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尔区经验:在发展和环保间寻找平衡

2016-10-11秦婉欣

经济 2016年21期
关键词:鲁尔区交通堵塞贝克

秦婉欣

工业集中、工业污染严重、经济发展模式单一,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德国工业区鲁尔区在19世纪50年代遇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人用他们固有的认真严谨,将鲁尔区成功转型,让原本难觅的蓝天不再罕见,重工业、高污染也不再是鲁尔区的名片,让这个曾经工业结构单一,甚至走投无路的城市集群,发展为欧洲工业区中大学密度最高的一个。然而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区后,和中国的城市发展一样,鲁尔区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500多万人口集中在不到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密度的人口给鲁尔区带来的最大挑战首先是交通问题。据统计,在交通高峰时段,鲁尔区车流量会上涨40%。德国鲁尔区经济促进局局长拉斯姆斯C·贝克告诉《经济》记者:“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交通堵塞是个很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修建更多的路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修路需要充足的资金,也需要更多地理空间,这无疑会对原本人口密度就很高的鲁尔造成更多压力。”

针对交通问题,鲁尔区结合自身特点运用先进技术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我们发现城市道路的拥堵问题大部分是由从外地远道而来的卡车造成的。卡车是路面交通运输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它们大都是长途运输,对目的地的路况信息不了解,很可能因为路面变窄或高度限制而导致行进受阻、进退两难,从而造成交通堵塞。”贝克说。基于这个问题,鲁尔区研发了一套专门针对卡车的智能导航系统。这一系统是和诺基亚公司一起打造的,覆盖了近90%的卡车,帮助卡车司机预判道路情况,提供最优路径,同时减少污染和噪音。

除了长途行驶的卡车问题,人们对当天到货的物流系统和绿色环保的城市建设间的矛盾,也是鲁尔区在改善城市交通时必须解决的一环。当天到货意味着需要大量卡车来运输包裹,并穿梭于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这必然会造成交通运输压力和污染。针对这个问题,鲁尔区则和UPS公司合作建立了全新、环保的配套设施,打造“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模式,即用其他交通工具代替卡车进行运输,包裹的长途运输改由小型环保车辆运送,包裹的市内派送则改由自行车实现。

“当然,若想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贝克介绍说,“鲁尔区正在建设欧洲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专供自行车行驶的高速公路。这条100多公里长的宽阔公路将大大方便人们骑自行车出行,鼓励人们将代步工具从汽车转换为自行车。”

贝克认为,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着和鲁尔区十分相似的问题,他说:“中国人喜欢集中去大城市发展,因为大城市机会多、待遇好;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要更好的居住环境,减少污染,这就出现了矛盾。人口密度大就意味着交通压力骤增,大量的汽车也意味着高污染,当污染严重到一定程度,人群就会开始外迁,城市里的企业就会出现招工难的问题,制约城市的发展,最终走上鲁尔区的老路。”

“因此,要找到发展和环保的平衡点。”贝克总结说,“虽然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超越了鲁尔区,但从鲁尔区的发展经验看,只追求发展速度在前一二十年是没有问题的,但环境问题会随着时间逐渐显现,必须将环保问题和污染治理问题放在首位。”

基于鲁尔区的经验,贝克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引入德国的电动能源汽车共享系统,通过手机智能终端实现小型电动能源汽车的即租即还;二是鼓励人们自行车出行,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永远和大公司合作。”贝克补充说,“因为他们对市场有很强的把控力和影响力。”

先污染后治理几乎是国际通病,但如何悬崖勒马,如何找准先后顺序的节点则是无解之题。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来说,与其摸索何时治理,不如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就平衡好环保和发展的问题。

猜你喜欢

鲁尔区交通堵塞贝克
Too Many Cars Cause Traffic Jams
贝贝克Populist餐吧
教海拾贝时间视角切入 探究区域发展
落日余晖下的鲁尔区
呜嗷,怪兽登陆
GIS辅助“区域发展”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