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讨——以物理学为例
2016-10-11江腾飞
林 慧,江腾飞
(1.福建师范大学 物理与能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福建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讨
——以物理学为例
林 慧1,江腾飞2
(1.福建师范大学 物理与能源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福建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指出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学术型研究生作为国家的高层次人才,是极其重要的储备力量和智力来源,行之有效的创新培养模式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合高校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有益于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
学术型研究生;创新型;培养模式;摸索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立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研究生培养目前主要立足于国内培养,研究生培养的数量逐年增加,研究生培养的检测及评估方式和质量等正在不断地补充和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奖励机制正在逐步地建立和完善[1]。研究生培养大致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本文着重对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进行探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的人才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与科学研究能力,并主要为高等教育机构、有关科研机构和部门、中等教育学校等部门输送高层次人才。物理学作为学术型研究生中的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尽管在不断增长,但培养质量的提高幅度并不显著,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导师制度、奖励机制上未取得阶段性有效的成果。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相对简单,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于输送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至科研机构和中等教育学校、高校等部门,这种培养目标容易造成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经验的锻炼与积累,加上研究生长期的活动范围都在所谓象牙塔的教育机制里,关注的重点只限定在所能学到的理论知识及基础实验上,较少结合目前经济社会转型及产业化升级面临的实际问题,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造成如今市场上应用型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的现象。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科之间因缺乏相互交流与渗透,无法完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期望与目标,研究生培养中的教学模式出现单一化、守旧的问题,研究生的独自思考与学习能力及自主创新性的能力培养不被重视[1],这些因素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如何建立有效合理多样的培养模式,提高学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模式,为探讨出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提供思路。
2 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
2.1建立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高校应把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基础必修课、专业主干课四个层次课程的评价标准放到同一测量体系上来,着力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高效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在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探索精神。改变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主导性地位,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探索性课程的学分比重,让研究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论文题目及就业需求等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课程学习达到要求的同时满足实际需要并扩展自己的研究兴趣[1]。以博士点物理学中的凝聚态物理专业为例,专业课部分应加强固体物理等课程的学习,对于研究方向为锂电池或光电材料的研究生,可适当增加相应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进行科研及实验探究打好基础,
2.2明确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职责,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机制
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引在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研究生阶段,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负责人,应着重推行导师责任制。在研究生培养上,导师必须有独具本实验室特色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帮助引导研究生明确研究方向,对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及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导师应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到本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中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鼓励并帮助学生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布置并教导研究生阅读与科研项目、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参考文献等。另外,还应完善导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制,建立和完善师生见面制度[1],作为学术型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所在小组的会议,导师应定期安排研究生进行文献阅读报告、实验进展报告、论文撰写等情况,以确保导师能够及时清楚全面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及科研动态。
2.3巩固和完善学校院系科研平台建设
通过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与探索是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方式。高校应多建立多个研究生创新奖励机制及创办各种研究型交流论坛,支持和鼓励研究生进行科研及创新实验,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科学研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以达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效果[1]。除此,学校及院系应多创造机会,为研究生生提供学术交流与研讨的平台,使研究生可以在与国内外学术权威交流与研讨中扩宽知识面、吸取科研经验教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1]。以物理学中的理论物理专业及凝聚态物理专业为例,研究生每年不定期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或讲座,将研究生近期科研成果进行展示,并与国内外各大高校进行交流,对提高物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创新培养模式,满足社会需求及经济发展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始终处于国家五位一体的战略目标的重要地位,是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相互结合实践的基地[2]。作为尚处于科研体系和高校教学内部“储备”人才的学术型研究生,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的全方位配合和全面实施[2]。基于此,创新型培养模式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对满足社会需求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创新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完善。
3.1复合型多学科交叉教育模式
高校可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内部各相关院系资源整合,进而获得独具特色的高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是现代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多样化及多元文化全面互动的的大背景下,理工学科之间大规模的互助、融合、提升成为科学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交叉通过多样性演化,成就古老学科的创新,实现了新兴学科的生长[3]。物理学、生物学、数学、化学等学科的综合性交叉,衍生出许多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新兴学科,如生物激光医学、材料物理、生物医学等。学科内部各方向间的交流协作对扩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增强研究生创新思维能量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凝聚态物理中的纳米发光材料与理论物理中的量子信息学结合可促进微纳光子学的发展,对培养复合型物理学科人才起到关键的作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复合型多学科交叉为研究生培养创造了更加立体多元化的思维发散空间,帮助研究生解决单一学科、单一研究方向较难克服的疑难问题,是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式[3]。
3.2创新协同培养教育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不一定非局限于高等学校内部,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特别是对于省属高校来说,可以借助外部其他有利资源进行协同创新培养,如采用校科研机构、校院和校企等协同培养模式,达到真正的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效果[2]。高校联合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等外部资源,经过优势资源整合,探索出一条共同的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型培养模式[3]。对省属院校来说,科研平台建设需依托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的设备及资金支持,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促进研究生基础性教育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对研究生的研发能力及科研能力进行发掘和锻炼,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层次;研究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企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力,为更好的走进社会提供有力的条件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见,高校与外部机构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模式能更加有效、合理地实现全面的完备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3]。
4 结语
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全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是现今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多元化社会不断发展完善的基本要求。为此,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模式应更加重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促进复合型、多样化、交叉型研究生的培养,实现研究生的综合全面发展。研究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同时,还要关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加强自身多元化知识、信息的储备。高校应加强同企业、科研机构等外部资源的互动,建立相应的创新培养模式,以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实质性目的。
[1]伊敏.高校研究澧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2010(11).
[2]唐志军,吴笑峰,席在芳,等.面向实践创新能力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科技,2015(5).
[3]贺小桐,汤书昆.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原则与模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
2016-07-22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MSY201427)
林慧(1986—),女,硕士,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江腾飞(1988—),男,硕士,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642
A
1674-9944(2016)15-02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