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园林学视角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析——以古人墩村为例

2016-10-11陈绍鹏王江萍

绿色科技 2016年15期
关键词:园林景观美丽

陈绍鹏,王江萍

(武汉大学 城市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基于园林学视角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析
——以古人墩村为例

陈绍鹏,王江萍

(武汉大学 城市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围绕当下最热门的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从美丽乡村的定义出发,对美丽乡村的地理差异、文化差异、经济差异进行了阐述,从园林学视角对乡村的生态性、文化性、地域性和可持续性进行了相关的解读。以古人墩村美丽乡村的建设为例,从园林学的角度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为相关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园林学视角;美丽乡村;生态性;文化性;地域性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下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升华,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在美丽乡村的建设浪潮下,很多地方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也成为联系着城市和乡村的纽带。而在大规模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建设步伐过快,忽略了乡村最本质、最关键的要素。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园林学的角度去思考,结合案例探析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2 研究背景

2.1社会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很新的思想和论断。2012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美丽乡村。

2015年4月29日《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发布。对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乡风文明等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2]。指出村庄规划原则应因地制宜、村民参与、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2人文背景

美丽乡村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究竟什么样的乡村是美的,美丽乡村美在何处?是否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墙”、“文化雕塑”、“文化长廊”等文化景观就意味着美,是否将城市中的景观模式搬到乡村建设中,乡村景观城市化就是美?

2015年颁布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对美丽乡村的定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2]。定义更大程度是从国家层面,宏观的角度去界定美丽乡村,显得粗略和宽泛,而具体如何在实践中实施,涉及较少。

对于什么是美,中国先秦的哲学家们有着自己非凡的见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老子认为,最自然的才是最美的,美要合乎自然之道,体现自然无为,这也是最重要的审美标准和境界。老子追求的是一种,“复归于朴”的状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自然纯朴状态之美,反对违背自然的矫揉造作之美。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作秀,而是要让农民能够更好、更有质量地生活。李迪华教授认为:乡村因为自然、生活、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以及包含了人类生命的心灵基因,才如此美丽。无论是否生活在乡村,都与自然、乡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只是很多时候这种联系没有被激发出来[4]。

2.2.1美丽乡村的地理差异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载体,不同的地区承载着不同的生活印记。中国面积辽阔,包含着多种地貌特征,自然衍生出各种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乡村聚落。有逐水草而居,不被一地牵绊的草原居民(图1);有生活在丘陵或平原地区,安土重迁,精心料理家园的内陆居民(图2);有傍水而居,热爱海上追逐冒险的沿海居民等。地理差异和生活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反过来人的活动又影响着土地环境。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着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产生着不同的文明形式和乡村景观形式。

2.2.2美丽乡村的文化差异

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不同的乡村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却承载着当地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性,是一代代本土居民思想与当地文化的沉淀。美丽乡村之美源于其特定的环境美、生态美、特色美,人文美、整体美。可以将乡村的文化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符号。这种符号不仅包括乡间的语言文字、地标建构筑物、乡土的礼仪与习俗,也包含着乡邻之间的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图1 逐水草而居的草原居民

图2 安土重迁的内陆居民

园林学在建造中讲求缩移模拟,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该将乡村的符号及特异性在建设中体现,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凸显乡村的记忆符号。在文化差异巨大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更大程度上应该是文化的复兴,应该是精神信仰,行为方式在美的方面的复兴与升华。

3 园林学视角的的解读

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5]。

3.1园林学视角下的生态性

景观生态学将乡村景观视为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对象包括乡村生物、生境, 农田、农业、湿地景观、景观多样性、人居环境等。

目前乡村面临着生态环境减弱、污染严重等问题,园林学者在村庄的规划设计中应该着重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通过对乡村的环境进行改造,有效地控制乡村生态环境的减弱、控制乡村的点状污染以及面源污染,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展现乡村的生态优点,从园林的角度推进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3.2园林学视角下的地域性

对园林人而言,乡愁不单是儿时的回忆、亲人的温情,乡愁是一种味道,一种田园诗般的味道。乡愁是美好的风景,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6]。

乡村的地域性包含着情感记忆、地域特征和生活特征等多方面的要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居民对生活的空间和场所,对山水植物建筑这些园林构成的基本要素有着其他人难以感知的乡土情怀。这些要素不仅依附在特征性的建筑、古树名目、山水之中,也依附在饱含着地域情怀的文化认同和地域认同之中。

3.3园林学视角下的文化性

园林学视角下的文化,更加注重的是乡土文化。我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它产生并服务于农耕社会[7]。从陶渊明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到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孟浩然),均从文化的视角展现着乡村的园林之美。

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传统文化形态,还包含农村精神信仰、交往方式等内容。古典园林中时常会用到牌匾、对联等能突出园林文化特征的元素,一方面文字可以很好地传达该地的独特个性,另一方面牌匾、对联等本身就是文化特质的一部分。美丽乡村中的文化应该区别于同质化的乡村文化,而更加突出乡土的血脉。尊重和延续具有特性的乡土文化,使美丽乡村更具本土性和多元性,使乡土民情得以留存,使乡民之间更具亲和力和自豪感。

3.4园林学视角下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包含多方面的含义,园林学主要注重其自然生态方面的可持续性,其本质是揭示人和自然之间的相处关系。掠夺式的发展模式会让乡村逐渐衰败,美丽乡村建设应综合考虑乡村的生态环境、乡村的特色风光,将景观与乡村的特色结合起来,找到人和乡村和谐共存的方式。

生态方面的可持续应关注生态平衡、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合理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变“人类中心”的误区,树立“永续利用”的观念,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发展生态农业,将现代的科技知识与农业技术结合,使之成为具有生态合理性良性循环。

4 基于园林学视角的古人墩美丽乡村建设

4.1古人墩村的相关概况

古人墩村位于湖北罗田,地处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是一个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村,自然环境优越,有着较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宋代的余氏祠堂、孝子坟、孝子祠、孝子牌坊等(图3、图4、图5)。

图3 孝子祠

图4 孝子坟

图5 孝子牌坊

4.2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性

在古人墩村庄建设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乡村的生态性。村庄布局与山体、山形、溪流、河道形成有机的结构,或背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与自然山水相融合,充分依托现有的景观资源进行绿化建设,绿化建设显山露水,体现农村山水风貌特色(图6、图7)。

图6 现状场地节点平面

图7 改造后场地节点平面

在河道治理方面,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多采用自然缓坡入水,还原自然生态驳岸(图8),沿河岸建设滨水步道,配置滨水植物,以垂柳、乌桕等基调树种,结合观花地被植物营造可游可憩的亲水步行空间。植被采用适地适树原则,注重季相变化,创造怡人的景观环境。

图8 水塘改造前后对比

在植物种植方面,首选乡土植物,有选择地引入部分外来植物;其次,加强地被植物的种植,以期构成预期的生态群落。充分利用建筑周围空地闲置地等,栽植本地盛产的果木等经济作物或观赏植物,如葡萄、梨、李、桃等,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高建筑周边环境美观性(图9)。实现春季有花,夏季有果的美好景色,在实现“庭院经济”的同时,实施“庭院美化”工程。

图9 护坡改造前后对比

4.3美丽乡村建设的地域性

在地域方面主要针对当地居民所生活的场地和场所记忆进行针对性的改造设计。强化地方认同和地方感知,留住乡愁。主要体现在建筑及建筑的空间改造方面。

在建筑改造方面,对村域范围内具有一定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对其破损墙面进行原真性墙面修复,以保留村庄的文化地域特色,并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留。新建居住建筑通过门廊、窗子、窗楣、门等在颜色、形式上的处理与原居住建筑取得协调统一,并采取传统建筑的设计元素表现地方特色和文化,使空间具有识别性和领域感。对于当前住宅形成的巷道空间,在尽可能保留原有肌理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空间的梳理,使其在空间上更加开合有序;景观上,可以通过绿化种植、景观构筑物的空间开合等使环境形成统一有序的整体。

4.4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性

鉴于传统民间文化在逐渐消逝,公共文化空间逐渐弱化。农村文化设施存在分布不均、效益不高、不够实用、同质化较普遍等问题。古人墩村结合自身特点,重视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重构,尽量避免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上述问题。古人墩村乡土文化的构建,重点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以及确立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农村新型文化样态。

根据村庄用地规划以及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依托丰富的人文景观(孝子祠、孝子牌坊等)建设文化景观风貌区。在孝子祠南面设置休闲广场,作为村民邻里交流感情,组织活动的区域,同时结合对面山体设置小游园,营造一个可供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广场结合孝文化设置24孝浮雕墙,以及中心景观雕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广场作为村内集会、活动的空间,设置花钵和绿篱,滨水区域设置亲水平台,休闲坐凳及小品,供村民品茗下棋,体现农家文化,满足村民求知、求乐、求美的需要(图10)。

图10 古人墩村鸟瞰效果示意

在景观环境设计方面,设置“四个主要景观节点”:古人墩村委会的入口景观空间,利用孝子祠,修建入口广场,供人流集散和集会使用,该处作为中心村湾的景观开端;孝子祠至村委会道路两侧建设道路绿化景观,配置开敞的小游园和文体健身广场,该处作为中心村湾的主体景观,同时设置具有乡村特色的体验景观,包括菜畦体验园和果园体验园;村庄庙宇作为另一处主要景观,供有人参观以及村名祭祀活动之用;古人墩水库沿途的水景及小型活动场地,作为中心村湾的景观延续;居住区的附属绿地附近建活动广场,主要供居民日常休闲活动需要,作为中心村湾的景观基础(图11)。

图11古人墩村建设平面

4.5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4.5.1环境上的可持续

在古人墩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的可持续一方面是对村庄污水、废弃物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人畜粪便采用沼气池氧化处理继而作为农业绿肥,固体废弃物集中收集后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引导村民进行宅前屋后绿化,种植板栗、甜柿等经济果树。庭院绿化以经济植物为主,兼顾观赏、收益、遮荫等要求。对水塘进行清淤和加固,对破损塘埂采用生态方式修葺,水塘周围植树种草,营造特色乡村水体景观。各个庭院绿化、水体、大型绿地、山体形成点、线、面、体相结合的景观空间,展现农村新风貌。

4.5.2经济产业上的可持续

作为旅游型的乡村,其经济上的可持续可以理解为低影响的开发模式,但低影响开发并不阻碍村民致富,相反它聚焦的是挖掘地方的产业特色,让村民有所依靠。河铺镇总体规划对古人墩定位为,重点发展观光农业,特色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山野菜、中药材、甜柿等),旅游产品加工、历史人文、自然山水风光休闲旅游。

作为大别山生态旅游线路上的重点村庄,拥有着独特的地理人文资源,现状古人墩村主要产业为板栗、茯苓、天麻等经济作物。因此古人墩村在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的传统的保护和延续,应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为背景,围绕农林生态系统的为第一生产力和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工生态景观发展。合理地配置生态旅馆、生态饭店及生态交通,在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经济产业上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园林学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学科多门类,但同一目的就是如何让乡村更美丽。在城市化进程飞速的时代,美丽乡村不应是标语式的呐喊,而应是一方守卫着生产生活和心灵之美的乐土。相比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美丽乡村的建设更应加强其在生态、文化、地域和可持续的关注度,使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真正能留住乡村中的美,使生活其中的乡民生活得以改善和提高。

[1]李爱红.对《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的几点思考[J].北京农业,2015(32):200~202.

[2]李正权.美丽乡村建设之随想:我读《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J].大众标准化,2015(6):18~21.

[3]陈国雄,史建成.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美学诠释[J].江西社会科学,2012(8):36~40.

[4]李迪华.小农经济智慧与乡村文明复兴[EB/OL].http://www.toptour.cn/tab1648/info226273.htm.

[5]李景奇.走向包容的风景园林: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应与时俱进 [J].中国园林,2007(7):85~89.

[6]胡燕磊.让美丽乡村建设留住乡愁记忆[J].农家科技,2015(4).

[7]雷焕贵,李卫朝,段云青.乡土文化在农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54.

2016-06-22

陈绍鹏(1990—),男,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风景园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江萍(1963—),女,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TU986

A

1674-9944(2016)15-0103-05

猜你喜欢

园林景观美丽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清代园林初探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景观平面图》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