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使用西双版纳傣族语言文字之我见
2016-10-10西双版纳州人大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岩香宰
□ 文 / 西双版纳州人大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 岩香宰
规范使用西双版纳傣族语言文字之我见
□ 文 / 西双版纳州人大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 岩香宰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州县市各级相关部门通过一系列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在教育、翻译、出版、新闻、广播、影视、古籍整理、信息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60多年的实践证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开展,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社会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各级干部群众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发展民族文化事业的重要性,西双版纳州傣文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着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对民族学校的投入不足,双语教育工作普及力度不大;双语人才的培养工作力度不够;对傣文使用混乱、不规范的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等方面的不足。针对以上问题,现就西双版纳州发展傣文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加大宣传党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力度,坚持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工作条例》和《自治条例》及党的民族语文政策,确保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继续加强对干部的民族语文政策教育,提高执行民族语文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克服以言代法的弊病。
(二)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州实际,制定《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单行条例》和实施办法,增强其可操作性,进一步规范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三)设立监督检查机构并给予经费补助。各县市都要成立监督检查机构,建议增加编制来进行专人专管并授予监督执法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有关部门单位翻译和审定傣文,并严格规定凡制作会标、布标、门牌、牌匾和广告的部门、企事业单位都要使用傣文,必须到指定的单位或各县市民宗局进行翻译,从源头上杜绝民族语言文字的错误和混乱,为全州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走上规范化和法治化的轨道奠定基础。
(四)完善和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水平。加强双语教学,大力培养双语人才。建议加大对民族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力度。办好民族中、小学校,按照民族比例办好民族班,逐步建立起县市民族小学——县市民族中学——州民族中学高中——省民族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全州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步入快车道。在双语教育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继续与云南民族大学联办西傣专业本科班,解决好“双语”师资来源和“双语”人才缺乏的问题;在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中学、小学、幼儿学前班确定民汉“双语”教育教学试点学校,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民汉“双语”教育;完善“双语”教育管理机构,配备编译专业人员,加大傣语教材的编写力度,使全州“双语”教育得到健康发展。建议建立双语人才培养机制和奖励机制,设立少数民族双语人才培养基金。
(五)建立完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机制,促进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领导,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形成文化、建设、规划、交通等部门沟通工作,互通信息,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机制。民宗、文化部门要统筹考虑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科学编制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规划,有效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各类民族文化资源,使民族文化保护由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转变,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转变,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转变。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古籍、语言文字资源的挖掘、抢救、整理力度,进一步摸清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申报工作,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体系。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
(六)建立一支民族语言文字的骨干翻译队伍。抢救、收集、整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对加强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弘扬西双版纳各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中,重视培养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者是关键。应建立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爱护人才、重用人才的机制,努力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队伍,不断造就一批又一批民族语言文字翻译的优秀人才。
总之,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工具,文化的发展也能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由于有了语言,人类才创造出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而我们民族语言文字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和利用势在必行,只要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发展思路上大胆创新,正确引导和加强管理,坚信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会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 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