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欣赏啊,沿着文学的小径

2016-10-09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6年9期
关键词:牛棚气质读书

疏大四

亲爱的同学,祝贺你圆满完成小学学业,成功迈进了初中的大门。对于初中的语文学习,你或许会感觉有些陌生甚至有点迷惘。别担心,未来三年,我——初初(《初中生世界》杂志人物形象)会与你朝夕相处,和你一起徜徉书海,激扬文字,尽情领略文学的魅力,尽心体会表达的淋漓。

翻开初中语文课本,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一扇绚丽多彩的文学之门。跨进这扇大门,初初和大家一样,被琳琅满目的文学珍宝深深地吸引了。这里有巴金先生、冰心老人的优美散文和诗歌,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温婉小说,有流传千古、启人深思的寓言故事……这个单元,处处洋溢着文学之美!

但初初在想:怎样才能体会和感受它的美丽呢?这个单元告诉了我们答案:亲近文学。对于初中语文的起始单元,初初想,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初步体会文学的美。

文学的美,美在样式的多样性。散文的细腻,诗歌的简练,小说的厚重,都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文学的别样精彩。亲近文学,我们要能感知各种体裁的特点和表达功能。

文学的美,离不开语言的美。或清新、或隽秀、或质朴的语言,各有特色,自有千秋。亲近文学,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作品的语言,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或深邃的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字里行间仔细思索和体悟,感受其意蕴之美。

学习这个单元,请大家和初初一起,沿着体裁的小径,穿梭于语言的丛林,尽情去品味文学的美丽和魅力吧!初初相信,这将是一次愉快而富有收获的旅行!

《繁星》延伸文本——

海上日出

巴 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选自《海行杂记》,巴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鉴赏空间

读完文章后,我们能从内容和样式上感知到,本文和《繁星》一样,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行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写景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动静的结合,将海上日出这一自然奇观展现得绚丽多彩,朝气蓬勃。

在写景之中,也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海上日出的无比喜爱和赞叹之情。

读有所思

1.本文和《繁星》都是写景散文。你觉得两篇文章在写景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2.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除了表达对日出的赞叹之情外,还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冰心诗三首》延伸文本——

繁 星

三五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春 水

三三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一〇五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选自《繁星·春水》,

冰心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

鉴赏空间

《繁星·春水》兼具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特别是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读来回味无穷。

读有所思

1.冰心诗的语言往往凝练含情。请以第一首或第二首诗为例,结合关键词语作简要赏析。

2.仿照第三首小诗的样式,试着仿写一则简短的哲理诗,体会这类诗简练隽永的特点。

《安恩和奶牛》延伸文本——

老人与牛

郭宗忠

阳光暖暖的,令人想起三十多年前生产队里的场院,老牛刺啦刺啦地咀嚼着干玉米叶、地瓜叶、花生叶以及各种青草,享受着冬日短暂的闲适。场院里满是青草的芳香。

牛棚里的火盆烧得旺旺的,招来了许多闲散的老人,烤着火,讲一些村内外的新事旧事。牛棚虽小,却是一个洁净温馨的地方,就像喂牛的老人们一样,干净,真诚,不多事,不较劲。

旧时没有拖拉机,耕地、拉耙、运肥、拉沙、远行,都离不开那些黑牛黄牛。农忙时节,大人顾不上给牛们打草,我们这些孩子就成了主力军。喂牛的老人总会非常仔细地查看我们割来的草里有没有“剌剌秧”,牛儿吃了会剌坏肚子;有没有一种有三片叶子的草,牛儿吃了会中毒……老人会一根根地挑出来。春耕秋收,为了抢时间,牛们的粮食也被送到了地头,人们吃饭时,牛们也赶紧吃几口干草,或者就近啃几口路边的野草充饥,只有天黑下来,牛们拉着马车、牛车以及农具回到牛棚,才开始吃上一顿正餐。

这时候,喂牛的老人早已泡好了豆饼水,牛们把嘴巴深深地扎进水槽,几分钟也不抬头地咕咚咕咚一阵猛喝,随着水位的迅速下降,瘪瘪的牛肚子鼓胀起来。而后,牛们抬起头,甩一甩皮毛上的水滴,走向牛棚的石槽饱餐一顿,然后卧下来,反刍一天劳动的疲累和刚刚吞下去的草料。

到了这个时候,喂牛的老人是不允许有人打扰牛们休息的。我们这些孩子却不管这些,晚上捉迷藏时,牛棚里的干草房、老牛的石槽后面,都成了我们玩耍的地方。见我们招惹得老牛睡不安生了,喂牛的老人总会一摸一个准地从黑黑的石槽底下将我们揪出。

凌晨,鸡叫过两遍,喂牛老人就开始起来烧温热的水,让牛喝一次豆饼水,然后用白天铡好的草料将石槽填满。牛们也机灵,听到老人走到身边,就会“腾”地站起来,靠近石槽吃草料,吃饱了好干活。即使是寒冷的冬天,老牛不再下地干活了,喂牛老人依然坚持半夜起来喂牛。老人将牛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一样照顾着,眼中满是慈爱,而牛们的眼中也总是散发出柔和的光,与之相互辉映。

冬日,喂牛老人开始铡那一垛山一样的花生秧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也小鸟似的来帮忙了。其实,孩子们心里惦记的是留在花生秧根部的嫩嫩的花生“妞子”,经过时光的风干,它们已成为籽粒饱满的“小花生”了。每逢找到“小花生”,我们都会如获至宝地扒开,放在嘴里细细咀嚼。喂牛的老人见着了也总是细心地摘下来,休息时给我们一人分一把,于是,我们的衣兜里装满了珍贵的小食品。

我的大伯也是喂牛老人里的一员,一场大病后别说喂牛,连走路也需要人搀扶,不得已离开了牛棚。可是有一天,大伯不知道到哪儿去了,急得一家人到处找。后来,是在牛棚里找到他的,他想最后看一眼和他相依为命了一生的牛们。看过那些老牛,他却再也没有力气走回家去。

(选自2015年5月24日《光明日报》)

鉴赏空间

本文可以算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如同一位前辈在娓娓讲述着曾经的故事。文章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旧时的农村,一群农民与牛们相依为命,共同奋斗在广阔土地上,追求幸福生活的场景。行文没有在辞藻上过多修饰,也没有着力的抒情或精辟的议论,但平平淡淡之中,农民们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对牛们的亲人朋友般的情谊都一一展现出来。喂牛老人对牛的情感,牛们对农民的忠诚,演绎出人与动物间超越界限的温暖的深情。

读有所思

1.如果朗读第三段中“喂牛的老人总会非常仔细地查看我们割来的草里有没有‘剌剌秧,牛儿吃了会剌坏肚子;有没有一种有三片叶子的草,牛儿吃了会中毒……老人会一根根地挑出来”一句,你觉得重读哪些词语更能体现喂牛老人对牛们的关爱?

2.对于大伯在大病之后坚持去牛棚看牛们最后一眼的行为,你如何评价?

《古代寓言两则》延伸文本——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选自《韩非子》,赵沛注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选自《吕氏春秋·淮南子》,杨坚点校,岳麓书社2006年版)

鉴赏空间

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后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启示人们应分清主次,不能取舍不当,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引婴投江,这则寓言的寓意比较丰富,选择角度不同,得出的启示也不尽相同。

读有所思

1.读第一则寓言《买椟还珠》,最后一句中的“可谓”“未可谓”两个词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从第二则寓言《引婴投江》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为你打开一扇门》延伸文本——

读书改变气质

潘裕民

北宋理学家程颢在《秋日偶成》诗中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刘勰论文学创作主张“贵在虚静”,讲究“入兴贵闲”,如此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可是,如今的时代却有些浮躁与功利。在这处处充满诱惑的年头,一个人要做到“目不斜视”谈何容易。而读书能让人沉潜,让人保持内心的宁静,以求“自得”之乐。

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是与博学的先生对话,他以和缓的语调,告诉我们物质的速朽和精神的永恒。譬如唐宋,曾肥马轻裘雕梁画栋,而存活于人心不朽流传的,却是诗词歌咏。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生活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说明诗在人们心目中依旧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和理想的生活。何况眼前的苟且,或许就藏着诗和远方。

从人类发展史看,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也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方式。对人来说,恐怕没有比读书更好的精神食粮了。因此,宋代诗人黄庭坚深有感触地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清代的萧抡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神爽。”

的确,读书人与不读书之人是不一样的,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曾国藩家书》中有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可看到阅读留下的不同痕迹。正如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所说:“一个人一辈子要读过一部大书。读过大书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气象。”因为以书为凭,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书作媒,可穿越古今,知晓天下。读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滋养人们美好心灵的必由之路。我曾经说过,读书是有境界和品位的。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换言之,阅读不一定能改变一个人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位和气质。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其言却让别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气质不凡。

什么叫气质?宋代张载《语录钞》:“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内在修养的外在行为总和,一般是指人的个性特点、风格气度。人的气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率真与理智的统一。

不可否认,读书人确实具有一些特别的气质。这种“儒雅”之气,是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折射体现出来的。正如培根所说:“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美好的气质或风度并不只限于那些外交家、政治家和影视明星等公众人物,它也体现在普通人身上。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读书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具有一定意义。于是乎,每次看到我们的同胞在国外旅游时摘花或乱扔垃圾,在国际航班上大声喧哗或大打出手时,我总在想,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解决。一个认真阅读过孔子、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人,其素质肯定差不到哪里去,也一定会对学习和研究产生兴趣。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养成和精神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气息有正、邪之分。正气,人们都愿意接受和弘扬。邪气,人们都不喜欢或厌恶。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看看朱自清、罗庸、闻一多、王力等西南联大教授的精神气质,还有资中筠、叶嘉莹、龙应台等知识女性,便知此话绝非虚言。难怪有人说,40岁之前不美丽是上帝的错,40岁之后仍不美丽就是自己的错。阅读,也是为自己的美丽负责。由此我想起一件事情:作为北大学生的冯友兰,第一次去办公室拜会校长蔡元培,回来用“光华霁月”来形容自己的感受,那是一个浑身充满光辉的人物,由于这个人的存在,整个办公室都被照亮了。美学家叶朗认为,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中国传统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涵养气象,就必须读书,必须有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因此,我们要牢记郑逸梅先生在《幽梦新影》中所说的话:“不读书,不看云,不焚香,不写字,则雅趣自消,俗尘自长。”因为,只有书香的熏陶、文化的涵养,才会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气质。

(选自2016年7月11日《中国教育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散文诗式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鼓励人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而本文可谓是一篇说理的议论文。作者旁征博引,纵横古今,举例与说理相结合,从更广的角度畅谈了读书的意义尤其是改变人的气质之理。文章语言材料丰富,说理严谨有力,感情充沛丰盈。

读有所思

1.本文引用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除了这些,你还能想起一些关于读书的经典名言吗?

2.结合文章内容,你能具体分析读书为什么能改变人的气质吗?

猜你喜欢

牛棚气质读书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我爱读书
牛儿回家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牛棚忆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