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于大麓 藏之名山
2016-10-08吴勇
2014年暑假,我应湖南书法同道的邀请来到湖南省会长沙。长沙是座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城市,尤其是近代以来,许多重要历史人物与长沙有关,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源自长沙。最让我萦绕于怀的,是长沙的一所千年庭院。就是这样一所庭院,从里面走出了那么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学士、大文豪、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中国历史上许多不朽的篇章从中飘逸而出,传颂天下。这次到湖南长沙,得以有机会参观了这所位于湘江西岸、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从南宋初期的湖湘学派到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到晚清以来以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谭嗣同、蔡锷、陈天华等为代表的人才群体,以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为基本精神的湖湘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特别是1916至1919年间,青年毛泽东数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此后,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李达等大批岳麓师生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岳麓书院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按功能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书院现存大门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所书,书院的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源出经典,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才辈出的历史事实。二门的“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以及 “大泽深山龙虎气,礼门义路圣贤心”, 讲堂的“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赫曦台的“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等,这些楹联多对仗工整,不乏气度。
讲堂位于岳麓书院的中心位置,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是1917年湖南工业专门学校在此办学,校长宾步程所书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青年时代曾寓居岳麓书院的毛泽东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并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讲堂大厅中央悬有康熙、乾隆分别题写的“学达性天”“道南正脉”匾,大厅四壁嵌有传为朱熹所书的“忠、孝、廉、节”榜书大字碑刻,御书楼及复廊内嵌有《岳麓书院源流》等大量碑刻。而我到长沙,却是为了一块在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唐碑,这就是《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又称《岳麓寺碑》,原刻在古麓山寺中,后移至岳麓书院教学斋旁, 1962 年建有护碑亭,碑亭后为时务学堂旧址(梁启超题写)。《麓山寺碑》碑文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于开元十八年( 730 年)撰文并书写,江夏黄仙鹤(前人谓是李邕化名,真伪无考)勒石。碑为青石,碑石通高 400厘米、宽 144 厘米,碑头为半圆形,额篆“麓山寺碑”四字阳文,碑文 28 行,每行 56 字,行书,今碑石右下角脱落一小块,缺损约 1/3,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也是长沙现存时间最早、价值最高的碑刻。碑侧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刻。碑文记述了麓山寺的历史,描述了岳麓山秀美的风光。此碑文、书、刻兼美,辞章华丽,笔力雄健,刻艺精湛,有“三绝碑”之称。书风雄健,气势磅礴,为李邕生平之杰作,是不可多得的唐代名碑。
李邕(675—747),字泰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李邕为人耿介磊落,“文章、书翰、公直、词辩、义烈、英迈为一时之杰”,书法初学“二王”,又参以北碑及唐初诸家笔意,结体茂密,笔力雄劲。《麓山寺碑》是最能体现李邕成熟的行书风格的代表作。古人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说法,这是唐代书法家中唯一一位让后人将其与书圣王羲之比肩并立的人物。所谓“北海如象”,大概就是指他的《麓山寺碑》这一类行书的风格特征,用笔雄放苍老,方圆兼备,结字奇险中更见庄严。李邕对后世书家影响巨大,宋代的苏轼、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清的董其昌、何绍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他的笔墨特点。
步出岳麓书院,便是岳麓山清风峡,峡间树木蓊郁,池沼宛如碧玉,有亭翼然其间,亭上红底鎏金的“爱晚亭” 三个大字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这便是我国四大名亭(爱晚亭、陶然亭、醉翁亭、西湖湖心亭)之一的爱晚亭。爱晚亭旁,枫树满谷,若是深秋时节,想必是赤色世界,故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大学者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改名爱晚亭。青年毛泽东常来爱晚亭下,纵论天下、指点江山。今天我们登上岳麓山,俯瞰长沙城,看湘江北去,百舸争流,时光穿越百年,抚今追昔,“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不禁思绪万千。
(吴勇,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书协副主席,江苏省直书协副主席,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书法教师)
责任编辑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