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人文关注现实凸显核心素养

2016-10-10梅培军马国军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文本

梅培军 马国军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分为全国Ⅰ卷(甲卷)、全国Ⅱ卷(乙卷)、全国Ⅲ卷(丙卷)。全国Ⅰ卷难度较小,使用此卷的主要是我国的中西部省份;全国Ⅱ卷难度较大,使用此卷的主要是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省份或中部高考大省;全国Ⅲ卷和全国Ⅰ卷在试卷结构、试题难度方面相差不大。今年,广西考生使用的是全国Ⅲ卷,该卷语文试题在命制上体现了基本稳定、稳中有变、稳步过渡的基本特征,从题型和选材上看,关注人文,重视传统文化,着眼于社会现实,凸显语文核心素养,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

一、稳中有变,体现过渡

“稳”体现在“依纲命制”。今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试题在结构、题型、考查要点等方面,均按照《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说明命制。全卷分为第Ⅰ、Ⅱ两卷,共6道大题,18道小题,总分150分。

“变”体现在设题理念和语言文字运用题上。在设题理念方面,试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社会现实的关注,突出考查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文字运用题在成语、虚词考查方面有一些变化。

(一)现代文阅读题选取的材料类型变化不大,主要是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

1.论述类文本节选自周振鹤的《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选材仍属于人文学科,命题重点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侧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与历年的试题相比较,今年的试题仍比较稳定,难度适中。

2.两篇阅读题依然采用选做题二选一的形式,一篇是小说,一篇是人物传记。其中,文学类文本选取了贾平凹的小说《玻璃》,第11(1)题仍然是5选2的选择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等鉴赏能力,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二是对文章特色和写作手法进行赏析。探究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

3.实用类文本选取人物传记《一代通儒顾炎武》,这是一篇评传,摘编自陈祖武的《顾炎武评传》。选用该文的用意十分明显,既重视传统文化又充分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熏染作用,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体现“课标”,落实“考纲”

文言文阅读体现了“课标”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落实在考试大纲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层级,遵循从正史中选材的命题思路,节选自《明史·傅珪传》,试题结构、命题角度与2015年的全国Ⅱ卷基本一致,取消了实词的考查,依次考查文言断句、文化常识、内容分析与综合、文言翻译,试题结构较为稳定,侧重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及文化常识的把握。

诗歌鉴赏题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鉴赏文学作品”这一目标要求,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高中课改以来,诗歌鉴赏题以唐宋律诗为主,题型变化不大,今年围绕宋初名将曹翰的诗歌《内宴奉诏作》出题,并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对比,难度适中。另外,命题者将对名句名篇的考查置于“古代诗文阅读”,对考生的要求不局限于识记,还有对诗文的理解和书写,考试篇目《左传·曹刿论战》《琵琶行》《赤壁赋》均在考试大纲要求的64篇之内,难度较小。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题型包括“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今年依然出现了成语、语病、句子衔接、图文转换等常见题型,语文基础较好的考生感觉难度不大,但这道大题又反映了命题形式和考查角度的革新。其中,第13题给出6个句子,要求考生选出3个词语使用正确的句子,与以往三选一、四选一的题型不同,该题考查了“浩如烟海”“刮目相看”“一言九鼎”“按图索骥”“笔走龙蛇”“涣然冰释”等成语,难度有所增大。第15题考查虚词的使用,这类题型近年都没有出现,虽然有变化,但是语言文字应用题规律不变,考点难度不大,体现了一定的过渡性。尽管考试大纲未对图文转换能力这一测试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但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等特点的图文转换试题,已成为高考命题者青睐的对象,考生需要特别关注。

(三)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命题思路变化不大

从写作角度来看,作文题目的开放性程度较高,但考生要选取一个准确的写作落脚点有一定难度,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常规化思维。考生要在写作中胜出,必须吃透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有新意、有深意的观点才行。因此,在备考复习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是引导考生关注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二是鼓励考生积极参与生活,并能够像材料中的主人公一样做出有担当的选择和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分享,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考生要注意积累各种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立意技巧。对于今年的作文题,考生可采用“由果溯因法”来审题,比如:先思考为什么小羽能够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并最终成为致富带头人?因为她将自己的专利分享给了大家,规范了市场,所以不必再为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而苦恼,据此可以写“合作共赢”“分享”“舍小利求共赢”“规范和发展”等内容的文章;然后再思考为什么小羽会想到把工艺流程公之于众?因为小羽不想看到刚兴起的产业就走向衰败,所以要带领大家规范市场,这一做法表明小羽有责任心,勇于担当,能够着眼全局,有承担风险和以身作则的勇气,据此可以写“责任”“担当”“胸襟”“个人与全局”等主题的文章。另外,考生也可以采用“关键把握法”,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进行审题立意,还可以采用“舍次求主法”进行审题,抓住主体内容“小羽公开工艺流程,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做大花茶产业,最终成为致富带头人”进行立意写作。

二、回归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现实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表现为:在试题选材上,侧重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材料;从价值引领上,体现传统文化对考生的引领。

(一)关注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今年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题节选自《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涉及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文学和史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的主体。然而回顾我国学术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文史哲三者既存在差别、各有侧重,又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并且三者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样的阅读材料,有利于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高考文言文传记向来有选择中国古代清正廉洁的传统士大夫官员的惯例,今年也不例外,文言文阅读题节选自《明史·傅珪传》。傅珪守正不阿,为官清廉,被追谥为文毅,命题者希望通过传主的人格精神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涉及古代职能部门“礼部”“教坊司”及其职能、古代官职体制“致仕”“两京”的历史知识,考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才能解答,这是高中课改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二)关注现实生活,彰显高中课改提倡的人文关怀的理念

阅读理解题所选的小说《玻璃》,以“玻璃”为象征,揭示了以西方主流话语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的实质:一种通过符号、言语营造的虚幻语境。在此基础上,作品通过对看似消解了个性的人物命运的设置,进一步揭露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一直被尊崇为主体的“人”的客体化命运,引发考生对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文明的思考。正如参考选项中所说的“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从而引发考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特别是探究题,体现了考生对法治的思考。

材料作文“小羽创业”彰显了“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社会发展”的要义,体现了“现实性、发展性、思辨性”的特点,比较符合《考试大纲》提出的“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要求。“小羽创业”的核心问题包含了创新、共享(共赢)、规范、个人与全局等理念,十分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样一个现实性、情境性极强的作文材料将学生的视野拉入了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

总体而言,高考语文全国Ⅲ卷保持了近年来命题的基本形式,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做出微调,逐渐走向现实性、平易化、人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高考语文改革、课程改革的一种回应。

三、2017年高考备考建议

(一)注重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做好备考工作

今年语文高考试题从整体上加强了评价育人的导向功能,命题者越来越重视考试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鉴赏评价探究的综合能力,从考查考生的解题能力转向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命题趋向日渐凸显。比如,语言文字应用题中的图文转换这一题型已经连续4年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图文转换是指将图画或图表内容转换成文字表述,或阐释图表信息,或评析图画意义,或因图生发联想等。在读图时代,我们经常在报刊、电视、网络上看到“一张图让你看明白”的表达方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影像阅读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语文能力。当今社会,随着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视觉资料读写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核心素养”是高中课改的一个重要概念及课题,它反映着学科本质、课程价值和改革理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与文化自觉意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将是今后高考语文改革的重要方向,只有认真思考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才是抓住2017年高考备考的关键。

(二)扎实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语文高考将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而阅读能力又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为关键的。高中课改初期,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就说过,要让喜欢读书、多读书的学生在高考语文中得高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应当把读书当做语文课的头等大事来看待,改变过去对阅读的忽视,建立起阅读兴趣,会阅读、爱阅读的人,自然视野开阔,知识面也广,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更不用说了,这是阅读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向,又能避免陷入题海战术”。当前,语文高考备考重视精读精讲,强调做题,虽然考生做了很多语文试卷,但是却无法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因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更是无从谈起。著名特级教师吴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式、研究性的阅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一个人的读书状况最能够体现其语文素养水平的高低,因而高考备考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

(三)重视“诗教”,打好古诗文基础

有的教师预测文言文的“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有所提升,分数有所增加。事实上,除了关注“量”的变化,我们更要注重“质”的改变,断句题、翻译题将会有所增加,虚词等知识性的考题会相应地减少。文言文命题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要注意,我们不能因为重视语言文字教学而忽略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文言文学习“功夫在课内”,备考时考生要重视教材及日常积累。专项复习资料有对各个知识点的系统总结,考生阅读专项复习资料便于系统掌握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弥补课内学习的不足,备考时可采取课本学习与专项复习相结合、日常积累与集中复习相结合的办法。

复习备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首先,考生要读懂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增加积累。其次,考生要注重掌握课外古代诗歌,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古代诗歌鉴赏活动中。最后,教师可指导考生尝试创作诗歌,让学生通过创作,体会古代诗人的审美历程。这是“诗教”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考生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体现。

(四)以人物传记为突破口,培育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

语文高考将人物传记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这是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形式。阅读中外人物传记,考生需要了解人物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

从语文教学角度而言,阅读人物传记是语言建构与应用的重要形式,考生通过对人物事迹的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时代价值的思考,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从人格培养角度来说,考生通过对人物传记的解读和剖析,从中挖掘人性的魅力,启迪精神世界,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阅读人物传记,教师必须重视考生的个性化解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考生的鉴赏能力,引领考生的价值取向。复习备考人物传记这一内容,教师一方面要注重资源的整合,指导考生搜集相关的人物传记,一方面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放手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评判。

(五)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要面向社会和现实生活。高考语文试题包罗万象,不但涉及最新的科技信息,还有当前的时事新闻,因此,教师应当把握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从媒体中获取知识与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整理,形成语文课程资源,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出现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时评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指出,2015年高考作文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同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设计一个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在写作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今年作文中的‘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让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进行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够“较好地解决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在继承材料类作文具有的“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优势基础上,能够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虽然今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的作文题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但是今后高考作文避免套作、宿构一定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方向。“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往往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材料作文的寓言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不同,有的考题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如今年的作文材料“小羽创业”就是真实的人物和情景。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图,因而教师在指导考生备考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即事”的评价能力,使考生能够在筛选、整合、梳理近期的热点新闻事件中展开评述。

通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核心素养在今年语文高考命题理念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因此,2017年语文高考备考指导不能只将目光放在答题技巧上,而应在理念上有所转变,高考备考不再是短时机械的做题训练,而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文本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