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借鉴绘画时,我们是在谈论什么
2016-10-10
这个题目真够拗口和无聊,如果不是套用自雷蒙德·卡佛,你一定觉得做作得毫无道理。可是有了名家名作的背景撑腰,我立马觉得我的题目连同我的思考都深沉有理了。
“我们在谈论爱情时,说起来就像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一样”——雷蒙德·卡佛是这样自嘲的。是的,我想说的就是,玩画面石要借鉴绘画,这样一个真理一样的命题,我们真的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吗?
几年前我主持一个石展研讨会,主办方请来某画面石名家主讲绘画与画面石。这位的石头我一向没找到感觉,当然渴望听听高人弘论。名家展示了诸多名画,从溪山行旅到向日葵,又从高远、深远、平远,讲到比例、留白、墨分五色……可惜轮到石头,我没在任何一块上找到范宽的雄阔大气象,或梵高的天才神经质。绘画与石头的高深关系,也就变成了一堂非艺术类中学生的画理入门课。
我又去看石界权威著作。权威在书里分门别类耐心慈祥地讲解石头按照理论应该长成什么样子,每型每款都有令人惊艳的手绘图。叹服之余,我唯一的疑问是,石头去哪儿了?往书后翻,还真附有权威的藏石,可是怎么也看不出跟前面画像的遗传轨迹。
石友们可还真是敬畏理论的。总有人很认真的问我,某某名家的点评,我怎么就是看不懂?我只有呵呵安慰:“削石适画”或者移画代石,有了“绘画理论”的高大上背景,你若不明觉厉,他必伤你于无形啊!
人家听后多会鄙视的扫我一眼,再去埋头研读。我只好抬头看天,天上的云活泼曼妙,原来就是石头!我又去林中看树,树也是苍润秀挺的石头;这一看不要紧,孩子的小豁牙、泥脚印,碰翻的咖啡洇湿了书页,下班高峰的车河……竟然竟然,都是石头!
这发现吓得我一激灵。这时那个千年以前的怪咖幽幽地说:
汝当张索于败墙,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索见败墙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神领意造,恍然有人禽草木飞动,则随意命笔,自然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沈括《梦溪笔谈》)
他让你去跟一面破墙学画,还要隔张纸!但你能体会我读这段话时的狂喜吗?简直想跑到那面墙前痴情地说——“原来你也在这里”!
我们到底是在谈论什么?要是你以为,我是说石头上的画面有云有树有小孩,我不如挥剑引颈算了。——慢着,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书艺精进,难道你以为他是给练武术的老太太写生?
算了,我还是躲开背着名家扛着理论千辛万苦的大师们,去找千年前那面墙的那个人。
我们到底是在谈论什么呢?不可说,一说都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