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云南“大香格里拉”旅游发展探究
2016-09-30左文君
左文君
摘 要: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其本质是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本文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对云南“大香格里拉”全域旅游发展的条件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其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在相关理论和原则指导下,提出云南“大香格里拉”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全域旅游;资源整合;云南“大香格里拉”;产业融合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并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1],将全域旅游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作为一种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全域旅游表现出四个核心的新理念:全新的资源观,全新的产品观、全新的产业观和全新的市场观[2],这种新的发展理念将科学地指导全域旅游的建设。“香格里拉”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世界级旅游品牌,为了充分发挥“香格里拉”的品牌聚合效应,使云南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本文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对云南“大香格里拉”的旅游发展进行探索,旨在为其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旅游景区的引领和带动效应提供一定思路。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
“全域旅游”是指旅游目的地所有行业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全员参与到旅游业中,充分利用目的地的各种吸引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产品,全方位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其要求突破目的地景区的资源与空间的限制,将整个区域视为一个大景区,在此基础上形成旅游产业全景化、全员化、全覆盖[3]。
二、云南“大香格里拉”全域旅游发展条件和障碍因素
(一)发展条件分析
1.区位条件
云南“大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倚西藏、四川,南接保山、临沧和普洱市,东连楚雄,西临缅甸,具有连接川滇藏三省中心地优势,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目前全区已经形成了以公路、航空、铁路、水路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成为云南省北进川、藏的交通咽喉和物质集散中心,南通缅甸及印度洋出海口的战略要冲,在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云南“大香格里拉”是滇川藏三角区核心区,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和民族文化博物馆。作为滇藏茶马古道的核心地段,该区还是中原文化、印度文化、西藏文化三大文化板块交汇处。从国家层面来看,云南“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世界知名旅游区,是大西南旅游圈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轴心区,是滇川藏三角旅游区的重要支撑区。从云南省省级层面来看,该区是滇西北旅游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着力点。
2、旅游资源条件
云南“大香格里拉”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特色鲜明,高等级垄断资源优势明显,是云南省乃至世界高品质旅游资源丰度值最高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的世界级、国家级优秀旅游资源。在云南省 “111226”工程中推进、储备建设10大国家公园中,云南“大香格里拉”都占3个;在《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中,它拥有15个一级旅游资源。
3、政策条件
全域旅游的本质是旅游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实际上是发展大旅游产业,这就要求“全域”作为一个大旅游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能够自由流通。因此要求政府及各部门树立全面管理、协同发展的思想,并以此指导全域旅游的建设。一方面,打破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四州市行政界线,实现统一组织、统一协调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等来实现共赢和发展。
(二)障碍因素分析
1.体制机制障碍
云南“大香格里拉”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一直以来遵循各自为政、各自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全域旅游的实现要求充分整合“全域”资源,利用全要素来发展旅游,但这种四州市原有的行政区划体制将会使全域旅游的建设工作难以组织、协调,影响云南“大香格里拉”全域旅游发展。
2.利益分配障碍
我国还处于改革发展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政府职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和行政区仍然是区域活动的组织主体和组织单位,因此,地方利益成为地方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合作及区域利益分化不合理成为全域发展的障碍因素。各行政区为维护各自的利益,往往也形成经济开放度下降,发展滞后的局面[4]。
3.思想观念和文化障碍
云南“大香格里拉”的四州市处于不同地域,拥有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呈现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文化和观念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四州市之间沟通和合作,给全域旅游发展带来障碍。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传统价值观念、不同宗教、信仰和民族、创新精神等,微观层面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旅游是一种跨文化、跨区域的活动,全域旅游更要求旅游目的地具有一定开放性,任何的观念和文化差异都为形成全域旅游发展的障碍。
三、云南“大香格里拉”全域旅游发展目标
云南“大香格里拉”资源独特,区位优势明显,利好政策条件众多,旨在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实现四州市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业融合,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将更多的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福利,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云南“大香格里拉”全域旅游发展原则
(一)理论指导实践原则
实践出真知,全域旅游的科学理论来自于不断的实践探索,各地经过实践不断萌芽出来的理念逐渐升华成为系统的理论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全域旅游的发展还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应遵循协同发展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还要注意这些理论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二)比较优势和互利共赢原则
发展全域旅游首先要整合区域资源,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优势资源为补充来发展。因此,要以云南“大香格里拉”四州市的旅游比较优势(主要指旅游资源和一切可以用来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作为整合的根本基础。充分利用四州市的旅游比较优势,形成互补效应和整合内在动力[5],达到“强强联合”、“强弱互补”、全域大于区域的“合成效益”,实现各州市的互利共赢。
(三)整体协调和开放共享原则
整体协调就是要将全域旅游的全域看作一个大旅游系统,其内部的各个旅游区的旅游景点均作为此大系统上的一个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运行。“开放共享”则更加注重拓展旅游空间结构,打破四州市原有的地域划分、行政划分和各种制约,形成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全面推动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形成平等有序、统一高效的城乡旅游大市场。
(四)协同发展和生态优先原则
全域旅游秉承“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要求全域内的各个区域协同发展,生态保护为重。因此,必须在该原则的要求和指导下,对云南“大香格里拉”的发展做长远的统筹规划,通过发展全域旅游,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四州市供需协调;推动云南“大香格里拉”特色化发展,促进景区景点内外协调;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城乡协调;完善产业要素体系,促进软硬件协调;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规模和质量协调。将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创造更多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6]。
五、云南“大香格里拉”全域旅游发展思路
(一)树立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更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要发展全域旅游,首先要树立全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体现的是整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打破传统的景区景点界线,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全域发展,最终实现旅游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和谐统一[7]。
(二)整合全域资源,实现品牌共建共享
全域旅游的落实首先要树立“全域共兴”的大旅游发展价值取向,整合全域资源。以云南“大香格里拉”作为独立的整体,根据四州市内部地区之间的旅游资源、交通状况、空间位置,从区域整合角度对旅游资源点、线、面进行重新划分以及价值评估,跳出资源本身的单项价值评估,从资源互补的视角考虑旅游资源的价值[8]。在充分整合全域资源的基础上,统一构筑云南“大香格里拉”品牌新形象。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一个区域旅游品牌构建的支撑元素[9],在全域旅游目的地宣传和推广过程中,品牌塑造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10]。因此,整合云南“大香格里拉”特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品牌聚合效应和景区带动效应,实现品牌共建共享,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
(三)创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旅游方式
全域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旅游景区等相关企业的主体参与和旅游目的地全体居民的参与。因此,云南“大香格里拉”在发展全域旅游时,应在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牵头下,创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旅游方式,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全社会、全部门共建的旅游格局。
(四)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或旅游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综合产能,既能满足游客市场的有效需求,也节约了相关企业与机构的投入成本,获得“1+1>2”的协同效应[11],它是全域旅游转型升级的创新空间和新动力。云南“大香格里拉”应充分依托旅游业,联动产业、联动要素、联动行业、联动部门、联动全民,将“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将旅游发展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生态、休闲、度假、康体、文化等”多元化旅游方向转变。积极推进云南“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村寨、教育等的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将“小旅游”变成“大旅游”,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观念,实现全链条旅游发展模式。
(五)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在“全域旅游”的新格局中,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尤为重要。在投资和运营体制上,要实行开放带动,破除区域内外的体制壁垒,推进区域所有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在管理机制上,要改变“一个标准管天下”的现状,根据景区转型升级发展的实际,修订景区等级标准,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引导和鼓励景区向个性化、特色化、主题型、综合型发展。此外,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和分配机制,保证四州市的利益分配和补偿相对均衡,实现云南“大香格里拉”各利益主体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金早.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OL]. (2016-1-29)[2016-1-29].http://www.cnta.gov.cn/xxfb/jdxwnew2/201601/t20160129_759445.shtml.
[2]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3]何永方.全域旅游视角下十大藏族自治州旅游效率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49-53.
[4]杨健.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三门峡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2:84-86.
[5]粟路军,柴晓敏.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及其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7:19-24.
[6]刘玉春,贾璐璐.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以安徽省旌德县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5,37:97-101.
[7]曾祥辉,郑耀星.全域旅游视角下永定县旅游发展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1)86-91.
[8]潘丹.基于资源整合的南京市旅游营销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9]AureliaFelicia ST.NCIOIU,Nicolae TEODORESCU,Ion P.RGARU,AncaDaniela VL.DOI. The Image of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 a Supporting El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Brand Study Case: Muntenia [J]. Theoretical & Applied Economics,2011,2,(555):139-152.
[10]何誉杰.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研究——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J].环球人文地理,2016,(2):23-27.
[11]何建民. 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J].旅游学刊,2011,4,(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