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在民族文化与资本间舞蹈
2016-10-10□文/张媛
□ 文 / 张 媛
杨丽萍在民族文化与资本间舞蹈
□ 文 / 张媛
说起云南,不得不提起的人有很多,杨丽萍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一名舞蹈家,她演绎的孔雀舞让观众久久难忘;作为一名云南人,她演绎的《云南映象》让观众憧憬云南。
杨丽萍——一名怀揣着艺术梦想的舞者,将自己热爱的舞蹈跳出了剧场之外。2014年10月23日,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收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式批文,核定了该公司的证券简称为“云南文化”,证券代码为“831239”,并已完成“新三板”挂牌。这标志着,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结出又一硕果。
实际上,杨丽萍的“舞步”并不止于此。按照云南文化当时的规划,该公司要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上市。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新三板”中第一家演艺公司,再加上杨丽萍坐镇,挂牌近两年“云南文化”倍受业内外关注。
舞·传承民族文化
云南以独特的高原风光,热带、亚热带的边疆风物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于海内外。
作为从云南走出去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自小就受到这片热土的熏陶:她出生在大理的一个白族人家,从小酷爱舞蹈,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却凭借着天赋,1971年从村寨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由此开启了她辉煌而精彩的艺术生涯。
1988年,杨丽萍被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很快就成了团里的台柱。
1990年,她以独舞《雀之灵》名扬海内外。
1992年,她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
1994年,她的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
2003年,她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一炮而红……
除此之外,杨丽萍还创作指导了大量的舞蹈节目,出演了一系列影视文化作品,成为第十届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梳理杨丽萍早先的经历,在一系列耀眼的光环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资本,杨丽萍并不排斥,而且她深知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从某种程度上说,若想持续创作出优质作品,就该接受资本的帮助,并以商业运作的方式将一位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艺术价值长久地留存、传承。
公开资料显示,自杨丽萍跳出体制内开始接受市场的检验时,资本市场的残酷性让她倍感压力。而《云南映象》创作初期的困难让她受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以至于一度要依靠接拍广告和各处“走穴”,才能将基本运营费用凑齐,每天过着“空中飞人”的生活,往返各地“吸金”来支持作品创作。
比较欣慰的是,2003年《云南映象》在昆明会堂首次公演非常成功,直至今日,这部作品所到之处仍受到观众的追捧。而此番经历也让杨丽萍认识到资本对于文化作品的推动作用,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自己的作品,就必须要打好资本这张牌。
根据云南文化公司的资料显示,公司成立于2011年2月18日,注册资本3000万元,主要业务为从事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集、舞剧的创排及演出,同时从事剧目创编、形象代言等衍生业务。
云南文化前身为云南映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2003年杨丽萍趁着《云南映象》大热成立的。目前云南文化的主要产品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大型原生态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和大型舞剧《孔雀》,公司主要业务由定点演出、国内巡演、海外巡演及大型歌舞演出编导业务等构成。
其中,《云南映象》是最为靓丽的一张名片。演出融合了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歌,原创的乡土民族舞蹈,真材实料的表演器材,非专业的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舞蹈演员,特色真实的民族服饰,并且以真人真唱、不加修饰,把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和自然和谐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舞蹈史上第一个自己营销、包装、推广的原生态民族歌舞集。
自2003年8月8日公演至今,《云南映象》累计成功演出4000多场,已在全国数十个城市进行过多轮巡回演出,并远赴美国、巴西、阿根廷、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进行商业性演出,把最纯正的云南风情带到了世界各地。
舞·打造一项产业
得益于《云南映象》的成功,云南文化荣获文化部第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该公司曾被评为“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工作表现突出单位”“云南省最具影响力文化企业”。
与此同时,借助于杨丽萍的品牌效应,云南文化不断发展壮大,投身资本市场成为了一个重要选项。据悉,早在2012年初,该公司就已启动了上市的相关工作。
“没有资本的支持,光靠艺术家的个人意志很难持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杨丽萍此前接受媒体时坦言,艺术与资本并不对立,就像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物链一样,双方和谐共处才能创作出具有价值的作品。
2012年6月,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红土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中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昆明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昶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向公司投资3000万元,占公司30(39)的股权。
记者观察发现,挂牌“新三板”的公司中,很少有公司几乎每天都有成交量,而云南文化是为数不多的一家。尽管如此,“云南文化”挂牌“新三板”一年半以来,业绩收入并没有达到预期。
云南文化2015年的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27.6万元,同比下降16.75(39);实现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9.37万元,同比下降73.86(39)。毛利率也由2014年的50.57(39)下降至2015年的40.91(39)。
面对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双下滑,云南文化表示,营业收入下降的原因是去年公司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在新剧目《十面埋伏》的编创工作,使得1-8月没有更多时间安排全国巡演,直至9月《十面埋伏》创作完成开始巡演,最终2015年巡演场次共计52场,较2014年巡演场次减少25场,巡演收入同比下降了12.29(39),此外,小节目演出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影响,也同比下降67.53(39)。
而对于净利润的下降,云南文化表示,一方面是因为营业收入下降,另外则是股份支付记入本期损益,对本期净利润的影响为51.23(39)。据悉,2015年云南文化对核心员工进行了股权激励,作为非现金股份支付一次性计入本期管理费用,使得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20.4(39)。
事实上,云南文化在“新三板”上的遭遇已在意料之中,作为一个以杨丽萍为核心的公司,游客的分散、较少的剧目、缺乏继承者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资本市场有所顾虑的。在资本市场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礼遇,对于这样的现实,总经理王焱武曾直言:“我不太看好新三板,流动性太差。 ”
王焱武的解释透着一丝无奈,但并非不可理解。仅2015年,云南文化资产总额就从8954万元增加到18367万元,增幅达105.12(39);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也从7708万元增至16991万元,增幅达120.42(39);资产负债率则从13.92(39)下降至7.49(39)。
营业收入和利润下降,但资产总额增长,表明该公司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财务和资产状况优良。同时,很低的资产负债率也表明该公司资金充足,经营效益并未完全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杨丽萍和云南文化已经开始逐渐正视这些问题,定点演出、扩大落地剧场、发展衍生品、互联网售票、降低票价、培养舞蹈接班人等一系列改变行为都在慢慢推进。杨丽萍不久前曾表示,如果上述工作进展顺利,希望2-3年内可以实现转板。
舞·创新谋划全局
在2015年年度报告正式公布后,云南文化相关负责人透露,除新增丽江、黄山定点演出剧目外,2016年云南文化还会将一部分精力放在旅游业务上,目前已经开始布局精品酒店、特色旅行等业务。同时,云南文化还将布局互联网,利用票务软件、新媒体等便捷渠道探索“互联网+”,推进“旅游+演艺+互联网”生态圈的建设,并开发以“云南文化”为核心的衍生产品,从而使公司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作为演艺公司,云南文化所拥有的《云南映象》《孔雀》《十面埋伏》等演出IP(知识产权)无疑具有较大开发价值。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该公司不但将在丽江、大理常年定点演出共约700多场,还将有80多场巡演,同比增长60(39)。此外,公司正在布局电商和精品酒店等业务,构建一个“旅游+演艺+互联网”生态圈。
按照计划,云南文化将通过互联网众筹等方式,开发系列演出衍生品及跨界产品。同时还会开发“社群电商”,打造以杨丽萍、“小彩旗”及各大演出为核心的艺术社群,将粉丝、用户社群化运营,再与微信、淘宝等平台结合,实现“演出-社交-消费-演出”闭环。
此外,结合在云南的资源优势,云南文化将着手进行O2O旅游产品开发,与驴妈妈联合开发特色云南精品旅游线路,以及云南美食、特产、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并将这些产品与云南文化B2C平台结合。
“演艺公司由于每次演出都需承担一定成本,使得成本较高难以减少,更需通过多元化经营来拓展自身的收入”,分析师魏敏认为,通过观察现今文化产业中各领域公司的业务布局,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公认的主要发展方向,无论是影视还是出版等文化细分领域,均在通过延长产业链,融合互联网来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据显示,2015年,云南文化开发了近30家网络代理商,同时整合公司官网、官微、公众微信以及票务系统,开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在线选座、售票等自营平台新模式,经过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全年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其中散客及网络市场销量超过总销量的15(39),达到2.4万人;相关业务票房收入更是超过了总收入的25(39),对票房总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在云南文化的账本里,演出并不仅是一种赚钱的业务,更多时候已成为一个跨界的基石,一座桥梁。云南文化在产业链下游还布局了云南设计、民族服饰等衍生产品,其中包括2家精品酒店,王焱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家在梯田里,一家在洱海边,都美得跟画一样,预计将在2017年至2018年左右开始营业。”
除此之外,云南文化还于6月2日在丽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云南的响声》正式落户丽江定点演出,这是继该公司旗下《云南映象》在昆明定点演出后,云南文化开拓的第二个定点演出项目。最近,云南文化的第三个定点演出剧目《黄山映象》也在黄山正式开演,标志着该公司定点演出业务向区域外扩展。
可以预见的是,度过了辛苦的内容创作阶段,云南文化正在构建一个“旅游+演艺+互联网”生态圈,而2016年也将是其腾飞的新起点。
(本文使用视频来自腾讯视频 由网友小篮子上传)
(责任编辑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