边跟剧中的小伙伴们打打闹闹,一边本色出演着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的古灵精怪、调皮捣蛋展露无余,而随着这部儿童剧红遍全国,“刘星”便成为了他身上最闪耀的代号。后来《家有儿女》又拍了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可以说贯穿了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在某种意义上,张一山的少年时代完全沐浴在刘星的光辉里,这种体验既甜蜜又苦恼。
为观众所熟知后,张一山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出来,大家热情地喊他“刘星、刘星”,还挤上前请他签名、同他合影。初尝走红的滋味,张一山开始还有些得意,但很快就感受到了走红的不便:去游乐场坐个过山车,本来站在后面老老实实排队,结果一大堆小朋友呼啦一下围上来,不仅过山车坐不成了,还签名签到手发抖;去吃麦当劳,每次都得选垃圾桶边最不起眼的位子,还要父亲站在前面给他挡人才能顺利吞下一只汉堡。
为了摆脱“刘星”的光环,张一山先后接过不少戏,比如《妙想天开》《生于80后》《扣篮对决》《寻找成龙》等等,其中不少还是主角,成龙还为他跑过龙套。但不知为什么,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刘星”,这个名字就像魔咒一样笼罩了他的整个青春时代,虽然张一山嘴上说“这也没什么,我演得好别人才能记住我”,但他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别扭,默默积蓄力量想超越自己,然而直到他考入大学,“刘星”这个名号依然伴随着他,处处为他的演艺生涯设限。正如张一山所说:你曾经的骄傲,总有一天会成为枷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经急不可耐地想打破第一部代表作带给自己的“枷锁”。
总有那么一段人生你不想错过
2010年,张一山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入学之后,他便跟公司商量减少工作,安心体验大学生活。做出这个决定其实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4年时光里隐匿着许多的机会,把握机会多多接戏,说不定哪天就走红了呢!张一山的不少同学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试戏和跑通告了。而在张一山看来,戏可以等到毕业后再拍,但大学生活只有一次,如果不充分体验,将来自己肯定会后悔。所以他格外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从不翘课,每周都会跟室友们一起聚餐,跟大家漫无目的地侃大山,系里有什么活动,他永远是最积极的一个,因此老师们都特别喜欢他。
大学4年,张一山只在寒暑假期间接戏,大多是在影视剧里客串一些小角色。那段时间,他出现在新闻版面上的话题往往是诸如“昔日童星长残”之类的娱乐盘点,对此他也不在意:“大了有大了的样子,反正我的梦想就是当演员而不是明星,所以做不成靠脸吃饭的偶像派也无所谓。”有时候也会遇见好角色,这时候张一山的父亲和经纪人都会征求他的意见,问他要不要跟学校请假,毕竟是表演系,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学生接戏,但张一山总会考虑再三,最后说一句:“算了,不去了。”
每年表演系的学生毕业时,都会排一出毕业大戏,而许多学生因为在外面接戏,往往就错过了。但张一山却从头排到尾,而且表演得特别认真,自始至终都体现了一个专业演员的高素养。他的班主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张辉坚对张一山的毕业作品非常赞赏,认为他在毕业大戏中呈现出了不一般的表演张力。
就算在毕业之后,张一山也不希望自己生活得太忙碌,他保持着平稳的接戏节奏,每年只接三四部戏,几乎没有出演过偶像剧。虽然片酬并不低,但他和父母依然住在多年前的回迁房里,那是一幢老楼,周围住着老邻居和老街坊,出门就能吃大排档,这样的生活让张一山感觉无比惬意。
张一山和傅彪的儿子傅子恩是好友,每年傅子恩去给父亲扫墓,张一山都会陪伴左右,两人每次都要搬着重重的祭品上山,这时候张一山很少说话,只是默默提东西,精瘦的身体中似乎蕴藏着无穷的爆发力。这让傅子恩觉得特别温暖、安心。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毕业之后,张一山曾尝试过奶爸、军人等角色,但转型对他来说并非一件易事。好在他并不是个急功近利的人,坚信“对于演员来讲,主动权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这个就是演员的运气,我并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但我愿意多多尝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导演张睿在筹拍《余罪》的时候,张一山并非他心中的最佳男主角人选。当时他计划着找一位“有颜值的小鲜肉”,一定程度上能在这个粉丝时代保证收视率。可是试镜的几个演员都让他觉得失望:“他们不像生活中的人,完全没有质感,你不相信他们会是卧底。”后来有人向张睿推荐了张一山,他身上那种随意的气质打动了张睿,“那就让他试试。”
接下《余罪》之后,张一山请经纪人帮他把剧本打印成了单页,随身携带,后来开始拍戏的时候,每一页的背面已经密密麻麻:写的都是张一山对角色的理解、设想的多种可能性、各类备注等。开始拍戏后,他会在每天收工后认真记录当天的情绪、感想——因为戏是跳着拍的,他怕下次拍出来的东西在情绪上不连贯,所以私下里做足了功课。
张一山在《余罪》中饰演了一位特别的卧底,拍戏前曾有人建议他看看其他戏里的卧底是怎么演的,但张一山却把时间放在了钻研剧本上,因为剧中的人物余罪从来没有当过卧底,是被人设套放进犯罪团伙的,所以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卧底。正如张一山说的:“演戏的时候从人物本身出发就可以了,其实演卧底不用刻意学,学了就不叫卧底。要演这个角色特别简单,不要刻意学,跟着这个人物自己的心理走,慢慢去适应。”
《余罪》开播后,很快引发了收视热潮,成为了备受观众热捧的口碑神剧。戏火了之后,张一山收到了父亲发来的一条短信:“要慎言慎行,现在小火一把,不要翘尾巴。”张一山马上回道:“是,没问题。”对他来讲,走红带来的只是喜悦,而非“大喜过望”“不知天高地厚”,这大概就是当童星的经历带给他的免疫力,他一直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某种得意忘形的状态中去,“因为你不可能一直站在风口浪尖,一直最火、最受关注……人生就是一条曲线,所谓的追捧、关注,都是别人给予你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的。”
责编/毕春晖
E-mail: bchaa@163.com
微博网址: http://weibo.com/bch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