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热点的历史解读

2016-10-08郭洪涛梅丽

试题与研究·中考历史 2016年2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工业革命考查

郭洪涛 梅丽

热点一 “一带一路”

【热点材料】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0月15日在北京会见了出席亚洲政党丝绸之路专题会议的外方主要代表。习近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习近平表示,会议以“重塑丝绸之路,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深入交流对话,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的伟大事业。相信这次专题会议将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热点解读】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战略。该战略提出以来,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因而成为近两年中考命题的重大热点。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等,一般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活动探究题的形式考查,针对这一内容,我们需要从中得到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的认识。

【知识链接】

1.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西域的乐曲和歌舞,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原的穿井、铸铁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汉族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2.陆上丝绸之路:

(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2)主要商品:丝和丝织品。

(3)作用: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3.海上丝绸之路:

(1)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即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半岛。

(2)宋朝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郑和下西洋: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5.闭关锁国:

(1)原因: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主要表现:清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清政府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4)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6.对外开放: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我国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经济特区的创设,扩大了对外贸易,对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重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试题预测】

1.图1雕像中的人物凿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户晓,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他是( )

A.张骞 B.班超

C.司马迁 D.左宗棠

2.在宋代时,我国是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宋代进出口货物超过410种。当时,我国海外贸易兴盛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我国造船业发达

B.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C.外国人热衷于中国市场

D.沿海地区的人民长年出海经商

3.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最远曾到达( )

A.大西洋沿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这条已经存在两千多年的古老商道的完整路线。它的开辟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1793年,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尔尼访华。乾隆帝十分高兴地迎接英国的特使,但只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则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由予以拒绝。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个政策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它的实行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不利影响?

材料三:

(3)1980年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的特别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我国当今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4)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从上述材料反映的内容及影响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凿通西域和对其作用的表述可判断,图1雕像中的人物是汉武帝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张骞。

2.B【解析】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宋代,我国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4.(1)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它的开辟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2)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3)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4)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热点二 中英关系

【热点材料】

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习主席会见了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及主要王室成员,同卡梅伦首相在唐宁街首相府、契克斯首相私人官邸及访问曼彻斯特过程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双方一致认为,作为今年高层交往高潮,习近平主席对英国事访问为中英关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英将共同致力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此访开启了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

【热点解读】

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是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开始的,中英关系是历年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和香港回归等,一般单独考查时以选择题为主。中英关系的相关史实以材料解析题和活动探究题的形式考查较少,但这些史实经常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港澳台问题等综合考查。

【知识链接】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原因:为牟取暴利,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鸦片还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2)经过:1839 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并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6 月3日,林则徐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3)时间:1840 年6 月—1842 年。

(4)结果:1842 年,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5)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 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虎门销烟仅是一个借口,即使没有虎门销烟,英国早晚也会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8)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 年10 月—1860 年10 月。

(3)暴行: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与鸦片战争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

4.香港回归:

(1)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1984年底,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2)历史意义:香港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可行性,这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意义重大。

【试题预测】

1.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英国采取的卑劣手段是( )

A.向中国大量出口工业品

B.减少进口中国物资

C.向中国走私鸦片

D.停止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2.“沉浸在天朝大国的错觉中,固执地紧闭国门……西方的大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酣睡的中国人被震醒……一个古老帝国开始沦陷,步入屈辱近代”。“西方的大炮”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这里本是一座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但侵略者将其抢掠一空后又放火焚毁,变成图4中的残垣断壁。这次暴行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开展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英国侵略者为保护所谓的鸦片贸易,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战争。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宁波、吴淞、镇江等地,并霸占香港岛。1842年8月,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进逼南京,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

材料二:“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dàn)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香港》

材料三:

图5

(1)材料一中这次禁烟运动有什么重大意义?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这次禁烟运动就不会爆发后来的中英鸦片战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二中闻一多先生这首《七子之歌·香港》中的“狞恶的海狮”指的是哪国侵略者?它是通过什么方式占领香港岛的?

(3)材料三中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具体是在什么时候举行的?20世纪末我国能够收回香港地区的行政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展现的我国古今外交的不同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白银流入中国。后来,英国发现从事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为了改变对华贸易逆差的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A【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题干材料中的“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步入屈辱近代”可判断“西方的大炮”指的是鸦片战争。

3.B【解析】本题属于图片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放火焚毁的。

4.(1)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不同意,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虎门销烟仅是一个借口,即使没有虎门销烟,英国早晚也会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2)英国侵略者。它在鸦片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3)1997年7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等。(4)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我们要努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加快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

热点三 台湾问题

【热点材料】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11月7日下午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习近平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第二,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三,坚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第四,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热点解读】

台湾问题是能否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焦点,因此与台湾有关的祖国统一问题是历年各地中考重点考查的内容。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马关条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九二共识”等是主要考查的知识点。考查的形式多样,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读图简答题和活动探究题都可能涉及。

【知识链接】

1.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2.甲午战败割台湾:1895年4月,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再次与祖国分离。

3.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4.海峡两岸再次分离: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悍然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最终败退台湾。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全国,从此形成了台海两岸长期的隔绝对峙局面。

5.新中国成立后对台政策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4)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2)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3)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试题预测】

1.“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康熙帝

D.左宗棠

2.清末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汪辜会谈”的举行 ②海基会与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 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4.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 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若执事不听,可揭红旗请战,余亦立马以观,毋游移而不决也……”

材料二: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权之下……日本侵占中国台湾省五十年的历史到此结束。

材料三: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会面。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两人面带微笑,相向而行,紧握双手。会面中……两岸领导人都强调“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应动摇。

(1)材料一中的内容出自我国哪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之口?材料中的“贵国”指的是哪个国家?

(2)材料二中日本是在何时通过何种方式占据台湾的?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习近平和马英九都强调的“九二共识”指的是什么?今天党和政府处理对台关系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导致今天海峡两岸暂时分离的原因是什么?这次台湾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与前两次分离有何不同之处?

(5)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你认为当前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哪些有利因素?同时面临的主要阻碍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确保台湾入版图”可判断,张学良先生称赞的这位民族英雄是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2.C【解析】清政府在甲午战争战败后,被迫于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准确掌握情况。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汪辜会谈”的举行是在1993年;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了“八项主张”。

4.(1)郑成功。荷兰。(2)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3)“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4)人民解放战争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导致了今天海峡两岸的暂时分离。前两次属于外国侵略,最后一次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允许其他国家干涉。(5)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承认;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等。“台独”势力试图分裂祖国;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热点四 三次科技革命

【热点材料】

2015年12月16日上午,主题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乌镇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各国应该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开创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助力。

【热点解读】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世界近现代史上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是历年中考的重点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重要标志与主要成就和重大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对科技发展的认识等。这部分内容既可以联系中外历史进行横向考查,还可以纵向联系三次科技革命相关内容进行考查,而且考查形式多样,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读图简答题和活动探究题都有可能涉及。

【知识链接】

1.工业革命:

(1)兴起原因:手工工场的生产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

(2)工业革命的完成:1840 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后来法国、美国等国也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3)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4)工业革命的实质、最早出现于英国的原因: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工业革命最早出现于英国的最主要原因是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最早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另外,英国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后,通过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的方式为工业革命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准备了丰富的原材料。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随后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从根本上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第三次科技革命:

(1)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认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结构、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但原子弹等核武器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也将威胁着社会的发展。

(3)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强盛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勇于探索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4)突出特点: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试题预测】

1.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下列关于这次变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纺织部门开始扩展到其他领域

B.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机器生产提供动力

C.出现了汽船、火车、汽车新型交通工具

D.使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2.2015年11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其位于上海的新设施呈现了第一架C919大型客机,这是中国最具雄心壮志的商用飞机研发项目。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是( )

A.富尔顿 B.史蒂芬孙

C.爱迪生 D.莱特兄弟

3.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网上购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流行的购物方式,这主要得益于( )

A.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B.“电气时代”的到来

C.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D.报刊事业的发展

4.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这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同之处是( )

A.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B.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电子计算机得到广泛应用

D.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

5.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名人点评】

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材料二: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

(1)结合材料一,说说工业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工业革命中最为重要的发明是什么?材料二中马克思预言的“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指的是什么?

【图说历史】

(2)图6是由谁发明的?他享有什么称誉?他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从他的这句话中你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3)图7、图8分别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当时还有哪些新型交通工具出现?

(4)通过上述发明者的国籍可以看出,在这两次科技浪潮中走在世界前列的分别是哪些国家?

【数据分析】

不同时期从科学技术成果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

(5)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除此之外,第三次科技革命还具有哪些特点?

(6)有人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的看法。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与辨析能力。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当时英国正在进行的变革是工业革命,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在网上购物主要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发展。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都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

5.(1)新航路开辟后,市场在不断地扩大,对商品的需求增加,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广泛应用的电力。(2)爱迪生。“发明大王”。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刻苦的钻研;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等。(3)图7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轮船。图8是卡尔·本茨发明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飞机。(4)工业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的是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的是美国和德国。(5)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等。(6)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危害。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工业革命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THE DRUG WAR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