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看待“课改局长”辞职

2016-10-10综文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局长改革课堂教学

综文

近期,河北涿鹿县教科局局长郝金伦很“火”,由于他引进并推广的“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家长质疑,该县于7月5日决定全面停止“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7月12日,郝金伦辞去局长、党组书记职务,并在网上发表了激情四溢的演说,引发网络持续关注。(7月21日 《成都商报》)

一位教育局局长因推行课改而被迫辞职,此事在当前深化各类改革的大背景下,注定会引发强烈关注和争议。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此事呢?请看本期“文化视野”。

不应质疑该局长的改革精神

应该说,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教育改革更是如此。由于自己一手主抓、力推的教育改革被叫停,涿鹿县教科局局长郝金伦选择辞职,确实有那么一丝悲壮。

如果考试制度不改革,人才选拔模式不改革,就不可能把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选拔出来。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学校极有可能会培养出许多只会移动的书架和大量的知识容器。基层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在现有的形势和条件下,如何改变课堂教学,如何破解现实中学生厌学、苦学和辍学等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让学生既有很好的成绩,又有很强的能力,同时还有健全的人格。

郝金伦所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旨在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填鸭式”课堂呆板、乏味、低效的状态。尽管目前来看并未取得显著成效,甚至遭到了部分家长的强烈反对,他本人也因此辞去了局长职务,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他的改革精神,更不应一味抹去他实施的课改所取得的成绩。

种过菜的人都知道,小苗刚发芽时总不见长,是真的没长吗?其实不然,在这段时期,小苗在往地下扎根,根扎得越深越牢,往后就长得越好。教育改革也是如此。很多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创意创新创业的做法,就是在让孩子扎根。在这段时间里,不能因为没有“立竿见影”就粗暴否定改革,要有足够的耐心,让时间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

为此,同为“改革派”的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任永生对郝金伦可谓惺惺相惜,他在博客上撰文力挺这位改革同行,文中写道:“郝金伦推行这样的改革没有错,他虽然没有成功,但我依然为他点赞,因为他敢于挑战传统、挑战权威、挑战世俗、挑战自我的敢于担当精神必将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正能量。”

说到底,郝金伦推行的课改模式之所以被叫停,根源仍在于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尤其是“高考指挥棒未有任何改变”,学生家长谁都不愿拿“孩子一生的前途”做赌注,于是改革举措便在实施中处处碰壁,遭到反对。正因如此,才更显出郝金伦这样的教育局局长难能可贵,他的改革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该局长推行的课改存在哪些问题

尽管说郝金伦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但并非说他所推行的课改无可挑剔,从媒体的报道和舆论评析来看,郝金伦所推行的课改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一是改革过于激进,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教育改革,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成长、升学,关乎千家万户的未来。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只有在教育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才能慢慢推广开来。从郝金伦所推行的“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改革情况来看,应当说有点仓促和过快了。该县在2013年引进“学习力课题”和“思维可视化”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2014年5月又在全县中小学开设“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班,这就意味着该项改革在还未见成效的情况下,全县的中小学生都有可能成为试验品,这当然会引起家长的焦虑乃至反对。

二是全县推广一种模式违背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只有适合教师的模式,才可能更适合学生。这也正是为什么千百年来,名师各有其特点和魅力的原因。学生感受着不同老师的多样课堂教学风格,也会在这种不同中获取到丰富的,来自不同思想、性格的营养。因此,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种模式,而是教师解放课堂教学风格的模式。它是由无数教师组成多种风格,而不是无数教师组成一种风格。从媒体报道来看,逐鹿全县几乎都要求使用“三疑三探”一种教学模式上课,这就极有可能将教师的课堂带入模式化的境地,从而伤害课堂的灵动性。

三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本身有值得商榷之处。据称,该模式将彻底改变“填鸭式”课堂一直以来呆板、乏味、低效的状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时代诉求。而学生核心素养的突出表现之一是批判性思维,这也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既需要安静的课堂文化,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又需要以思维碰撞为特征的课堂对话文化,以利于学生问题共商、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的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吗?这值得进一步观察。

如何稳妥有序地推进课改

真正的课改应当是“静悄悄的革命”,只有教师全身心地参与,积极主动地探索,顺应实际地变通运用,才能使课改顺利推进,有效完成,才可能推进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课堂教学改革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千万学子的未来,不能仅靠激情与理想,还要靠专业的精神与理念。改革中,应做到不求外在的花架子,不过多在意所谓的这模式、那模式,而要直指学生精神与生命的成长,脚踏实地,务实求真,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课堂教学改革的要义,应当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体创造力,让他们自己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做的,不是规定教师上课必须讲授几分钟、交流几分钟、做课堂作业几分钟,而是要为教师的自我探索松绑。每个教师的性格、心理、知识结构都不一样,只有使用最适合自己的模式,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水平。

为此,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更多地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家长的立场上想问题,找出他们的担心所在;多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想问题,通过政策鼓励等方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改革;县委、县政府应从全县改革发展的大局中布局教育改革,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注重顶层设计,形成全面推进之势,最大限度地减少“孤军深入”。

南方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说:“像教改这样的大事,一定要兼顾犀利和温和两个方面。”在全面推行课改前,应该做到多方论证、科学评估,细心、耐心地把课改模式及其影响解释清楚,顾及家长、校长、教师们的看法和感受,尤其应当先行试点后再逐步推进,进行“温和”的课改而不是一味“雷厉风行”。只有让广大学生在课改中受益,让广大家长看到改革的成果,让广大同行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这样的课改才有可能能取得最好的成效。

“课改局长”辞职,其实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的艰难,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们批判了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体制始终难以打破的根源所在。这或许在提醒我们,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全国一盘棋,要整体推进,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而不是一个地方的“单兵突击”,否则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综合中国教育新闻网、新浪·博客、《新华日报》《人民日报》)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局长改革课堂教学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改革创新(二)
谁把局长推下水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鱼局长
黄局长之死
谁都可以当局长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