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牺牲的领导人

2016-10-08陈永红

紫光阁 2016年10期
关键词:何叔衡游击战争瞿秋白

陈永红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一首名叫《梅岭三章》的“绝笔”诗,其首章这样写道: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所幸的是,诗作者陈毅在被国民党军第46师围困达20天之久后,竟躲过一劫。这首诗真实反映了南方游击战争当时的艰难处境。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孤悬敌后,在8省范围内的15块游击区坚持游击战争,历时三年,史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许多同志,包括不少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付出了生命,这里仅选择其中三位作扼要介绍。

瞿秋白:坦然走向刑场,用俄语高唱 《国际歌》 《红军歌》

瞿秋白,1899年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瑞金。

1935年初,瞿秋白病情日益加重,苏区中央局决定派人武装护送他转道广东赴香港就医。2月24日,当行至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小径村时,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瞿秋白突围不成被俘。

当时,瞿秋白化名林祺祥,职业是医生。虽然敌人严刑逼供,但一直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4月初,被俘的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成之妻徐氏,供出了瞿秋白已在长汀被俘的情报。后来敌人又让曾当过收发员的叛徒郑大鹏在暗处指认,证实“林祺祥”确系瞿秋白。

由于他的才华和身份地位,被捕后,国民党专门成立了劝降小组,使尽了各种办法和高招,但都遭到他的傲然拒绝。6月17日,蒋介石电令驻长汀的国民党第36师师长宋希濂:“着即将瞿秋白就地处决具报。”18日晨8点,第36师参谋长向贤增走进瞿秋白囚室,将蒋介石的电令交瞿秋白看。向贤矩事后对宋希濂说,瞿秋白看了电令,面色没有一点变化,若无其事。

9时20分左右,瞿秋白神态自若走出大门,坦然走向刑场,用俄语高唱《国际歌》《红军歌》,英勇就义,时年36岁。当时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还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她后来在《难忘的回忆》一文中这样记述:“1935年的一天,我正和一批儿童院的孩子们在参观。忽然在《共青团真理报》上我看到了父亲牺牲的消息,惊呆了的我随即失声痛哭起来,竟晕倒在地……”

瞿秋白与《国际歌》有着不解之缘。他是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折射出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和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具有的才华。早在俄文专修馆学习时期,他就参与组织筹办《新社会》旬刊,在1923年1月回国到1927年7月这段时间里,负责主编党的理论刊物。他的俄语水平很高,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他的杂文锐利而有才气,与鲁迅并称文坛双璧。鲁迅把他看作知己,曾写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期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联赠予他,并带病编校了他的遗著《海上述林》。无论是他英勇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荣事迹,还是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主席对他这样评价:“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何叔衡:不愿拖累同志,纵身跳下悬崖

另一位牺牲的何叔衡,中共一大代表之一,曾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

1931年11月,何叔衡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与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五人年龄较大,被尊称为“五老”。中央红军长征时,“五老”中唯有何叔衡被留下。

临别前,何叔衡专门准备了一桌酒菜,给湖南宁乡老乡谢觉哉饯行。席间,何老紧紧握住谢老的手,将自己使用多年的怀表和一把小钢刀交给他留作纪念。后来,谢老在追忆梅坑惜别的情景时写道:怀沙屈子千秋烈,焚券婴齐一世豪;十二年前生死别,临行珍赠小钢刀。

1935年初,中央苏区已全部失陷,苏区中央局决定让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等人转移,由福建省委派便衣队武装护送,拟转道广东去香港。2月14日在上杭县水口镇附近被保安团发现包围。何叔衡不愿拖累同志,纵身跳下悬崖。邓子恢后来回忆,何老如果能被架着再跑一段,或可免于殉难。

后人根据邓子恢的回忆,长期认为何叔衡是坠崖而亡。但20世纪60年代福建当地公安机关审讯一个当时的反动团丁时,揭开了详情。

据凶手交待,他和另一团丁在战后搜索时,在山崖下发现了一个躺着的老人,已头破血流,身上有银元和港币。当这两个家伙搜身时,老人突然苏醒,抱住凶手的腿用力搏斗,结果被连击两枪杀害。

何叔衡从一个旧式秀才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关键在于他愿意与那个时代最优秀的青年为伍,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变革的实践。人们称赞他是老年人的模范、中年人的楷模,同时也是青年人的榜样。总是身处年轻人的行列,他有一颗不老心。

早在1913年春,何叔衡与毛泽东同时考入公立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当时毛泽东20岁,而何叔衡已经37岁。“一大”会后,他和毛泽东回老家湖南,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为掩护活动,二人又发起建立湖南自修大学,招收有志青年业余前来学习。何叔衡年过五旬仍学通了俄语,研修革命理论,在我党创建和发展的历史上,在几个方面创下了年纪最大的纪录—年龄最大的师范学生、年龄最大的新民学会会员、一大代表最年长者。

刘伯坚: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曾赋诗一首怀念当年长征出发的惜别之情:“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鄄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诗中所说的“伯坚”,就是时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

刘伯坚,1895年生于四川巴中,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筹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刘伯坚到中央苏区,任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刘伯坚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在江西信丰唐村指挥部队突围时,受重伤被俘。敌人为了炫耀胜利,故意押着刘伯坚游街示众。刘伯坚气宇轩昂,使路旁的人们敬佩不已。

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3月21日,刘伯坚在大庾县金莲山英勇就义,年仅40岁。临刑前,他给妻子王叔振留下一信,说:“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尽一切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刘伯坚至死也不知道,他的妻子王叔振几乎是在他牺牲的同时,被害于闽西长汀。

刘伯坚的儿子刘豹读到《带镣行》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20多岁的小伙子了。1949年,挥师江西的解放军来到瑞金农村。从他们口中第一次听到“刘伯坚”这个名字之前,刘豹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捡来的“野孩子”。1979年,在三弟熊生家里,刘伯坚的三个儿子刘虎生、刘豹、刘熊生三兄弟第一次聚首,三人抱头痛哭。

1938年毛泽东在为刘伯坚碑文题词时说:“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干部还有贺昌、阮啸仙、毛泽覃、李赐凡、李天柱等,被俘后英勇就义的高级干部还有方志敏、刘畴西等,他们如星斗闪耀在中国革命的长空。这场游击战争,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行动,并保存了万余人的武装,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牺牲的意义还远不止如此,正如《梅岭三章》的尾章所言: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种遍自由花。他们的牺牲精神昭示着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何叔衡游击战争瞿秋白
何叔衡:用生命践行铮铮誓言
一件简简单单的毛衣
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青——深切缅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叔衡同志
瞿秋白三次被捕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高敬亭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
忆三年游击战争(一九五九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