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探析
2016-09-30刘鹏
摘 要:本文从质量成本的基本理论出发,介绍了质量成本的内涵和分类,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关键词:企业管理;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Enterprise Quality Cost Management
Liu Pe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cost of quality, cont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quality cost analysis of the major problems of China's enterprises in the cost of quality management, trying to build a relatively complete quality cost accounting system.
Keywords: business management; cost of quality; control system
1.质量成本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引入质量成本这一概念。质量成本是使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水平上所需要的费用。
1.1质量成本的分类
通常,质量成本分为五大类:即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外部质量保证等。
1.2我国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在经营实践过程中,质量成本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缺乏全面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质量成本核算是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由于我国推行全面质量成本管理比较晚,不同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状况又各有不同,这使得对某些质量成本项目的定义不够准确,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不够妥当,国家又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化、制度化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质量状况。
1.2.2质量损失成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还有待改进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还比较严重,有些企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产品的质量水平却不高,因此,对质量损失成本进行深入分析是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我们对己经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多数企业只是在数字上作简单比较就下结论了,未能很好地利用有关数据进行深层次地分析,使得一些可能避免或削减的损失未能幸免。
1.2.3质量成本的优化、控制方法还有待研究
我们进行质量成本信息的收集、核算和分析,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的质量成本方案,控制和降低企业整体的质量成本。由于我国企业推行全面质量成本管理较晚,还末能建立起科学、系统、全面的质量成本优化和控制方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2.质量成本体系的核算研究
质量成本核算必须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适合企业的规模和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质量成本核算的组织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一级质量成本核算组织形式,在这种形势下,由企业会计部门集中进行全厂的质量费用的收集、分配、归集和计算工作;另一种是两级质量成本核算形式,在这种形式下,质量成本的核算分为厂部和车间、各职能部门、各责任中心两级进行,各车间、职能部门、责任中心设置专职或兼职的核算员,负责责任范围内的质量成本的明细核算,再由厂部进行汇总核算。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的企业。
2.1质量成本费用的收集渠道
质量成本费用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渠道收集:
2.1.1直接利用现有的会计资料进行收集。即在日常填制凭证和登记明细账时,遇到与质量费用有关而又能直接分离的,即可在凭证上盖上质量费用的专用章,这样,质量成本核算员就能依次迅速地进行收集。质量成本的大部分费用均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
2.1.2虽存在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但与其他费用紧密联系在一起,无法直接分离出来。如生产工人为维修少量次品所支出的工资、材料等费用,一般与日常的基本生产成本混在一起,对这类费用一般需要建立临时记录卡来反映,并通过调查分析将质量费用与非质量费用区别开来,以便科学地确定质量成本的实际发生额。
2.1.3不能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收集到的,不属于现行会计制度核算范围的隐含质量成本,如为改进和提高质量,开发新产品而放弃的各种机会损失等,则必须设置专用凭证进行单独核算。由于这些费用并没有实际支出,往往只能通过估算取得。因此,他需要借助统计核算手段和业务核算手段,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正确估算这些隐性成本。
2.2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
目前,国内外企业对质量成本的核算主要采用三种基本方法:
2.2.1统计核算方法。其基本特征为:采用货币、实物量、工时等多种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图表;运用统计调查的方法取得资料,并通过对同级数据的分组、整理获得所要求的各种信息,以揭示质量经济性的基本规律为目的,不注重质量成本数据的完整性及准确性。
2.2.2会计核算方法。其特点是:采用货币作为统一量度;采用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和分析、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专门方法,对质量管理全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记录和反映;严格以审核无误的凭证为依据,质量成本资料必须准确、完整,整个核算过程与现行成本核算相似。
2.2.3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核算方法。即根据质量成本数据的来源不同,而采用灵活的处理方法。其特点是:采用货币、实物量、工时等多种计量手段;采用统计调查、会计记账等方法收集数据;方式灵活机动,资料力求完整。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于198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质量成本研讨会”,向全国推荐的就是这种方法。
质量成本核算方法的理想选择是,以会计核算为主,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为辅。其基本特征是:以货币计量为主,适当辅之以实物计量、工时计量及其他指标如产品合格率、社会贡献率等反映;主要通过会计方面的专门方法来获取质量成本资料,但在具体运用这些专门方法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如对有些数据的收集不必设置原始凭证,也不必进行复式记账,账簿记录也可简化进行,成本的归集和分配应灵活多样等等。而对那些会计方法无法获得的信息,则可借助统计手段和业务核算获得;对通过会计手段获得的信息,应力求准确、完整;而对通过统计手段、业务手段获取的资料,原则上只要求基本准确,不要求以原始凭证作为获取信息的必备依据。
3.质量成本的控制
质量成本控制就是依据质量成本目标,对质量成本形成过程中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和审核,揭示偏差,及时纠正,实现预期的质量成本,并进而采取措施,不断降低质量成本。
3.1产品质量最佳水平的确定
优质、高效、低成本是企业管理的基本目标。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是越高越好,在一定条件下,产品质量的提高意味着成本的提高。因而在质量成本控制中应当将产品质量同质量成本和产品价格联系起来确定最佳质量水平。
3.2质量成本的日常控制
3.2.1产品设计开发的质量成本控制
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除了选择最佳质量水平外,还应考虑设计阶段的成本,进行质量成本控制。设计阶段的成本一般包括设计规划成本、试制实验成本,、技术管理成本等。上述这些费用既构成产品的设计成本,又是确保和提高产品质量所支付的费用,构成产品质量成本的一部分。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以最低的成本设计出质量最佳产品。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是:1)控制产品质量的适宜水平;2)不必要质量成本的分析;3)加强产品设计的论证和评审;4)加强样品的试制和试验,保证产品设计质量的完善;5)加强技术文件的管理,控制技术管理成本。
3.2.2生产过程质量成本的控制。
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能否保证产品达到质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工厂的技术能力及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水平。生产过程质量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加强生产技术准备的质量控制,控制质量成本;2)加强工序的质量控制,保证不良品率在较低的水平;3)组织好技术检验工作,保证检验费用的合理;4)加强不合格品管理,降低厂内厂外损失;5)加强辅助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
3.2.3销售过程质量成本的控制
销售过程的质量成本是指在销售过程中为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产品或服务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性费用。加强销售过程的质量成本控制,对降低产品的质量总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资本增值效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加强产品包装、储运的质量管理,降低产品质量损失;2)加强产品的售后服务,控制质量成本;3)加强索赔处理,控制索赔费用支出。
3.3全面质量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3.3.1全面质量成本控制体系的意义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全员参加、全过程、全面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全面控制质量因素、力求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质量管理模式。所谓的全过程是指将质量控制从质量检验和统计质量控制扩展到整个产品寿命周期。全面控制质量因素意味着把影响质量的人、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检测手段、环境等全部予以控制,以确保质量。全面质量管理还强调以下观点:1)用户第一的观点;2)预防的观点;3)定量分析的观点;4)以工作质量为重点的观点。
3.3.2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PDCA控制过程。第一个阶段称为计划阶段,又叫P阶段(Plan ) ;第二个阶段为执行阶段,又称D阶段(Do);第三个阶段为检查阶段,又称C阶段(Check );最后一个阶段为处理阶段,又称A阶段(Action )。
3.3.3质量成本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
质量成本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实施ISO9000质量标准的同时兼顾产品成本问题。同时企业有效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的前提。
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讲,全面质量管理已深入人心,而且相当多的企业也已通过了ISO9000体系认证,但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的却寥若晨星,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实际上没有从大质量观的角度看待质量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但为什么这种在国外很有效的一种质量体系保证手段,在自己使用起来时,其效果就不大呢?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公司没有将质量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公司整体成本管理的一部分来加以控制,没有对质量业绩进行分析,使之产生“财务效益”。因此,如果真正要发挥ISO9000的作用,则有必须从质量成本管理的角度,通过实施ISO9000进行质量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M·朱兰.朱兰质量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美]A.V.费根堡姆.全面质量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3] [美]菲利浦·克劳士比.削减质量成本——经理人缺陷预防工作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杨文士.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5] 林荣瑞.品质管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刘鹏(1976-),男,助理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6-2688(2016)03-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