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新格局
2016-10-10
禾夕
根据证监会公开资料统计发现,2015年至今,仅有两家证券公司——申港证券和华菁证券获批设立,但如果算正处于材料审核期的证券公司,那么就还有十多家“小鲜肉”券商蓄势待发,证监会的材料审核期最长六个月,据此推算,中国证券行业将在2017年上半年迎接一波券商获批设立潮。“戴着镣铐跳舞,捆着翅膀飞行”的证券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已来。
上市券商再现新格局
随着券商上半年财报数据相继出炉,今年9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了2016年上半年证券公司业绩排名(未经审计),券商资产管理受托资金规模已经达到了14.78万亿。其中,规模排名在第一位的依然是中信证券1.55万亿,接着是华泰资管、中信建投、广发资管、国泰君安资管。
但令人意外的是,规模第一的中信净收入却被规模第五的国泰君安超越,国泰君安资管以6493亿元的规模获得了11.59亿元的净收入,在94家券商中资管业务净收入排名第一。中信证券以10.15亿元的净收入屈居第二。中信证券是唯一一家规模超过10万亿的券商,其资管受托资金比国泰君安多了9018亿,净收入却比国泰君安少了1.44亿。
其实早在一年前,上市券商资管就已出现龙头悄悄易人的新格局。
2015年9月,半年报披露完毕,上市券商的资管排名已发现明显变化。规模方面,截至同年6月底,券商资管业务总规模超过10万亿,中信证券首家突破1万亿,规模仍居首位。但从资管收入来看,两家上市券商的资管收入超过10亿,分别是国泰君安、申万宏源,中信则淡出前三,被收入增速最快的海通、东方超越。
资管已涉足公募基金的东方证券,其中公募规模329.56亿元。资管总规模只有中信的1/19,总体资管业务收入8.47亿元,超过中信收入的8.43亿元。同比增长404.88%,收入占比最高。
2016年基金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券商公募基金分仓排名,明显趋势是中小券商排名迎头赶上,整体券商分仓差距缩小,竞争激烈。联储证券成为逆袭样本,去年上半年排名还在底位徘徊,而今年同期则上升20多名,7月营业利润更是一路跃至行业第五十位,联储证券总裁助理易曙光说,“自去年增资扩股以来,公司早已谋划业务转型,资管和投行业务逐步成为绝对主力,借助中小券商策略灵活的特点,实现业务框架合理布局,营收呈现多元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券商‘靠天吃饭的盈利模式。”
一大拨“小鲜肉”即将来袭
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已经获批设立的证券公司和材料正在审核中的证券公司共有18家,其中仅有两家证券公司——申港证券和华菁证券获批设立,而其余16家都处于“材料在审”阶段。这16家券商分别是汇丰前海证券、大华继显陆金(云南)证券、温州众鑫证券、云锋证券、东亚前海证券、广东粤港证券、横琴海牛证券、嘉实证券、百富证券、阳光证券、粤港证券、金港证券、豪康证券、恒赢证券、联信证券。且汇丰、东亚、横琴、嘉实等多家券商都将落户深圳前海自贸区。
作为今年国内设立的首家两地合资多牌照证券公司之一,申港证券落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注册资本35亿元,由3家港资股东和11家内资股东共同设立,一改中国券商多有地方政府或者国有企业背景的常态,股东为港资企业和境内的民营企业,全无国资背景,未来还可利用上海自贸区优势开展业务。
今年4月,证监会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华菁证券有限公司,是今年年内批复成立的第二家证券公司。港资股东华兴资本集团旗下万诚证券出资49%,成为华菁证券的控股股东,华兴资本是蜚声海内外的国际精品投行,曾在中资高新企业纷纷赴境外上市的浪潮中抓住良机,服务客户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京东、陌陌等多家中概股。第二大股东为在深交所上市上海光线传媒,成立于1998年,经过17年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传媒娱乐集团。
除华菁、申港外,其他“小鲜肉”的股东背景实力相当雄厚。大华继显陆金(云南)证券联手新加坡最大的证券公司——大华继显证券,服务延边地区金融改革;云锋证券股东则包括了马云旗下公司瑞东集团子公司瑞东金融、史玉柱旗下巨人投资;嘉实基金打造的嘉实证券或将成为中国首家基金系券商。原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后被瓴睿资本和中民投收购的“尚乘集团”也参与了此次合资券商潮的申请,其所筹主体正是5月13日被证监会受理申请的“广东粤港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证监会的材料审核期最长六个月,据此推算,中国证券行业将在2017年上半年迎接一波券商获批设立潮。“去年8月份证监会启动了审批工作,所以那时候起各家都在准备材料,从去年底到现在,才出现了合资券商的设立潮。”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透露。“申港证券和华菁证券的设立,意味着走CEPA这条通道设立合资券商可以走通,这也是内地证券业渐近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
券商“危”与“机”
自1998年后,国内市场合资券商先后成立。但由于持股比例等相关限制,合资券商在内地市场的日子过得并不好。不论是专业性还是综合性券商,监管部门基本没有批过典型的牌照证券公司。2004年前后,因为公司治理紊乱、内控机制形同虚设,或生存与竞争的压力,或受利益驱动,诸多券商不惜铤而走险,最终导致券商问题集中爆发。
以海际大和为例,这家由上海证券与日本大和证券共同组建的合资券商,在2007年内地证券行业最繁荣时仍亏损2000多万元。同年,由长江证券与法国巴黎银行合资组建的长江巴黎百富勤,更是因合资双方观点分歧,成为首家退出市场的合资券商。尽管如此,在历经清理整顿、综合治理并对券商实施分类监管之后,国内券商行业才逐渐迈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010年底,华英证券、第一创业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华鑫三家合资券商相继获批,这是自1995年合资券商成立开闸以来,合资券商获批最密集的时间段。在堪称券商行业的“创新发展年”的2012年,国内券商行业发展缓慢,长期以来受制于靠“天”吃饭的困境,为了促进券商行业的发展,监管部门通过批设专业性证券公司,吸引社会上各种资源,推动证券公司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转变。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证券市场而言,市场的蛋糕只有那么大,随着今后更多专业性证券公司的加盟,将进一步加剧券商间的竞争。如同上市公司有进入门槛与退出机制,在为专业性证券公司打开“准入”这扇门的同时,监管部门有必要为券商行业开启退出之门。
今年9月,97家开展公司债券业务的券商参加《证券经营机构公司债业务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会,会上要求券商注重公司债存续期管理,针对券商四大违法违规行为列出认定标准及处罚措施。此外,从10月8日至11月30日,监管部门将就债券问题进行现场检查。业内人士指出,证监会对券商监管更全面、严格,从短期来看或影响个别券商的业务收入,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