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不同年龄段住院儿童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2016-10-09刘玉婷
刘玉婷
[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不同年龄段住院儿童患者临床护理中对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选取120例2013年9月~2015年1月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的患儿,根据不同年龄段将这些患儿分为四组,30例6个月~1岁婴幼儿,30例1~3岁幼儿,30例3~7岁学龄前儿童,30例7~14岁学龄期儿童,对各年龄段患儿行相对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比各组患儿行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结果对各组患儿行相应护理后,所有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都得到有效减轻,而且患儿安静状态也显著比心理护理干预前高,7~14岁患儿与3~7岁患儿接受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态变化差异性不明显,但这两组患儿的心理变化幅度明显优于6个月~1岁、1~3岁患儿。结论对不同年龄段住院患儿实施相对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患儿的焦虑感、紧张感以及抗拒行为,提升患儿治疗配合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不同年龄;儿童患者;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158-04
随着近些年我国大众生活水平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再加上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护理模式也从以往的单一化模式逐渐向多层次、多元化护理模式转化,将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提供给患者。所谓心理护理,就是护理工作者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心理学技能与理论,采用现代化护理手段,对一切消极影响进行有效控制,以帮助住院患者能够以最佳状态接受疾病治疗。儿童是医院儿科病房的主要护理对象,只有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住院儿童心理特征加以了解,才能制定与之相适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也才能将人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体现出来,便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本研究为分析与探讨不同年龄段住院儿童患者临床护理中对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作用,回顾性分析120例在我院儿科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以下为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120例2013年9月~2015年1月在我院儿科病房住院的患儿,根据不同年龄段将其分为四组,其中30例6个月~1岁婴幼儿,16例男性,14例女性,平均年龄为(0.7±0.5)岁,其中6例患儿为疝气,9例患儿为感冒性发烧,8例患儿为荨麻疹,7例患儿为过敏;30例1~3岁幼儿,17例男性,1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2.0±0.5)岁,其中7例患儿为疝气,8例患儿为感冒性发烧,6例患儿为荨麻疹,8例患儿为过敏;30例3~7岁学龄前儿童,15例男性,15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0±1.0)岁,其中10例患儿为疝气,5例患儿为感冒性发烧,8例患儿为荨麻疹,6例患儿为过敏;30例7~14岁学龄期儿童,14例男性,16例女性,平均年龄为(10.5±1.5)岁,其中11例患儿为疝气,13例患儿为感冒性发烧,4例患儿为荨麻疹,10例患儿为过敏。各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性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初步评估所有患儿的心理状态,住院治疗过程中和患儿家属一同对患儿行心理护理干预,护理14d后对所有患儿实施心理评估,可将患儿心理状态进行四种类型的评定,即:(1)安静型。患儿配合治疗;(2)紧张型。需要对患儿解释清楚后,才勉强配合治疗;(3)恐惧型。在安慰、诱导以及哄骗等情况下接受治疗;(4)抗拒型。强制状态下接受治疗。其中后三种是不良心理。不同年龄段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方法为:
1.2.1创建舒适、温馨的儿童病房将患儿比较喜欢的一些图画粘贴在病房墙壁上,贴不同的卡通图像,尽可能缓解患儿负面情绪,提升其心境愉悦感。
1.2.2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护理干预(1)6个月~1岁患儿的心理护理。主要是提升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与熟悉度,护理人员首次与患儿接触时,应该站在患儿亲属面前与其玩耍,逗其开心,以让患儿慢慢熟悉护理人员,并主动向患儿父母咨询患儿的生活习惯,比方说活动、喂养和睡眠等。通过整体护理干预方式集中进行护理与治疗,以降低对患儿所形成的心理刺激。(2)1~3岁患儿的心理护理。主要是消除患儿治疗中的恐惧心理,入院时,避免强制性对患儿行各种治疗操作,比方说,对患儿生命特征进行测量等。应该在患儿睡眠或者心态平静后操作,尽可能满足住院前患儿的生活习惯与爱好等,护理人员应该主动接触患儿,并称呼患儿的爱名,爱抚患儿,创建尽可能亲密的护患关系,以此将患儿对护理人员的恐惧感消除掉,依照患儿认知与理解程度,行相应的疾病治疗,通过易懂、亲切的语言,与患儿配合做小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表扬患儿。(3)3~7岁患儿的心理护理。主要是诱导鼓励患儿,依照患儿理解程度,对其讲解护理与治疗的方法、目的及配合方式等,以取得患儿的理解与合作,表扬合作主动的患儿,基于患儿天生的模仿特征,树立主动配合治疗患儿的榜样,以个别带动整体的方式,对患儿行心理护理干预。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通过多样化方式主动接触患儿,对其护患情感进行培养,比方说看图画、做游戏或讲故事等,以消除患儿的紧张、焦虑情绪。(4)7~14岁患儿的心理护理。该年龄段的患儿具有比较强的可塑性,有着独立心理与成人感,护理人员应该采用认同、暗示以及鼓励等方式将患儿治疗的勇气激发出来,鼓励患儿克服焦虑、紧张等情绪,增强治疗中的自制力。并向好奇心重的患儿解释治疗的方法和目的,及时表扬患儿的进步和合作,耐心回答患儿疾病治疗中的问题,从而消除患儿的负面情绪,维护治疗过程中患儿的自尊心,依照患儿承受能力与病情组织一些活动,比方说,绘画、讲故事以及读书报等,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患儿紧张情绪,同时还有助于增强患儿和护理人员的亲密感,鼓励患儿接受朋友或者同学的慰问,对其自卑、孤独情绪的消除有很大帮助。
1.2.3患儿家长参与患儿心理护理
因为一些患儿病情比较重、病情变化快,而且病程比较长,所以患儿家长很容易出现抑郁、失望以及焦虑等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开导患儿家长,积极鼓励家长主动参与患儿护理干预计划中,并对家人所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同时还应该向患儿家属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与治疗成功病例等。
1.3观察指标
对护理前后四组患儿的心理状体进行观察与对比,并对比组内儿童患者治疗护理前后的心理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0.O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均采用%表示,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各组患儿行相应护理后,所有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都得到有效减轻,而且患儿安静状态比心理护理干预前高,与护理前相比,7~14岁患儿与3~7岁患儿接受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态变化差异性不明显,6个月~1岁、1~3岁、3~7岁、7~14岁儿童患者护理后的安静情况变化比较明显,x2=4.2857,P=0.0384;x22=4.1542,P=0.0488;x2=5.8134,P=O.0159;x2=4.6886,P=0.0304,与护理前相比,6个月~1岁、1~3岁、3~7岁、7~14岁儿童患者护理后的紧张情况变化均不明显,x2=2.4107,P=0.01205;x2=O.0000,P=1.0000;x2=1.8750,P=0.1709;x2=0.5229,P=0.4696,与护理前相比,6个月~1岁、1~3岁、3~7岁、7~14岁儿童患者护理后的恐惧情况变化均不明显,x2=0.0750,P=0.7842;x2=0.3556,P=0.5510;x2=O.0000,p=1.0000;x2=0.6469,P=0.4212,与护理前相比,6个月~1岁儿童患者护理后的抗拒情况变化比较明显、x2=4.2857,P=0.0384,与护理前相比,1~3岁、3~7岁、7~14岁儿童患者护理后的抗拒情况变化均不明显,x2=O.0000,P=1.0000;x2=O.0000,p=1.0000;x2=0.8727,P=0.3502,见表1。
3.讨论
6个月~3岁患儿因为对父母过度依赖,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对护理工作者感到紧张与恐惧;3~7岁的患儿大脑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时期,缺乏目的性,无法忍受疾病所引发的疼痛,而且对外界气氛与环境也非常敏感,所以他们在看到穿白色褂子的护理人员或者医生后就会条件反射式的想到打针。入院后经各种诊疗,使患儿会出现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入院后的患儿具有较高的抗拒与恐惧心理,对该阶段的患儿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患儿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7~14岁患儿具有相对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可以对外界信息进行综合与分析,而且其自控能力与独立性也比较强,患病后,大多患儿会出现紧张或者安静等心理,对其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后,患儿就会主动配合治疗,所以,这一年龄段的住院患儿具有最佳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各组患儿行相应护理后,所有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都得到有效减轻,而且患儿安静状态也显著比心理护理干预前高,存在明显差异性,7~14岁患儿与3~7岁患儿接受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态变化差异性不明显,但这两组患儿的心理变化幅度明显优于6个月~1岁、1~3岁患儿。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时,首先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患儿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告诉他们治愈疾病所需时间和疗程,以使他们有心理上的准备,讲解时应把患儿作为主要听众,父母可在身旁,以显示对患儿应有的尊重。应照顾到患儿的“成人感”,以平等的口气交谈。且应尽量多与患儿交谈,加深患儿的认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摆脱焦虑与抑郁。在作体检和其他操作时,应照顾到患儿的自尊心和羞耻心,让无关人员离开病房,并尽量减少暴露的面积。当患儿对治疗有疑虑时,应耐心细致、通俗易懂地对其讲解,以打消其不必要的顾虑。鼓励患儿与同伴通讯,允许同伴好友来院探视,以使患儿不觉孤单或脱离集体,感受到集体的关怀与温暖。对那些有逆反心理的患儿在治疗时不要采取强硬措施,护理人员和颜悦色,讲清治疗的必要性,诚心感化患儿。而当患儿有配合的意愿和行动时,护理人员应表示欢迎,并适当地鼓励他的进步,表扬他的长大与成熟。总之,对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应特别注意了解患儿的年龄心理特征,护士应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护理人员应尽到护士的职责,起到教师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不同年龄段住院患儿实施相对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患儿的焦虑感、紧张感以及抗拒行为,提升患儿治疗配合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