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古铸今
2016-09-30王志刚
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与临摹课程,是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独具特色的教学实践课程,旨在充分利用西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丰厚的优势,通过文化考察与现场临摹等方式,学习和感悟中国传统雕塑经典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精神内涵,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雕塑的鲜明而独特的美学特征和东方造型理念,寻找传统雕塑艺术的当代人文价值,并将这种传统文脉作为艺术灵魂,深植于当代雕塑创作当中,保持和发扬雕塑艺术的中国精神与民族气派,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理念的雕塑教学体系。
这个课程追溯起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由最初的古代雕塑临摹课发展而来,其中饱含着雕塑系几代教师的心血,在1983年马改户先生的教学笔记中有一段话,“就古代雕塑临摹课来说,我们是逐学年加课时并作为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待的。宁肯压缩素描、塑造等课的课时,也不能减少临摹课的比例。”可见当时办学思路已非常明确,而且课程已经开始正规化。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从徐人伯,马改户等老先生到张淑赢,邢永川先生,再到陈晓春,苗鹏等一批中青年教师的接力,特别是历届系主任立系理念的坚守与一致,这个课程的内涵建设和影响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2013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已成为西安美术学院的特色课程。
开展中国传统雕塑教学研究,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具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地域资源优势;西北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古代雕塑遗存,比如开创时间早并且延续时间长的西北石窟艺术,还有周秦汉唐古都文化,特别是在西安保存着中国传统文化最鼎盛时期的大量文物宝藏;二是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资源;西北历来是多民族艺术共生共长的地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使得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多姿多彩,那些独具特色的河洲砖雕,凤翔面塑,渭北拴马桩以及民居雕饰,建筑物件,无不闪耀着人文光辉,是我们研究本土造型艺术的鲜活例证;三是倡导民族特色艺术的学术氛围:西安美术学院老一代雕塑家徐人伯,陈启南,马改户,陈天等先生在早年创系之初就倡导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教学当中比较侧重于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学习运用,在创作实践中更是几代人身体力行,积极探索雕塑艺术中的中国文化精神,从陈启南的《诗魂》,马改户的《丝绸之路》,邢永川的《杨虎城》,陈云岗的《大江东去》,王志刚的《苏武牧羊》等作品中,都能看到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东西。
近年来,雕塑系通过合理规划,系统整合,不断拓展和充实这一课程的内涵建设,现在已经形成集中国古代雕塑史理论,中国古代雕塑文化考察,中国古代雕塑现场临摹和中国传统艺术资源转换运用等三加一模式的体系化课程群。雕塑史、文化考察和现场临摹这三个单元的课时量约占雕塑系专业课时量的20%,从二年级到四年级都有相关课程开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的安排既有较充足的课时量保障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能够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持续和深入的学习研究。中国传统艺术资源转换运用单元,除了和现场临摹学习结合紧密的现场创作之外,实际上是渗透在包括毕业创作在内的所有创意类课程当中的,辅以讲座、创作营、工作坊等专题教学活动,把中国传统雕塑学习与当代雕塑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雕塑史理论课主要在于系统的了解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及其演进的过程,熟习各时代雕塑造型特征,通过对比了解东西方造型艺术之差异,为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东方艺术体系与中国古代雕塑表现语言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文化考察课的教学方式继承了王子云先生研究古代雕塑的田野考察方法,通过深入地参观考察中国古代雕塑经典作品,使学生们对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面貌及各个时代的风格特点有一个较清晰全面的感性认识。将课程放置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了解古代雕塑的存在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更多的知识储备,去解读其观念形态的时代精神,特别是古代雕塑遗存地所具有的历史现场感及其感染力,蕴含着巨大的时空信息含量。因此,现场观看,感悟是学习了解古代雕塑艺术精华的必要途径。课程要求除了观看,还要进行必要的数据测量、图象记录,民间采访、文化调研等活动,以期引发比较深刻的思考。根据不同时期的古代雕塑遗存所在区域位置,我们将考察路线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以洛阳龙门石窟、南阳汉画像石,南京南朝石刻等为主的东线;以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为主的西线;以重庆大足石刻,乐山大佛,广元千佛崖为主的南线;以山西双林寺、天龙山石窟、云冈石窟为主的北线;以及陕西地区以秦兵马俑、唐十八陵、钟山石窟、蓝田水陆庵、陕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院等为主的中线。还有专门为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安排的专题线路,比如,以青铜器造型研究为主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以佛教雕塑发展脉络为线索的炳灵寺、天梯山、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在二至四年级的5次考察课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基本可以对各朝代古代雕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
现场临摹是西安美院雕塑系最具特色的教学方式,也是这个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临摹中国古代优秀雕塑作品,是学习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临摹,能让学生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同时期的古代雕塑作品中的不同风格与不同手法,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艺术精华中的丰富内涵。一般低年级侧重于临摹学习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的汉、唐陶俑,体会和理解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现实,高年级逐渐转向临摹和研究象征性,观念性较强的石窟寺雕塑和陵墓雕刻,体会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和装饰概括能力。中国古代雕塑造型中任何形式的变化都和精神的表达紧密关联着,从彩陶,玉器,青铜器到大型雕刻,无不是将形与观念高度统一,甚至可以说这个理念贯穿于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其强有力的主观形体背后一定蕴含着非凡的精神气度,传统艺术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方法也许就隐藏在这些表现语言和表现形式的背后,我们的临摹学习过程就是逐渐寻找和感受其精神所在的过程。
临摹教学的亮点在于现场面对真实的雕塑文物,使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为此,我们与重要的文博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签署合作协议,保障临摹教学活动能够长期,深入地进行下去。近年来,根据课程需要,我们不断拓展和扩充所需要的临摹教学点,除麦积山石窟,广元千佛崖,山西双林寺,大足石刻,安岳石窟之外,还开辟了以博物馆馆藏精品为主的精品系列临摹教学基地,并以此为切入口,与博物馆建立了协同研究平台,为多层次,多角度地利用传统艺术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西安美术学院注重吸收中国传统艺术之精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美学精神与思想,曾提出中国传统造型进入基础教学课堂的办学观念,雕塑系经过多方努力,以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与临摹课为学术基础,为学校临摹复制了一批中国古代雕塑精品,将中国传统雕塑所含蕴的中国艺术精神之体系渗透在现行的教学方案中,使中国艺术造型规律,艺术风格特征及早地输入到学生们逐渐成型的美学观,造型观之中,让中国美术教育白始即能够深植在民族优秀的文化沃土之中,为建立具有中国造型观念的学院之路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具有五千年以上的优秀历史遗存,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且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由于近代自身原因的割裂,以及当代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我们难以真正触及本源,我们都在寻找着一条通往那个。能量仓。的路径,无论是考察感受,临摹学习还是转换运用,都是手段,其真正意义在于破解独特造型样式背后的方法论密码,从而形成具有东方美学精神和价值的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体系。
在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学实践中,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调整完善着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着有益的教学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课堂成果与教学经验,但在加强中国古代雕塑教学系统性的研究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随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之需,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价值正在日益突出,我们希望美术院校间能够进行深度的教学合作和交流,逐步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为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理念的雕塑教学体系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