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是终极产业?

2016-10-12◆徐/

上海质量 2016年8期
关键词:消费品上海

◆徐 铭 / 文

为什么是终极产业?

◆徐铭 / 文

偶然会去菜场买菜,发现上海菜场卖菜人有蛮多来自安徽。一次与北京的同学闲聊时,又发现了安徽人在京沪两地的卖菜方式居然很不相同:在上海卖菜,他们会去根须、除黄叶,摆放整齐,还时不时喷上些水,让蔬菜卖相好看、鲜嫩欲滴;在北京卖菜,就不用那么麻烦了,省去不少工序不说,有时甚至还连根带泥巴地照卖不误。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是安徽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卖菜方式?显而易见,这是由北京、上海两地消费者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消费习惯所决定的。笔者把它叫做需求导向的“供给传导机制”在起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照理说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但为什么人们需要的产品却缺乏供给,不需要的产品又大量过剩?似乎这种“供给传导机制”失灵了!无奈乎,国人只能网上海淘、出境爆买。供给传导机制的失灵,除了零售终端的市场神经末梢作用缺失外,长期以来传统消费品工业被边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7月份,笔者参加了国家工信部指导的两个会议,一个是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品牌经济论坛,另一个是在北京召开的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经验交流会。其中,有两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一是论坛上,国家质检总局原副局长刘平均指出,在联合国统计的440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81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但在Interbrand的全球品牌百强榜中,我国只有华为、联想两个入围。二是交流会上,工信部品牌培育专家组组长周宏宁透露,人们只知道瑞士是“钟表王国”,实际上我国才是“钟表大国”,我国钟表产量占世界的83%,但销售收入少得可怜,仅为全球5%!2015年我国机械表出口平均单价21.55美元/只,仅为进口单价的3.8%;电动表出口平均单价3.85美元/只,仅为进口单价的6.7%。

看了这些数据,笔者除了唏嘘叹息之外,还在思索着一个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工业逻辑。笔者以为,一个国家完备的工业体系,需要同时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创造能力,即从0到1的创新性能力;另一个是量产能力,即从1到N的产业化能力。前者更多依赖于技术的先进性,而后者则注重于工艺的经济性。但是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前提,这就是需求,其中有现实的需求,也包含着未来的需求。产量第一,让中国成为了制造大国,但并没有成为工业强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需求的引导。罔顾需求,创新成了“无本之木”,量产只是“野蛮生长”。

就产业而言,勾连需求的是品牌,成就品牌的则是需求导向的“供给传导机制”。正是由于消费品产业的品牌粘连度之高、供需传导性之强,才奠定了它在整个工业体系中极具分量的地位。

消费品产业在我国被叫做传统产业,但在发达国家有被称之为“终极产业”一说。

其“终极”之意,一是指“至终的”,如百川归海。一切产业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消费品产业直接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而工业品产业是通过为消费品产业提供零部件或生产设备等间接活动同样服务于消费者,如在轿车制造过程中,整车厂的用户是消费者,但它需要发动机厂、轮胎厂,以及汽车制造装备产业的配套和支撑,所以最终工业品产业还是要回到为消费者服务的本源上来。

二是指“至高的”,如纲举目张。消费品产业就是这个纲,正是这种供给传导机制,使市场需求变化倒逼消费品产业提升,而消费品产业提升再倒逼装备产业升级,从而使得整个制造业水平上一新的台阶,例如,当下的消费已进入个性化定制时代,这与原来的规模化大工业生产产生了冲突,供给传导机制就会引导或倒逼工业品产业乃至装备制造业向顺应这种定制化生产的方向转型。

三是指“至要的”,如高台垒土。消费品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它不仅关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是永恒的民生产业;它甚至还直接涉及大国形象、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因为我国是人口超级大国,要比任何国家都更应重视消费品产业的发展,否则就有被人卡脖子和受制于人的威胁。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体系几乎照搬原苏联模式,而原苏联当时面临的国际背景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加上其幻想建立的共产国际内部产业分工体系,遂形成了重重工业、轻轻工业的工业体系,以致这种现状在原苏联解体至今的俄罗斯仍未根本扭转。

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我国这种思维定势并未改变。或许是被异化的政绩观所左右,毕竟消费品产业并不那么“高大上”;或许是为人的本性所驱使,毕竟大多数人对已经拥有的存量不会太珍惜;或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毕竟消费品产业是最早市场化的竞争性行业……真的不太想深究这样的“或许”,但消费品产业日趋边缘化是不争的事实!

2005年笔者曾在《解放日报》发过一篇《让上海消费类品牌也“微笑”起来》,文中痛心于那些曾经笑傲江湖的上海消费类品牌的衰败甚至消亡。上海轻纺工业老品牌的式微,并非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很多是在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被“壮士断腕”了,在享受着超国民待遇的外资夹击中被“狭路相逢”了。

借此短文,再次呼吁“让上海消费类品牌也‘微笑’起来”!不仅希望政策给点阳光、让她灿烂起来,更希望上海能微笑着从容处理好以下三重关系。

一是产品经营与品牌经营。在调整产业结构时,能否多一些决策选项?当上世纪90年代向纱锭砸下第一锤时,我们不一定知道宏碁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早已提出了“微笑曲线”,但一定见识过像耐克那样以品牌为对象展开经营活动的成功企业。假如当初我们只是转移了生产制造部分,并专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的“微笑曲线”两端,上海轻纺工业老品牌的发展轨迹就会大不一样!

二是产业转移与功能转移。在调整产业结构时,能否多一些责任担当?上海受土地、商务成本等制约,调整是必须的、但取舍应谨慎。简单的产业转移并不能解决问题,己所不欲,人也未必所欲。上海应立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全产业链谋划产业发展,以高度责任感来施行功能转移,并帮助被转移部分共同成长,而上海则对标国际最新水平的高阶部分予以整体提升,从而真正起到服务全国、引领发展的作用。

三是中国特色与中国特点。在调整产业结构时,能否多一些全局考量?中国最大的特点是人口大国。十几亿人吃穿用的消费品市场,有相当多的行业已被外资品牌控制,这涉及国家安全;全世界老百姓都是通过消费品产业来认识一个国家或城市的,而“中国制造”声誉不良,这涉及国家形象。上海有市场、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乘着国家消费品“三品”专项行动的东风,重振消费品产业是历史赋予上海的责任和使命!

猜你喜欢

消费品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2018年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
2018年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
2018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