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育

2016-09-29沈世锦

求知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育

沈世锦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体现。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对学习者进行文化教育,使其成为双语文化人。本文试从培养双语双文化型人才的需要的角度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知识教育,指出了文化知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育

一、让学习者多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

词汇是最主要的传承文化信息、体现人类文化的工具,所有语言中除了一部分核心的关键词汇外,大多数词语都具有特定的文化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内涵词”。词语文化上的差异是学好外语的一大障碍,关于这方面差异的分类有多种。

(1)指称意义或字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其文化含义可能不同。如old一词,“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2)具有文化附加意义的习语、成语、俗语、谚语等的文化内涵。如“Shakespeares ‘Henry Ⅷ turned out to be his swansong”中的“swansong”不是中文里的“天鹅的歌声”,而是“辞世之作”。因为根据西方传说,天鹅只有临死时才会发出优美的歌声。

(3)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在另一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词或词组。如中文里没有表达“hippie”和 “cowboy”的对应词,这两个词是美国社会生活特有的产物。同样,汉语中的“阴”和“阳”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词,翻译时只能用释义法。

二、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师利用一切学习材料向学生传递目的语文化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宏观安排。

(1)增加目的语民族的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比例。因为文学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2)扩大文化课比例,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史地、社会风俗等。

(3)听力课内容多样化,让学生听到和习惯不同的语音语调,因为不同的语音语调不仅可以表达说话者个人特点,而且能表达言外之意,它和语言集团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4)充分利用多媒体影像视频资料。课堂上利用原声的教学声像视频进行教学。在欣赏声像视频时,引导学生不仅要注意里面的人物台词的内容,更要关注日常生活的实际情景,观察人物的各种姿态、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场景语言的交际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敏感度

进行口语讨论时,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介绍各自地区的风土人情特点,以便进行不同文化的比较。例如,在南方很多地方,当主人为客人斟酒斟茶时,客人用手指轻敲桌面是表示谢谢,而在北方,上述做法则被认为是不耐烦。通过不同文化差异的对比,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敏感性。

在学生了解了异国文化并能敏锐地发现其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应培养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尊重、接受异国文化,排除本国文化妄自尊大的心理。在学习外语时,必须尊重使用不同语言的各种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在学习、使用外语时,要重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

四、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教师应该鼓励并向学生推荐经典的短篇故事、短剧和小说等原版文学作品,以及外文报纸、杂志等。通过阅读,逐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价值倾向等。

五、提高学习者自如运用外语的能力

教师可以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设置一些场景,或者运用其他教学手段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营造不同的语言交际气氛,让学习者在真实轻松的环境中潜意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学习者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孟圣.日本文化古今谈[M].大连: 大连出版社,2003.

[2]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文化教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