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名著推荐与阅读课”的教学策略
2016-10-08范桦
范桦
经典名著凝聚了作家对人生社会时代的严肃思考和独特看法,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当前的语文教学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极为关注,提倡“读名著·读经典”已然成为一种导向。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人直接关系到民族后代的精神质量与生命质量,关系到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名著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鉴于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量化,各地区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它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逐步强化。近年来浙江省各地中考试题中,就名著导读内容命题的趋势变化,更是对“真实阅读、回归经典”的强烈呼吁。所以名著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未来发展的精神需求而且是中考检测的储备需求。经典名著的人文阅读有利于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这是因为大量的阅读积累提高了阅读能力。
鉴于此,笔者探索实践了名著推荐与阅读课的教学策略。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巧妙推荐,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文本前具有迫切的求知心理和强烈的阅读期待。因此,阅读名著之前,教师巧妙地呈现一些与名著有关的相关信息,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其阅读期待,这样就会获得阅读效益的最大化。如在推荐沈从文的《边城》时,笔者尝试设计了一个猜人物环节:“有一个神秘的作家,他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他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他在旧部队拿过枪杆子,后来却拾起笔杆子,他仅仅是个小学毕业……”这样的神秘推荐,会引发学生的阅读冲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筛选对比,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现如今,很多经典名著已被影视剧代替。文学原著在影视作品中被改编和再阐释,容易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直观的图像感知代替不了文字的浸润熏染。因此,可以把图像化的低幼化的感性和文字化的理性进行对比,以经典阅读为纲,建构学生高品位的阅读品味。
例如在《水浒传》的阅读中,教师有意识地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细读原著中的三拳的描写。学生会发现,原著描写得更精彩,分别从味觉、视觉和听觉三个角度比喻,生动富有表现力。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鲁智深的除暴安良,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是视频上表现不出来的。因此,教师有必要筛选对比,通过对文字的品咋抚摩,建构学生有品位的阅读生活。
三、问题探究,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据了解,大多数学生对名著阅读处于浅表层,只是浮光掠影式的了解,没有进入深入的思考。缺乏思维参与的快餐化的阅读,仅能感知浅表化的明示信息,缺乏应有的深度。因此,在名著阅读课上,不妨几个关键的思考点,在探究领悟中锻炼思维,从而领略文本的厚重内涵。
如在《骆驼祥子》的名著阅读课上,教师不再局限于内容的感知和认识,而是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就不再读这本书,回答不了,认真读一个星期,再回答问题。问题是这样的:(1)骆驼祥子的骆驼有什么含义?(2)祥子的理想是一门心思攒钱买辆自己的车,但最终理想还是没有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几起几落?(3)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这样的问题设置,既感知了文本,又对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孙绍振教授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四、以点带面,还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就要求还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感受。名著是一个何其广阔的天地,足够学生自由驰骋。当然泛泛而读或生硬规定都是很难收到实效的,有计划讲方法的阅读会有更大的收获,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这首先体现在书目的选择上。教材只是个例子,因此,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应根据其内容、主题或作者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给学生列出“推荐书目”以供参考。例如“名人”单元推荐《名人传》、《渴望生活——凡·高传》、《童年》等,“动物”单元推荐《聊斋志异》、《昆虫记》、《自然史》等,“旅游”单元推荐《格列佛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千年一叹》等,“凡人”单元推荐《平凡的世界》、《凤凰琴》、《边城》、《白洋淀纪事》、《围城》、《唐吉诃德》等,这样给了学生一个“面”之后让他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点”,在四周之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继而转入下一本书的阅读。在这样的指导和调控之下,学生的阅读既有“点”的自由,又可以得到“线”和“面”的保证。要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自己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汲取营养。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参与多种读书交流活动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思想。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为此,教师不怕耽误课时,影响教学进度,采用多种交流形式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如撰写读书报告、书本的展台式展览、心得的墙报式展览……其中最精彩的是互动式读书交流会。将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成果的同学推向前台,在单位时间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学生围绕该书的质疑,完成答辩。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将极大地激发其阅读热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名著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鉴于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量化,各地区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它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逐步强化。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就名著导读内容命题的趋势变化,更是对“真实阅读、回归经典”的强烈呼吁。所以名著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未来发展的精神需求,而且是中考检测的储备需求。经典名著的人文阅读有利于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这是因为大量的阅读积累提高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里说,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但“建议”接着说道:“这些要求相对于目前的语文学习现状还只是一个理想。”要把这个理想变为现实,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放手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理想不是那么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