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农民工老去:何所依,何所去
2016-10-11孔令君
资 政·国情民生·
第一代农民工老去:何所依,何所去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7.9%。近些年退休或正考虑退休的农民工,大约是5000万人的群体。其中不少是改革开放初期进城务工、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代农民工”。
在深圳一家五金厂打工的李秀梅是其中一员,她代表了“第一代农民工”的退休尴尬。她从1996年到深圳工作,2004年起工厂给她买了“当年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的养老保险,如今已缴12年零4个月;麻烦的是,她想补缴2004年之前的养老保险,或者延长缴纳期限,补齐15年的期限,可究竟怎么做?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她,实在难以操办。近段时间她听说了“延迟退休”,心想若能延迟退休几年,可能养老保险就缴够年限了……
难缴满的15年
如今五十六岁的农民工群体中,养老保险缴满15年的,并不多。毕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工的普遍观念是“干一天算一天”,养老保险,是新鲜到难以触及的东西。 2010年,肖生解在工厂门口的宣传摊位上看到《社会保险法》的文件,才意识到自己从未交过一分钱的社保。于是他给厂里提交了申请书,老板说,说过3年就退休了,缴了没用。可是,到了肖生解即将退休的时候,发现月工资被扣了128元社保。不是说不缴了吗?去问老板,老板说如今规范了,每个人都必须缴纳社保。类似的尴尬,近几年集中出现。比如肖叶青,她从2006年缴起,到2014年退休,尚不满8年,如今,工厂也倒闭了。52岁的肖叶青进退两难。
一直在进步的法规
深圳市社保部门曾在2007年首次通报,220名农民工享受深圳养老保险待遇。到2010年,这个数字是320人,人均养老金为1500元。但是,人数与当下数千万正退休的农民工群体相比,实在太少。
不过,我国在养老保险统筹上,一直在进步。以农民工数量较多的深圳为例,1989年,深圳被确定为全国社会保险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后来借鉴了新加坡经验,1992年在国内率先创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能与统筹账户相结合;1995年深圳颁布规定,允许外来农民工离开时可以退保……
2010年,国家出台《社会保险法》,其中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11场官司
大问题已解决,小问题依旧在。一些工厂倒闭了,还有些工厂因为转型升级,早已搬出了深圳;即便工厂在,老板愿不愿意帮你补缴,还是未知数…… 另外,《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养老保险条例》还规定,职工认为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两年内向市社保机构投诉、举报。因此,当肖叶青和肖生解要求算“陈年旧账”时,社保部门常以“超过两年时效”,不予受理。前两年,深圳至少有11个官司涉及农民工养老保险,或是行政诉讼,或是民事诉讼状告工厂,仅有1例胜诉——去年6月,深圳福田区人民法院判定,社保局以劳动者投诉已超过两年的查处期限为由,不予受理原告的补缴申请属使用法律错误,依法予以撤销。
总会老去的年轻一代
年轻一代农民工缴纳养老金的观念,比他们的上一辈更为淡漠。一位社工讲起近年来当地一家大工厂的倒闭,在补偿方案中,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一次性经济补偿,而放弃了社保的补缴追缴。 “人人都要老的,我们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陈世芳说,她和老李、老肖一样,都在为了争取补缴养老保险,熬在深圳。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第一代农民工的养老困境,其中还包括90后。一位汕头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钟宇平的毕业设计,便是一部《老无所依》的小纪录片。透过镜头观察老李、老肖和老陈的时候,钟宇平也会想起在外打工的父母。但他也相信,总会好的,都会有的。
(摘自《上海观察》2016年7月24日 孔令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