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产业化背景下科普图书编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6-10-09陈爱梅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200000

科技传播 2016年17期
关键词:选题科普出版社

陈爱梅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 200000

出版产业化背景下科普图书编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陈爱梅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 200000

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其市场属性是相当鲜明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对于出版,我们始终仅仅认识到它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了出版物的商品属性、信息属性和出版活动的经济属性。出版产业化,不仅给图书市场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加剧了图书市场中的竞争。它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繁荣,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单从图书出版数量看,每年都保持着高比例的增长;另一方面,当出版物无论数量与规模都呈现不断壮大的繁荣景象时,也难掩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短板。

出版产业;科普图书;编辑

1 出版物“跟风”现象层出不穷

在产业发展中,出版单位普遍遇到瓶颈甚至是顽疾: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更加白热化,图书品种快速上升,但同质化甚至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不仅出版社与出版社之间同质竞争,出版社内部的同质竞争也屡见不鲜。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0年前推出《小学语文四库全书》后,连续出版了“读写四库”系列达8种,累计销量超过百万册。由于这块市场蛋糕新鲜,销量不错,很快就有5家出版社跟风出版“读写四库”书,内容大同小异。这里有编辑为完成考核指标而不愿放弃包销书出版机会的因素,也有书商急功近利的因素。市场总是青睐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跟风的图书单本印数明显下降;各种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率却持续走低;图书发行折扣逐渐降低,而图书退货率却不断上涨;库存走高,资金周转放缓;书款结算期延长,信用问题突显。

出版物“跟风”现象导致单种图书不仅印量下降,内容也参差不齐。

2 图书的品质及文化价值普遍不高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图书市场出现“跟风”、炒作、一哄而上等怪象,使得那些具有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史料价值、科普价值或思想内容深刻的客观、理性的图书出版疲软,在市场中受到排挤,发行量少得可怜。在前年的北方图书订货会上,某出版社的一本解读人类科技成果的书全国订量不足百本。与之相反,那些粗制滥造的娱乐化、肤浅化、碎片化的图书却大行其道。出书仅仅看经济利益而不管社会效益,长此以往,图书市场将成为“快餐文化”的天地,而丧失其所承担的传承思想、文化和历史的特质。

据报载,以色列人每人每年平均读书47本,其中绝大部分是文史、科技图书。他们对青少年的读书引导,也是着眼于阅读文史经典、阅读前沿科技、阅读社会哲学之类图书,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书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图书编辑面临的困境

出版物进入市场化运作,尤其是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之后,出版社面临着生存压力,而经济指标无疑就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后,对市场前景和出版利润的考量便成为社领导乃至编辑的必然命题。各出版社均以经济利益为终极目标,难以潜心十年磨一剑,导致图书质量普遍走低,精品图书凤毛麟角。就拿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来说,多年前得过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虽然算不上品牌社,但每年也出版不少科技科普类图书。“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一直都有我们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的项目,可编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时,我们兜底翻所有列入社出版计划的选题,能上报的选题寥寥无几,最后上报的也未获批,遗憾缺席了“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这种状况的发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大环境来说,这是与整个图书市场趋利化的倾向密不可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裹挟下,书斋不再是一方净土,浮躁的人心再也承受不起“经典”的重量,无形的市场之手在催生图书数量几何级上升时,也抑制了优质图书的诞生。“曲高和寡”与“阳春白雪”始终是一对矛盾。从出版社来说,对编辑实行单一的经济考核指标,使编辑再也不能埋头书稿而忽略经济效益。从最先考核到编辑室到后来直接考核到编辑个人,经济指标就像无形的绳索紧紧束缚着编辑的手脚。在如此严峻的生存环境下,赚钱是第一要旨,亏本买卖当然不能做,学术文化于是就让位了。久而久之,出版社的专业优势逐渐消弭,各类包销书、合作书占据了绝大部分选题,编辑几乎成了“全能运动员”,什么赚钱做什么,不是自己专业的、不懂的,照做不误。记得有个编辑同仁说,现在的出版社,是个人就能做编辑。而在出版社,居然能听到不满自己岗位的人说“这有什么,大不了去做编辑”,好像编辑变成了一架赚钱的“文字机器”。

这是无奈之举,也实在是对“编辑”这一职业的误解。

数字出版产业的兴起,各种出版形式的出台,要求图书编辑具备更多的基本技能,如灵活使用计算机或一些高科技设施,灵敏的市场洞察力以及扎实的文笔功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本出版社的图书能够在图书市场中脱颖而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等。可是为了追逐利润、完成指标,编辑要做大量的品种对比策划,工作量剧增,无暇顾及专业水平的提升、选题的创新以及有关数字出版所要学习的一系列技能,所以,尽管累死累活疲于奔命,但始终都有被淘汰的危机。

4 对策:转变、转型,走出困境

在出版产业化背景下,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网络出版的蓬勃兴起,纸质图书编辑要走出困境,必须实现自身素质的转型与提高。编辑素质转型是指其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的全方位转变,开创编辑工作的新局面。

4.1思想观念的转变

古人云:“居利思义,在约思纯。”(《左传·昭公二十年》)那意思是说,人们追逐利益最大化并没有错,占据利益的时候要想到“道义”,那么,即使面临困境,也能保持思想纯正。出版走向产业化,决定了出版单位就是企业,出版活动的价值在于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双效”而产生社会影响。出版物是商品,在商言商,以商品生产的性质界定出版活动中认识观念的转变,是做好新时期编辑工作要过的思想观念关。一件商品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其品牌的力量不可小觑。如同样一件棉织衫,普通的牌子可能就卖几十元,但冠以“范思哲”“巴宝莉”之类品牌后就可卖到上千元。这就是品牌的含金量。编辑可以借鉴、参考其他商品铸造品牌的经验,通过市场调研,精选作者,做出贴近市场的高质量的品牌图书。图书经销商对出版社品牌的识别度是有相当水准的,他们会以自己经营多年养成的职业眼光,选择具有市场价值的图书,比如教辅读物,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的品种,绝大多数出版社都有涉猎,但是,真正能做好的并不多,而华师大的“一课一练”、中西书局的“走向成功”“灿烂在六月”等,由于出版社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提高质量并有效进行营销策划,已成为上海知名的教辅品牌,销售见旺,成为图书经销商及消费者的首选。再如大百科版“读写四库”系列图书,历经10年的打造和营销推广,已在市场站住脚跟,不少读者购买配齐“读写四库”必去寻找大百科版的。《中国图书商报》曾经介绍过他们打造这一品牌的经验:“选题配套,精选作者,创新内容,领先市场。”

出版物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作者智慧和编辑智慧的总和,其使用价值是它的思想性、物质性、社会性的总和。由此可见,编辑人员对其生产的产品,必须注意提升质量,增强品牌和质量意识,并通过营销手段把自己的产品推向流通渠道。

从某个角度看,编辑也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编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水平,既能站在出版的前沿,把握好出版的趋势,又能善于发掘和使用作者资源,将学界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出版品牌。对于科普类图书的编辑来说,尤其要求编辑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了精神的支撑,编辑才会有倡导科学、倡导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素养,才能编辑出具有引领作用的文化产品。编辑要培养工作的主动性,对新课题要有敏感性,对新学科、新成果、新观念、新体系有创造性的思维;在选稿、组稿和出版过程中必须以价值评价和选择为依据;推出图书以品位、质量求效益。正如其他商品一样,它的效益来自于精耕细作,编辑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4.2知识结构的转型

一般编辑的主要知识大多局限于以前所学的内容,这样的知识结构显然不能适应出版产业发展的要求。要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吸纳和获取,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和更新。新型的编辑不应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应成为具有全面性知识的人才。高科技对现代出版业的全面渗透,要求编辑知识更新、观念更新,科技创新型人才与知识创新型人才同样重要。现代出版业要求编辑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并重,既有科技创新能力,又有驾驭出版新技术的熟练技能,成为“复合型出版人才”。

未来社会的知识将处于不断地更新中,而出版物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编辑首先就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必备的创造能力。要做到这一点,编辑必须调整知识结构,要增加知识比重,丰富知识积累。

科普图书编辑无疑姓“科”,尽管有时为了求效益而打“擦边球”,但这不是“球赛”的主体运作。着眼于科普图书的编辑,对于知识的更新就更为迫切。比如你要编辑一本介绍北极生态的书,可你不知道北极的植被分布、动物生存状态、季候和冰层的变化、现代科考的主攻目标等知识,就很难把握住这本书的质量。

4.3业务能力的转化

驾驭文字能力是基础。编辑要在语言文字方面建立自己的职业优势,文字表达能力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好的编辑,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编辑加工能力外,还应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否则就不能清晰明确地表达选题思路,也就难以得到作者和销售商的认可。此外,当今的时代是“眼球经济”时代,出版物的书名、内容简介、封面封底上的宣传语、腰封文字及宣传页的文字内容,都需要编辑字斟句酌,润色加工。写作能力也是出版物编辑的基本功,这不但因为编辑业务中有许多写作要求,更重要的是,自己写作能力的有无或强弱,在审读、加工中的感觉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写作能力强的编辑,往往审读、加工也能独具慧眼、妙笔生花,哪怕只是一字一词地改动,也能改得恰到好处,否则,就容易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种种“硬伤”,甚至闹出以错改正的笑话。策划能力是关键。编辑要重视策划能力的养成,要有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编辑策划以选题策划为主。策划选题要求新、求异、求快。求新是指内容与形式上的新。图书内容为王,但形式的创新,往往也能带给读者全新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读者有时把形式当成一种艺术的享受。求异是在与别的图书的比较中,独辟蹊径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求快指要有超前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条件下,谁的产品能最早送到读者手上,谁就取得了决胜的先机。策划能力还应包括市场营销策划、出版单位形象宣传策划等。编辑对自己做的书最熟悉,有何特点、适合谁阅读编辑心里最清楚,尤其是对那些专业性较强的图书,编辑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营销工作,比如联系相关行业的权威网站进行宣传,还可以开发作者资源,在行业会议上进行宣传,有时候能达到很好的发行效果。

从目前图书市场看,纸质图书的读者主要是青少年和老年群体。这两类读者对于科普类图书的阅读兴趣都是很浓的,也有差异:前者希望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轻松阅读;后者则希望专题性强,有一定深度,阅读后有收获。所以,策划科普类图书应该兼顾这两类读者群体的需求。

社交能力是前提。编辑联系最多的应该是作者和读者,通过与作者、读者的交流沟通,建立广泛的联系,要做到这点,编辑需具备一定的社交和公关能力。姓“科”的不妨与姓“文”携手合作,以增强科普图书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如法布尔的《昆虫记》就是这种结合的产物;姓“科”的不妨与学校和社区开展的科普活动、讲座、征文等活动相结合,以扩大图书的影响力;姓“科”的不妨集中具有写作优势的作者,致力于打造系列精品,以趣味、轻质、美观的通俗读物为主,使新科技知识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化的,普通读者不再是望而生畏,而是乐于接受。

信息技术能力是补充。蓬勃兴起的网络出版有着全新的网络出版环境,编辑收集信息、选题策划、作者约稿、编辑加工、校对、排版以及发行等环节都将在网络上进行,出版工作越来越多地与互联网相关联,从而对传统意义上的出版理念、出版流程带来了全新的概念诠释。网络出版要求编辑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能力,编辑只有掌握了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使自己在数字出版发展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综上所述,在出版产业化大背景下,编辑只有适应市场经济和出版活动的规律,才能有所发展,编辑的素质只有依据出版的需要进行转型,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G2

A

1674-6708(2016)170-0029-03

陈爱梅,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猜你喜欢

选题科普出版社
我等待……
科普达人养成记
谈诗词的选题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石油工业出版社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