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微信在档案馆信息服务中的比较与整合研究

2016-09-30耿佳

档案管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微博整合微信

耿佳

摘 要: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兴起和应用为档案馆信息服务带来新机遇和新思路。本文以省级档案馆为例,对档案馆微博、微信信息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档案馆微博、微信在信息服务中的存在的差异,并提出档案馆微博服务与微信服务的整合策略,以期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的各自优势,为提高我国档案馆“微服务”效率提供建设性的指导。

关键词:微博;微信;档案信息服务;整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1]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社会化媒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浪潮席卷而来,凭借惊人的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渗透进社会各领域,也为档案馆信息服务带来新契机。

1 档案馆微博、微信服务现状概述

1.1 微博服务。

微博(Weibo),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2]2009年8月新浪微博开放,成为中国最受关注和最具传播价值的媒体平台。截止2015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用户数(MAU)已经达到2.12亿人。[3]微博作为网络问政的新平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截至2015年年底,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52390个,政务微博制度化建设已经成为“标配”。[4]各级综合档案馆也纷纷开通微博用作官方机构的形象展示和信息服务。

笔者以我国31所省馆(除港澳台)为调查对象,检索出“湖南档案”、“安徽档案”、“山东档案”、“江苏档案”、“浙江省档案馆”、“广西档案”、“福建档案欢迎您”、“四川档案”共8个省馆开通微博。其中,福建省档案馆最早于2011年2月12日开通;浙江省和湖南省档案馆粉丝数最多,均达到5万人以上。

1.2 微信服务。

腾讯公司于2011 年新推出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5]。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主要针对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推出具备消息推送、传播分享等功能的微信用户订阅服务。《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显示:微信、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超过4.68亿,近八成微信用户关注了公众账号,其中获取资讯为微信公众账号最主要的用途,比例高达41.1%。[6]档案馆逐步意识到这一新型信息资讯传播平台的优势,并借此开辟档案信息服务新渠道。

笔者以我国31所省馆(除港澳台)为调查对象,检索出“档案见证北京”“天津市档案馆”“档案春秋(上海市)”“河北档案”“辽宁档案”“安徽档案”“山东档案”“江苏档案”“浙江档案”“读档(湖北省)”“广西档案”“贵州档案方志”“福建档案”“广东档案”“四川省档案局”共计15个省馆微信公众号。其中,江苏省档案馆最早于2014年5 月26日开通微信公众号。

档案馆微博兴起时间较早且有较完整的运营体系和较固定的粉丝群体,档案馆微信的应用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很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见表1)。

2 省级档案馆微博、微信信息服务对比

2.1 省级档案馆微博、微信服务现状。

本文选取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档案馆三个已开通微博、微信账号且服务情况较好的省馆案例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表所示(见表2、表3):

2.2 省级档案馆微博、微信服务的差异。

2.2.1 信息受众定位与范围不同。

微博强调信息并不过分强调关系,其用户大多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从事行业、价值观点等因素互相聚集形成。档案馆微博和粉丝间的弱关系社交网络大多是因档案信息内容保持而非真实的现实联系,对信息的接受度普遍偏低。微博用户都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的方式来发表看法,不确定的多数受众之间隐私性保护有限,用户关系质量较弱。

而微信传播对象通常是熟知的少数受众,信息流动则仅限于确认的好友之间。因此,基于档案馆微信平台发出或分享的信息指向性明显且具有私密性,受众接受方面优势明显。档案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基于现有用户开展病毒式的传播,与朋友圈结合,借助强关系链接网去辐射其他用户,实现精准的人群覆盖。例如江苏省档案馆的“查档去哪儿”,详细介绍省内档案查询的方式和地点,经用户分享在朋友圈之后,在好友分布明显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微信平台上,将产生精准的、广泛的传递和分享。

2.2.2 信息传播内容与形式不同。

微博话题更新速度太快从而降低了其本身的传播效果。因此,档案馆微博普遍追求舆论效益,比拼内容的新鲜、及时,讲求信息的多样、海量。通常情况下档案馆微博倾向于以精炼文字和醒目配图为主要形式,具体的内容来源包括原创或转发两类,涵盖了新闻报道、政策宣传、互动交流等方面。其中,各级地方档案工作动态和用户日常“查档”“用档”相关的信息发布尤受档案馆微博重视。

微信公众账号认证用户可以在24小时内群发3条信息,非认证用户只可群发1条信息。推送信息数量的限制要求档案馆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内容能够尽可能的具体和详尽。“微博发布的信息相对随意,更近似于‘消息,微信推送的信息则比较正式,更近似于‘文章,包含更多实际的信息量。”[7]例如江苏档案馆对范旭东等人物档案的详细介绍,对抗战胜利等事件档案的充分挖掘。此外,微信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的基础上添加了发送语音功能,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沟通和传递。

2.2.3 信息传播路径和维度不同。

“当你的微博粉丝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8]继承新浪“媒体基因”的微博是消息广播的开放话题区域。因此,档案馆对微博的应用,更侧重于信息横向广泛传播。例如浙江省档案馆微博中,更多的是采取“一对多”的形式,对用户进行关于档案工作动态的消息发布而不是双向的交流和互动。

采用“闭环传播”模式的微信无论传递和扩散速度、覆盖面还是受众分布与微博相比都处于劣势,但是在信息传播的深度和精度占据绝对优势。微信是私下的对话,强调“一对一”的精准推送和交流沟通模式。微信公众号尽管可以实现“一对多”的群发,然而其实质仍然是双向对话模式。档案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实现和特定群体的信息沟通与互动,用户可以排除其他用户和环境的干扰,与档案馆的后台工作人员进行私密交流,有利于档案馆信息传递的深入。

2.2.4 信息传递与扩散效果不同。

微博信息强调按时间倒序的差时信息的浏览,粉丝查看并非同步。且微博平台发布信息没有数量限制,信息相对碎片化。用户除档案馆发布微博外,面对的是丰富的娱乐、社交等信息,一旦错过档案微博信息,档案信息内容很可能淹没在海量的微博中,用户很难找到。这些特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馆微博信息推送的送达率和接受率。

微信平台具有新消息提示的功能,因此微信信息服务具有实时性。未被阅读的微信信息会一直提醒,直至阅读完成,因此档案馆微信推送的信息都必然会被接收,用户难以忽略其内容。一旦阅读,手机屏幕全部用于这条信息的展示,用户的注意力是完全专注集中于此。这种百分百的到达率是微信公众平台尤其吸引企业、媒体等机构的一大特色。同时,精准的送达意味着用户阅读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对档案馆提供信息服务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鉴于此,档案馆工作人员应当针对微博和微信不同特性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媒体运营方式,通过整合形成互补——“微博横向传播实现用户导入,微信纵向互动完成深度沉淀”。

3 档案馆微博、微信信息服务整合策略

3.1 树立合理化的微博、微信目标规划。

根据调查,仅有25.8%的省级档案馆开通微博服务,48.4%的省级档案馆开通微信公众号服务。在已开通微博、微信的省馆中,只有少数省馆能够做到坚持每天更新,大部分档案馆的内容平均更新时间都在2天以上,甚至存在“半途而废”的现象,严重影响档案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的受关注程度。究其根本,是档案馆对社会化媒体的重视程度不足,跟随热潮盲目开通而缺乏合理的规划目标而导致。

因此,档案馆工作者应充分意识到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会化媒体在档案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本馆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实际情况,结合微博、微信不同的平台特性进行合理的目标规划,必要时以制度化的管理规定予以保障而不是靠运营管理者的个人热情维护,推动档案馆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档案事业的发展。

3.2 明确差别化的微博、微信平台定位。

档案馆在微博、微信两种平台整合和利用过程中,应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质各有侧重,避免信息内容与形式的同质化。开放性的平台特征加上无限制的发布数量限制,微博信息发布的特点在于横向传播,侧重于信息的丰富和多样性;有限制的推送信息数量和“一对一”的互动模式、更注重精心排版和内容精选,微信公众号的服务更侧重于纵向深入互动。

因此,省馆应明确差别化的平台定位,合理分配微博、微信的信息服务内容和形式。例如,各省级档案馆通常会在6月9日的“国际档案日”举办一系列的宣传和服务活动,可以利用微博对现场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和宣传,做到对省馆相关活动内容传播的最大化覆盖;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结合其语音功能,与用户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让用户对档案信息以及档案服务深入认识。

3.3 提供个性化的微博、微信信息内容。

微博和微信都应以“内容为王”,靠高质量的内容取胜。信息化时代下公众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愈加强烈,档案馆应该保证信息内容的多样性、相关性和有用性,避免用户因千篇一律的枯燥而乏味。目前我国省馆微博、微信信息服务内容普遍集中在动态发布、档案展示、通知公告等基础服务上,内容形式也多以单调的文字和图片为主,缺乏创新和突破。

因此,档案馆微博、微信服务应在传统基础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深度了解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并进行用户细分,开展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吸引用户体验和互动参与。例如针对应届毕业生,可提供毕业生档案保管、流转、接收等相关流程的介绍和咨询;针对办理房产交易的用户,可详细介绍房产档案如何查询和查询依据。

3.4 建设专业化的微博、微信服务团队。

档案馆微博、微信服务不仅是信息分享和发布,更涉及档案馆馆内馆外、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全部联动,需要一支高度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保障。档案工作者既要掌握专业的档案知识,还要具备信息整理、筛选、挖掘、分析等能力,与用户进行深入的良好互动。然而,现阶段多以档案馆工作人员兼职管理为主,很少设置专门岗位用于社会化媒体的运营。

因此,档案馆应引进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进行定期专业技能培训,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服务团队。此外,档案馆直接采用成熟、免费的媒体系统平台,无论是开发建设还是系统维护均较少投入,但是“营销推广和人员考绩的经费投入上则不可缺少,应保证一定的专项经费投入用于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培训管理、考评奖励和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等工作。”[9]

猜你喜欢

微博整合微信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微信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