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纹石的精鉴美赏

2016-10-10刘志成

中华奇石 2016年8期
关键词:天趣图纹赏石

刘志成

图纹石在古典传统赏石的长河中,除南京雨花石和云南大理石外,留下的文字及图例记载片麟半爪。据民国时期的赏石家张轮远考证,以观图纹的癖石子者,始于春秋,然宋人愚为瓦甓,东坡集之于铜盘,挹水赏之。虽宋代季阳、明米友仁等蓄石甚富,终因传播手段的遗憾,未能尽显美仑而留于后人。当今,随着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图纹石的大量面世,瑰丽多姿、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每每遇到那自然幻化的神奇瑰宝,对独具慧眼的藏家而言,如一股清流激越,爱不释怀。

风韵飘然,天人逗机

具有自然美本质特征的精美图纹石,每一块都是一幅独立的天然艺术品,由于石之外形边界的限制,物象与平面形成固定的空间,场景随之出现,更容易激发赏者想象。即使是孤立的人物、动物、静物,哪怕是寥寥几片薄云、柔柔几棵小草,画面空空如洗,却具有虚和萧散的韵味,尽显虚与实、繁与简、神与机的艺术特点。若是一方浩瀚缥缈、变幻无穷、意犹未尽的山水景观画面石,如荒寒清幽的北国冷月,似明净秀逸的江南烟雨,竟与中国古典山水画的北派“气格”、南画“韵致”有异曲同工之妙。赏者随着画面景象而不断变换角色,肆意驰骋遨游、神思幻构。时而恰似高士游侠,腾云驾雾、飘然欲仙;时而犹如飞禽游鱼,自由地徜徉于苇塘沙渚、绿茵泽国,群灵逍遥,闲放不居,怡适自得。一种师法自然之根基,契合赏者之慧灵的顿悟油然而出。中国古代画家是那种孤高自尊、鄙附仕途的文人心态,反映在绘画中,以追求恬淡、超脱、寄怀自然和与友为乐的“聊以自娱”,而当今图纹石的欣赏则是爱石者表现主观情思,追求深层精神境界,渴望回归自然的生命寄情,这正是自然的魅力与人类的天性贯流融通。

形器难求,天趣神会

图纹石的欣赏,若以标准来论,传统“瘦、皱、漏、透”的相石法显得捉襟见肘;现代“形、质、色、纹”的赏石准则,笼统而抽象,更是如雾里看花般难以掌握。民国张轮远《万石斋灵岩石谱》中论及南京雨花石,首提“质、形、色、纹”,且以总论及分论而述之,并非泛泛而谈,即使如此详备之考,在面对当今图纹石时也需视具体而辨,“其关系尤属重要”。就三大流域精美的图纹石而言,大量不规则的卵石之外形,虽无法与玛瑙、大化的质地相媲美,但泛泛而言四字圭臬,势必会为失之交臂而扼腕,简单机械地套用西方形式美的理论来诠释那变化万千、无所不包、美轮美奂的形象,便会陷入理性的沼泽而游离出意象的审美趣味,从而丧失品察万物的机缘,淡化了生命的情怀。

故要提高图纹石的鉴赏水平,我们既离不开学习人类积淀的文化艺术经验,尽可能多的了解中国传统美学、古典书画的精辟论述和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论,同时也要向自然,其中包括向精美的图纹石学习。唯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有可能进入生命的意蕴状态,充分运用自然赋予人类的想象,求神似于形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重天趣和神会的感悟,在物我之间体味审美情思,可见,图纹石的鉴赏,形器难求,当以神会。

精鉴美赏,天生与俱

鲁迅先生曾经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中谈到艺术创造“受”与“作”的关系,对于赏石艺术而言,“受”是目视心动,天性使然,“作”则心动必思,思而情出,情之抒发而演绎出丰富多彩、形式万千的赏石艺术经典,造型石的赏玩实践已展示了“受”与“作”的魅力。图纹石,虽与造型石同属赏石百花园中的姐妹花,但其二维平面独特的审美视角所开启的审美通道似乎更为深远、广阔,因而其赏玩的形式与三维造型石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所在。简而论之,图纹石通过精鉴美石、诗性配文、书画传承等形式,将开创出一条传统与时尚,中华赏石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新路。

一、是以小见大,求势畅神

笔者曾经对图纹石有种偏见,认为不规则的卵石之外形影响了对画面的观赏,然一旦跳出狭隘的思维定势,由此及彼地联想到中国的传统书画小品,形制有斗方、圆形、长形,扇面有折扇、团扇等,并不影响观赏画面的艺术效果。俗话说:“字怕挂,画怕大”。图纹石画面,则近看细节,远观大势。近看佳者,远观大势不一定佳。有的画面近看草草点缀,略天行次,远观则烟付篱落、云岗沙树,灿然分明。明代高濂云:“生神取自远望,为天趣也;形似得于近观,人趣也。”精品图纹石放大后鉴赏,将会呈现出神游意会、韵味生动的天趣。

二、是精于鉴评,图文并举

由于图纹石是大自然的缩景,其永恒变幻的秩序和节律是自然生命不朽的象征,欣赏时常常会被画面所表现的造化感动,引起遐想。然一方上品的图纹石,因缺乏诗性的语言赏析与之媲美,那只能说明你拥有了石之一半,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图纹石收藏家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锤炼。不久的将来,石界在图纹石的收藏领域定会出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家和评论家,所以鉴赏画面石更需要诗性的天赋。

三、是装帧图册,传承久远

米芾迷恋于书画艺术品的收藏,他在《画史》中云:“杜甫诗谓薛少保:‘惜哉功名忤,但见书画传。”(美·艾朗诺著《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美的焦虑》p145-147页)他就“五王功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笑谈,后世收藏家们珍视前代的墨宝,倾其心力予以保护、珍藏,比“立功”更能令人青史留名、历久不衰的理念,对于我们玩、藏图纹石而言,却有着颇深的启示意义。米芾的“研山”石今虽已踪影不见,可他的书法作品“研山铭”却流传至今。人与物,终有聚散时,我们不可能藏尽天下美石,也无法代代相传。

如果承古改制,用以中国特有的书画形式,通过现代摄影、印刷技术将图纹石画面翻印到宣纸上,再配以书法题记诗、文、篆印,通过装裱,制成册页或长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大自然天艺与人艺的完美结合,既能方便地进行欣赏、展示、交流,还能便于保存、传承。若进一步把不同风格、内容、题材的画面石,经过分类制册,为自然创化的天才绘画艺术的研究提供绝佳的素材,更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酒当画,品茗赏景,石与人、景与情,天人逗机,仙翁卧游。

猜你喜欢

天趣图纹赏石
青铜绘画·兽面图纹、水陆攻战图纹
“古币”会挖沙
天趣
诗中“天趣”初探
赏石·人
赏石·图
赏石·景
赏石拍卖新观察
凌絮裙摆
凌絮裙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