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的价值探析
2016-09-29张小燕朱熙勇
张小燕 朱熙勇
当前,我们生活在信息传播的“视觉化”、“图像化”时代里。数字新媒体技术让影像无论是在表现力上,还是在传播方式上都有惊人的突破。摄影记者不仅是影像的记录者,而且要追求影像的艺术价值、时代价值、唯一性价值、商业价值以及传播价值。
挖掘深度,表现艺术价值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可以是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图片新闻的覆盖广度前所未有,“有图有真相”成为网络传播新特点。作为职业摄影记者,在这样的背影下,必须比摄影爱好者想得更多,拍得更精,拿出的图片更具艺术价值。要彻底抛开新闻碎片,转向块头大、视觉冲击力强、具有原创性的图片故事,向专题报道的深度和影像传播的艺术价值要影响力。
因此,必须用专业的态度,沉下去认真观察、精心拍摄,获取更多有助于主题表达的好照片。
2016年初,笔者得到线索,在武汉青山船厂一个废旧幼儿园里,没有老师,只有13个被放养的孩子。这群孩子来自四川西昌、攀枝花等地,他们中最大的11岁,最小的才4个月。白天父母出门去船厂上班,孩子们则呆在废旧幼儿园里,自己做饭,照顾弟弟妹妹。
当得之这条重要的新闻线索时,笔者首先明确了拍摄立意和主题:不要刻意渲染没有鲜花、没有课堂的童年,要让孩子们懵懂、无忧画面,唤来关爱、引来援助。同时,舍弃了传统媒体时代多数摄影记者的常规做法:花40分钟时间,拍摄几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做到“有图有真相”便结束采访。
主题明确了,关键是用什么拍摄技巧来表现。
刚从大山深处来到大都市的孩子们,面对镜头既好奇又羞涩,呈现不出自然真实的状态。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想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完成采访。
他们听不懂普通话,也没有中文名字,很难交流。笔者每次去采访,都带些零食赠送,以拉近双方的距离,走近他们,读懂他们。经过半个月的深入拍摄,从图片的视觉语言表达上看,尽显影像的艺术价值,足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孩子们想上学的强烈心愿。透过镜头,映入笔者眼里的是一双双童真无邪的眼睛,令见者酸楚,又感怜爱。
记录历史,体现时代价值
影像,与文字一样,具有记录历史的功能。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内容的海量性特征和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为用图片故事记录时代、记录历史提供了更多便利。由此,对专业摄影记者以历史的目光审视当下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高楼大厦次第崛起,“城中村”渐行渐远。近年来,武昌火车站及周边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与火车站一路之隔,矗立于中山路边的一栋三层红色楼房。这座慢慢老去的“红楼”,经历了60年风雨,见证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梦想与变迁。从今年2月开始,笔者历时5个月数十次走进“红楼”,走进“红楼”人的生活。
这座“红楼”位于武汉市千家街203号,如今还居住着一拨武汉老居民。这里有岁月挡不住的破败,有阳光照不进来的潮湿,但也有留守居民们的欢声笑语。他们期待着,城市开发的隆隆机器声,早点覆盖“城中村”这块最后的寂寥之地。
城中村改造虽是个老选题,但也是当今中国具有时代气息的题材,“红楼”选题必将有时代的影像价值。笔者认为有时代价值的影像才能流芳百世。笔者要通过红楼里的老居民,客观地拍摄他们生活的常态,来表现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真实面目以及发展和变迁。具有时代感的照片,才有历史的厚重感,因为它记录着一段历史和一个时代的缩影。
2006年至2010年5年间,北京市对171个“城中村”进行了综合整治。目前武汉的城中村改造正在推进中。这座“红楼”是武汉数百个“城中村”中最典型的一个。为什么要进行城中村改造?记录这些红楼老居民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2016年7月4日,图片故事《红楼里的人生》经《楚天都市报》报道之后,引起强烈反响,城中村改造应该得到市民的普遍理解和支持。
寻求不同,表现唯一价值
新媒体时代,专业摄影记者与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区别,不再是器材的高级与否和单纯技术上的差距,而更多的是对拍摄内容和对象予以新闻专业视角的观察和呈现。
摄影号称“瞬间的艺术”,经典的摄影作品往往是唯一性的。要表现图片故事影像的唯一性,关键是能否静下心去了解和研究被拍摄对像,然后再选择拍摄时机,拍出具有唯一性的经典作品。依据敏锐的判断力,捕捉到了稍纵即逝的场景,也许就能成就经典。
笔者在拍摄《红楼里的人生》时,对红楼的第一感觉就是破旧,且与众不同,走进楼道如同进入煤窑。在大武汉南大门、武昌火车站对门,居然还有人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让人震憾。这种与众不同自然成了特殊的影像,自然具有唯一性的影像价值。
根据被拍摄对象的特征,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瞄准局部,紧抓细节不放,寻求有特色的影像。在5个月的时间里,笔者仔细观察着这里的人和事,把人、环境和问题融入影像之中,力争一张照片至少反映一个问题。
漏雨是老房子的常见问题,在“红楼”亦是如此。如何用一张照片来反映老居民房子狭小、破旧且还漏雨的情景是个难题。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三楼住着一对2015年6月刚刚结婚的新人,婚房是一间12平方米的单间,听说还漏雨。经过多个晚上上门拜访,任先生夫妇同意了笔者的拍摄请求。5月14日晚,任先生夫妻俩横躺在婚床上,翻看平时收集的新楼盘的广告单。带着对新房子的憧憬,任先生抱着广告单进入了梦乡,伴他入睡的还有4个接雨水的桶和盆。执着的留守,只为等来“红楼”脱胎换骨的一天。这样一幅反映红楼人坚守与梦想的作品,便呈现在读者面前。
很多重大的新闻价值不仅表现在事件的宏观上,有时候也隐藏在微观的细节上。这幅作品的成败关键是细节,拍摄时,笔者特别专注于人物的生活环境和细节,如婚床上放着4个接雨水的桶和盆,表现婚房的破旧;他们横躺在床上看新楼盘广告,甚至一人抱着楼盘广告进入了梦乡,表现出他们生活在破旧的房子里仍然有梦想;一只小黄狗也趴在床上与女主人一起选新房,表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再如,组照中有一张讲述的是卫生间的故事:每层楼只有一间公共厕所,方便起来的确有点不方便。由于房子建得早,家中没有独立的洗澡间,冬天大家只好在房内搭塑料帐篷洗澡。经过多次沟通,笔者进入房间,拍到了住户在室内帐篷里洗澡的照片。这张照片十分稀有,珍贵之处就在于如果没有真诚的沟通,一般人难以走进拍摄对象的私人空间,拍到私密性极强的照片。
对接市场,体现商业价值
近年来,不时有这样的消息传来:曾经供职于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纷纷辞职,但他们并未离开新闻摄影这个战场,而是成为独立新闻摄影人,专注于拍图片故事,卖给各大商业网站或通过通讯社等平台进行交易。他们的收入不仅足以养家糊口,甚至超过在传统媒体的收入。
图片故事这一表现形式逐渐受到广大网友的认可和推崇,许多网站已经意识到原创视觉图片的重要性,纷纷开设图片频道,并高价征集图片故事和图片专题,少则一组2000元,独家且有深度的高达5000元。这也标志着图片故事已进入了商业化时代。
能满足网友的阅读胃口,适应图片市场的传播需求,新闻图片在传统媒体之外,也能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我的图片故事《安放在胶囊公寓里的青春》在商业流通中也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新媒体不仅为图片故事实现自身商业价值提供了可能,而且也为摄影记者提供了更自由的创作空间,激发了更强烈的创作热情。
多元融合,放大传播价值
文字阅读常让人疲惫不堪,而图片阅读则使人读者和用户更加轻松愉快,也更有传播价值。新媒体时代,为图片故事报道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和载体。
笔者认为,只要融合了艺术价值、时代价值、唯一性价值、商业价值,图片故事报道将更具有传播价值。
例如笔者拍摄的图片故事《没有老师的幼儿园》,废弃的幼儿园,却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游玩嬉戏的天地。他们皮肤黝黑、衣着简单,与园外的世界格格不入。首先,单从孩子外表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已形成了独特甚至唯一的影像,选择完美的角度和光线,捕捉令人赞叹的决定瞬间,使影像更具张力、感染力甚至艺术价值。
其次,这群孩子共13人,学龄儿童占半数,但都没有上学而在家中照看弟弟妹妹。根据我国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民教育。这种现象在大都市的武汉是格格不入,游离“义务教育”这个时代之外,选题有时代价值。
最后,图片故事《没有老师的幼儿园》的影像商业价值和影像传播价值并存。5月17日,《没有老师的幼儿园》经《楚天都市报》全媒体首发之后,立即被国内近百家媒体转载,图片故事的主打照片,被《中国记者》杂志的“封面照片赏析”栏目采用,《人民摄影报》以整版刊发组照。《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跟进采访报道。
紧接着图片进入流通领域。通过商业图片网东方IC和视觉中国的推荐,图片被许多国内外的媒体用户购买,再次传播,“没有老师的幼儿园”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强大的新闻舆论场。青山区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青山区教育局、青山镇街道、青山船厂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其中4名学龄段孩子终于背起书包,快乐地走进了青山小学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