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任务驱动型作文将何去何从
2016-10-09王兰
王兰
随着2015年全国课标卷作文的出现,任务驱动型作文拉开帷幕,一场轰轰烈烈的作文变革席卷全国。而2016年全国卷漫画题的出现,又让任务驱动型作文陷入尴尬的境地,究竟任务驱动型作文是否代表着高考作文的新方向呢?
“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概念源自于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全称为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学生对所拟出的真实情境,就事论理,入情入理地进行分析,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进行阐述。如2015年全国一卷中的任务为书信体,给小陈、老陈或相关部门写封信,全国二卷的任务为三者中“你认为谁最有风采”,我们不难发现“新材料”的任务都只是其审题的外在形式要求,仅是在文体上或写作角度中设置障碍,真正发生变化的则是材料的内质,它对我们的写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能够根据情境的假设,对事件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后,就事论理的进行阐述,因此,在审题和写作方法上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在审题上虽说也标明了选准角度,自定立意,但真的每个立意都站在同一起评标准上吗?通常情况下,它们都有一个官方的最佳立意,学生的审题越接近最佳角度,就越能在分数上取得优势。我们以2015年山东卷为例,从中可以得到如:对生命的尊严、对世间万物的尊重;结果的重要性;顺其自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忘本心等立场。在这四个立意中对生命的尊重,顺其自然和不忘本心都仅是从材料的一个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够全面,而结果的重要性则是结合全篇材料后中得出的,立意最优。也就是说,在传统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上考察的并不是学生对于材料的真实看法,而是考察学生对于出题者意图的揣摩。这样的文章不但容易出现套作的现象,而无法考察学生的真正水平。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摆脱了这一诟病。如全国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的同时,通常都会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加以行文,从而更有效地避免套作和宿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无论学生选择大李的笃学敏思、献身科学的钻研精神,老王几十年如一日专注的匠人精神还是小刘给他人精神世界带来丰富,都是处于平等之境,没有道德上的优劣之分,因此,如此设题更有利于学生做出选择,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写作上,新材料作文对于材料的运用仅在于提取观点,之后,考生就可将材料抛诸脑后,接着脑洞大开,通过正反、假设、对比等各种方法对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苏轼、陶潜、感动中国、孟母三迁……加以引用论述,印证观点。这样的写作泛泛而谈针对性不强,也容易让学生套题。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对于这样僵化写作的拨乱反正。任务型作文就“任务”而言是就事论事,绝不允许离开“任务”行文;就论证而言又是就事论理,因此它要求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面考察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面对任务型作文,考生必须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完成写作指令,“任务”是什么?必须认识清楚,否则即使你文采飞扬也是做无用功。紧扣任务指令,去分析事件背后人性善恶的根源,挖掘潜藏于事的因果得失,寻找改良社会的良药这才是写作的出路。
在2016年高考中,作文以漫画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多年不遇的作文题引来一片惊呼声,作文真的发生变化了吗?我们仔细审题会发现这样的题型增加的只是学生从图到文的解读过程,漫画只是其外在形式,不变的仍然是对考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察。我们可以从孩子面对不同分数时脸上神情的变化看到家长态度的变化,因此就可以得出不唯分数论这一观点,从而引申出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从同个孩子的两个分数,两种表情中我们又可以得出对唯进步主义的批判,以及家长粗暴教育方式等论点,但这四个立意中并没有高下之分,没有一个最佳立意,学生可以任选其一畅所欲言,从而体现了高考作文引导考生表达个性化感受这一方向。而在写作上,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立意,都必须围绕着所选择的立意,对漫画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这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模式不正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中所提倡的“时文评论式”文章——让学生条理清晰、思维缜密表达个人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可见,2016高考作文是对2015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延伸,改变的是外在形式,不变的是出题的思路。
全国卷灵活多样,为了避免套题,必定在考查范围内有新的变化。展望2017的作文备考,我们不必盲目去押题,重心应着力于学生的思维与表达的训练,这才是作文的核心素养。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其创新思维,提升思维的品质,指导学生以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其认知水平;同时,在表达上强化学生做到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融情于理。当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流畅的写作水平时,我们就能无往不胜的应对高考作文,何惧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