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作文应这样备考
2016-10-11黄玉峰
黄玉峰
人们说,今年上海的中考题、高考题,异曲同工,都是叫人“真的没想到”。我以为,这种“没想到”是好现象,我们希望这两道题代表着一种转折,代表我们的语文教育导向进入了一个新的、不同于过去的阶段。
我们考察过历年中考题,大多是关注考生自身,引导学生去写身边的一个人、一件琐事、一课堂、一个心理活动,很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也很少引导考生议论历史事件的,更没有引导孩子去把个人对事件的感受、前后变化过程写进文章。
比如近几年的作文题《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这里也有乐趣》《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悄悄对你说》《心里美滋滋》,这些命题格局不大,且有雷同之嫌。这种题目在范围上,缩得很小,实则是对学生的低估,将初中生假设为幼稚无知,只会写身边小事的人。
在价值观上面,又设了太多限制,只能写“努力”“乐趣”“美滋滋”这些比较平庸的“正能量”。在这个框架下,那些文章很容易被写成“正确的废话”。
这个“没想到”的中考作文题与往年不同,它的最大亮点,在于开放性,不但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激发孩子们写作的冲动,让学生们写出好文章。
首先,这道题目,人人可以说真话,每个人都遭遇过没想到的事。比如“没想到某同学的进步这么快”“没想到爸妈对我爱得这么深”;“没想到我错怪了他”“没想到某人言行如此前后矛盾”;同时,学生们更可以从自己所理解的社会上的大事出发,发表自己的看法。
比如,“没想到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看到事情的真相却越来越难”“没想美国考试竞争也那么激烈”“没想到交通整治竟然是为了效益”;更可以写自己通过读书,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对一些事情和人物看法不断探索和转变,比如:“没想到鲁迅的生活一点也不艰苦朴素,反而很舒适、很豪华”“没想到教科书里的居里夫人和真实的人物差那么多”“没想到孙中山有很多错误”“没想到农民起义有很大的破坏性”,等等。
深入挖掘一下“没想到”的本质,是一种对常识的突破和扩大。有一种理论叫“未庄理论”。生活在未庄的阿Q,来到城市里,什么都看不惯,认为葱就应该切成长段的,城里人居然切成细末,他说:“荒唐”。城里人把凳子叫作长凳,阿Q说,“没道理,未庄都是叫条凳的”。
这就是思维定式,以原来的习惯拒绝接受新的事物和变化。没想到的背后,就是这种理论在作怪。就像阿Q一辈子没有走出未庄,所以他只好以未庄的标准为一切标准。
对于未知的东西,必须打破自己原来的认知结构,加以调整,这种调整就是突破、就是提高、就是超越、就是成长。
如利玛窦西来,中国人方知世界之大;哥白尼著说,地球方不被认作宇宙中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想到,真没想到”是个人也是人类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也是最重要的过程。从“真的想不到”到“以后能想到”,恰恰是你在前进提高和升华。
因此,如果学生们的社会生活宽广,能写的内容就越多;学生读的书越多,那么他的感悟就越多,他的“真的没想到”的机会就越多,他的思想则越深刻,文章也就越出彩!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这类题目?
首先是内容的选择,如上所说,这不是问题。对这个题目,同学们可写的内容太多了。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人和事,在学习中,每一天人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发现。把它写出来,对于每一个初中生来说,都不难。千奇百怪的事情,只要是出人意料的都可以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但不能只停留在“没想到”“吓一跳”的层面上,要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写出意义,还要从文章结构和技巧上下功夫。
其次,在结构上,必须有曲折、有波澜、有过程。要像曹文轩说的,“要会折腾”,这次的作文题就是要善于运用“折腾”的方法。“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以“曲”为贵。可以横向平铺地组织,列举出各种各样想不到的事情:没想到乌鸦也有白的,没想到天鹅也有黑的……突出认知的局限性和打破成见的重要性,举出自己一步步的精神成长和收获。也可以纵向深入:前后对比,先抑后扬,前扬后抑,一波三折,事情一开始是怎么样的,后来有了什么意外发展,前后对比,冲突强烈,才会好看。
有个学生写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做一个关于读书的调查,“没想到”现在去书店买书的人那么少。但后来进一步调查,却又发现,现在喜欢读书的人其实并不少!只是很多人不到书店去买纸质书罢了,这里就出现了两个“没想到”大转折,使得文章曲折有致。也有些孩子在经过社会事件后,写道:“本来以为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吃饭总不成问题,没想到山区人民这么苦”“本以为,房价已经到顶了,没想到还会不断地涨”“本以为他们是那么爱国,没想到‘共和国脊梁移民加拿大”……在结构上的安排体现了认识上的提高,文章也有看头。
再次,在文笔上,描述要有详略,要有叙有议。要有“我”的存在。可以加入自己心理上的惊喜、惊恐、惊诧、惊悚的感觉,从而感染读者。除了事实和情绪,更要有自己思考的过程。这才是精华所在。
例如,当知道蚕宝宝要为了我们缫丝而失去生命时,感觉到惊讶、悲伤、可怜,于是反思人和动物的关系,感觉到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大自然和生命。即使不得不索取也要抱着感恩的意识。当知道鲁迅的生活并不朴素,感觉到困惑、质疑,从而反思我们的教科书和各种宣传上不应该不顾事实地说谎,说鲁迅不喝咖啡,不娱乐,生活艰苦,这并不利于对伟人的真实了解。
这些不符合实际的说辞,使我们造成这样的错觉,伟人的生活一定要艰难困苦,似乎谁讲究享受,谁的人格就有问题。这无疑是一种僵化的思维方法。早在一百多年前,严复就说过:“中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讲假话的结果,是全民堕落,不知有耻,其害莫大焉。
这就是思辨,这其实是在向高中写议论文过渡。我们原来为什么会“没想到”?原来的思维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以后要如何“想到”?都是可以思考的。当然,如果在文字上没有议论,纯粹以记叙让人深省,当然也可以,而且那是更难的。说起来,莫泊桑“项链是假的”,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是老画家画上去的”所写的这一类卒章显志的故事,不都是“没想到,真没想到”的反应吗?
要写这类文章最重要的是,自身修为的提高。这是无法急就速成的。你的社会实践,你的阅读量,你思考的深度、广度,都能反映出你的水平。这样的作文命题指向,是在指引初中生应该关心教育、关注社会、对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仅仅局限于身边的芝麻绿豆。
上海2016年中考作文试题,对今后的语文学习起了引领作用。它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积累素材,它鼓励学生关怀社会,它鼓励学生说真话,这有利于改变语文教学中只盯着教科书的弊端,从而促进语文教学乃至教育改革的进行。
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题,必须接触到活生生的人和事,而不能靠无病呻吟和字词堆砌。就不得不让学生走出去,光是束缚在薄薄的课本上面分析来分析去已经不够用了。还在一味强调“工具性”的思路下学习孤零零的“知识点”,靠反复刷题来得高分也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