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文明的“贵州实践”
2016-09-29姚源清徐海星马红梅
姚源清?徐海星?马红梅
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喀斯特地貌分布广,土壤保水能力差,易涝易旱,灾害频繁,贵州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为保证各领域正常用水,科学破解“水困”,贵州从水价改革、水资源管理调度、规范取水许可等方面着手,将全省用水总量牢牢控制在红线之内。
目标已明确:到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134.39亿立方米以内。
改革水价严守用水红线
居住在贵阳市宅吉小区的杨女士每个月的水费接近40元,她节水的办法是:洗衣服、洗菜的水保存下来冲厕所或者洗拖把。
2013年7月3日《贵州省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施行,针对居民实行三级阶梯式水价。杨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家每月用水在21吨以内,收费按第一级阶梯的每吨2.7元来计算,一个月最多时达57元。自从循环用水后,她家每个月的水费从未超过40元。
“能节约尽量节约,超过第一级阶梯用水后,第二级阶梯的水价是第一级阶梯的1.5倍,而第三级阶梯的水价又是第一级的2倍,贵着呢。”杨女士说。
与居民用水不同,针对非居民用水,贵州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措施。
所谓超定额累进加价是指,企业或单位用水超过所在地城市节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的用水计划之后,节水行政主管部门就会对其超额的部分收取超定额累进加价水费。
贵阳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贺英介绍,非居民用水超过了计划用水的部分,会按照水价逐倍收取费用。
“非居民的用水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节水办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其用水计划进行合理分配,尽可能让他们的用水量控制在计划之内,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贺英说。
与企业水价改革同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明确了管护主体和管水员的具体职责,并在用水、管水、护水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
6月的贵定县云雾镇碧涛阵阵,连片的水稻长势喜人。
2014年,贵州省贵定县被列入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试点项目涉及云雾镇和盘江镇,850户农户受益。项目区的山塘、机井泵站、末级渠系、量水设施、灌区输水管道、水池等修缮建设完毕后,覆盖灌溉面积达4600亩。
“以前我们云雾镇的灌溉方式主要以漫灌为主,浪费比较严重,群众节水意识比较淡薄,农业用水量大、浪费量也大,灌溉区处于有人用、无人管的状态,用水户之间的水事纠纷也时有发生。现在不同,灌溉基础设施修缮完毕后,相关部门对每亩农田收取20元水费,大家都晓得要节约用水了,取水也规范了许多。”贵定县水务局副局长罗祖华说。
通过对农业水价的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不仅提高了当地农业用水效率,还促使当地农业实现了“旱涝保收”。
“现在我们镇农作物灌溉用水得到了保障,农民取水也有了秩序,大家都很高兴。”贵定县云雾湖灌区用水户协会支书罗荣富笑着说。
经济杠杆切实加强了节约用水的意识,水资源有偿使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贵州用水总量被牢牢控制在了红线之内。
跨区域调度平衡水资源
6月21日,记者站在乌江上游三岔河中游的黔中水利枢纽水源点平寨水库观景台,极目远眺,157.5米高的枢纽大坝勾连两岸,青山如黛,绿水长流。
作为贵州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年调水量5.50亿立方米,汩汩乌江活水被输送到六盘水、安顺、贵阳、黔南,涉及六枝、普定、镇宁、关岭等7县42个乡镇,以解决31.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满足5个县城和28个乡镇供水需要。
据时任安顺市西秀区区委副书记陈天一介绍,西秀区处于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上,喀斯特地貌导致这里水资源相对匮乏,下雨保不住水,地下暗河又比较多,是典型的工程性缺水地区。过去,西秀区主要用水取自普定梭筛水库,随着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扩展和西秀开发区的发展,城市供水比较紧张。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通水,将对西秀区南部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缓解普定梭筛水库的供水压力。”陈天高兴地说。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通水后,高兴的还有六枝特区岩脚镇镇长袁达平。
六枝岩脚面是有百年历史的贵州特色产品。岩脚镇的泉水,是岩脚面生产的“秘诀”之一。但之前因为缺水,岩脚面的生产经常受到影响。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通水后,我们对山泉的依赖随之变小,优质的山泉用来做岩脚面,黔中水用来灌溉以及生活。节约了优质水资源,为岩脚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袁达平说。
加强水资源管理调度,这是贵州探索用水总量控制的生动实践。
“通过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牢牢守住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既有效破解了贵州‘水困,杜绝因‘水困而出现水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又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富余地区水资源闲置和浪费。”省水利厅水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黔中水利枢纽为代表的跨区域调水工程在喀斯特地区搭建起了饮水灌溉网络,将地表水及时积蓄并配送到缺水严重的地方,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了水资源的均匀分布及保护。
为更大程度解决用水问题,除了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贵州还大力实施骨干水源工程、引提水工程、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三通一平”进展顺利,马岭水利枢纽工程、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及一大批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开工建设……截至2015年底,贵州水利工程年供水量已达到110亿立方米。“十三五”期间,贵州将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水利建设,规划建设一大批骨干水源工程和引提水工程,全力打造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的现代水利工程网,水利工程年供水量将超过150亿立方米以上,基本解决贵州工程性缺水问题。
经过多方探索,贵州在水资源跨区域调度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贵州控制用水总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学开发开源节流
2015年9月2日,安顺学院校园内的地下水源井旁,工作人员在执法人员的指挥下拆除水管、取出水泵、水泥砂浆封填井口……
就在前一天,安顺市依法关闭了城区新世纪小区及安顺学院内的2口地下水自备水源井。因此前安顺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污染、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等问题。
地下水开采过度问题引起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13年下发的《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就明确规定,要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在查明可有效开发利用的地下水赋存情况及开发利用潜力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有序地推进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同时明确,要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和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制订和完善地下水保护政策,防止地下水过度开发、水质污染和水源破坏 。
具体控制措施主要有:在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发利用地下水,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热水、矿泉水的开发,将严格实行取水、采矿许可。此外,贵州还将规范机井管理,对未经批准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一律予以关闭。
开采地下水受到严格限制,生活、生产用水对地表水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贵阳市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即“两湖一库”,是贵阳市民的“三口水缸”,占贵阳市城市供水量的70%左右。由于管理不善、取水不规范等一系列原因,2007年水体富营养化成为“两湖一库”突出的水环境问题。
2007年9月21日,贵阳市召开“依法治理‘两湖一库,确保市民饮用水安全”动员大会,明确提出通过3至5年的治理,在确保所有治理项目和措施完成的前提下,力争实现“两湖一库”饮用水源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明显好转。
历经八年努力,贵阳市“两湖一库”水质整体评价为Ⅲ类,其中红枫湖局部水域达到Ⅱ类,治理力度可见一斑。
为保护水源地水质安全,贵州加强治理的同时,严格规范取水许可: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随意取水以及改变用水计划,对取水许可证有效期满且还需要延续的建设项目,将全面评估产品、规模、实际用水变化情况,再核定取用水量……
无论是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还是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贵州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打下了坚实基础。
用活水资源 做足水文章
初夏时节,黔南州惠水县涟江河畔流水淙淙,风光旖旎。放眼望去,10万亩涟江大坝阡陌交错、沟渠纵横,田间地头的水稻、蔬菜和花卉苗木在一泓清水的滋润下,长势喜人,焕发出勃勃生机。
“以前的水渠是村民自己挖的泥巴沟,农田水渗透严重,遇上干旱时还需要农户肩挑或用水泵抽水灌溉,很不划算。”惠水县涟江街道杨番村村主任杨培光表示,自从“小农水”工程和山区现代水利工程实施以后,新的供水设施建立了,通过硬化水渠,农田水的灌溉效率得到了提升。
这是贵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生动剪影。近年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贵州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资源“乘数效应”不断凸显。
保障用水 降低水资源消耗
水是农业和工业生产的血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既是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题中之义。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贵州省耗水型工业比重大,工业用水单位指标与国内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11立方米,远高于全国69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贵州现有水利工程90%以上为小型工程,修建年代久远,病险库多,渠系渗漏严重,工程供水保证率低。2012年,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16。
实行最严格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制度,贵州刻不容缓。
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公布了贵州省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通过明确目标任务并细化工作事项等,加强包含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在内的制度建设;同年,启动水利建设“三大会战”(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和地下水利用工程)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水行动计划两大战略,破解工程性缺水、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向下延伸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014年,贵州省在息烽、惠水、紫云、思南四县启动实施贵州山区现代水利试点项目,通过推进节水技术的改造,降低水资源消耗,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新路子。
如今,走进位于涟江大坝核心区域的惠水涟江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一套自动信息化管理系统正控制着园区的灌溉,各种花卉苗木、特色水果在圆状水网的喷洒下绿意盎然。
“没建山区现代水利工程之前,我们灌溉用的是自己的水泵系统,但因为没有调节池,60吨的实际用水需要抽100吨,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让园区美瑞特花卉苗木生态旅游观光园负责人李贵隆感触最深的是,如今通过对提水设施、骨干管网和田间管网等的配套建设,试点区农业灌溉保证率提高到90%以上,先进的现代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大大提高了节水效率和人力资源。
“山区现代水利提升用水效率,除了现代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还体现在现代水利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上。”惠水县水务局副局长邓红介绍,在园区现代山区水利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鼠标轻轻一点就能遥控泵站、电磁阀、防洪闸门等设施开关,实时查看灌溉流量、水池水位、土壤墒情、气象等数据,通过智能化判断,可实现自动提水、自动喷灌一体化。
通过运用高效节水喷灌、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信息化系统、土壤墒情监测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现代水利科技,试点区灌溉较常年节水20%以上,极大地降低了水资源消耗。
“以水养水” 拓展水资源功能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既要发挥政府作用,保障合理用水需求,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又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节水。水权水价改革就是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用效益激发节水增效的内生动力。
“建了没人管,坏了无钱修,没水找政府,政府再修建,建了谁管护,何时是个头?”水利工程产权不明晰,管护责任主体难落实,基层水利设施的“重建轻管”一度导致用水效率低、工程效益难以发挥。
2014年,贵州省全面推进水利八大改革计划。其中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权制度和水权交易等改革直指问题要害。在改革计划中,贵州提出“工程有归属,管理有主体,维护有经费,效率长发挥,群众得实惠”的改革思路,确定息烽、雷山、西秀、兴仁等12个县(区)作为先行试点单位。
以息烽县小寨坝镇上寨山塘为例,该山塘因年久失修、填满淤泥,基本丧失蓄水功能。2014年,息烽县在不改变蓄水功能、保证农田灌溉的前提下拍卖山塘全产权。最终,村民杨明华以20余万元竞拍成功后,对山塘进行清淤、整形和维修,直接解决下游32户农户100多亩农田灌溉。
无独有偶,在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交椅村,蛤蟆山塘因无人管护,水质污染严重。2015年,村“两委”公开拍卖,村民杨勇以23万元获得山塘20年的经营管理权。改善蓄水功能和周边环境后,山塘既保证了周边村民的灌溉用水,又发展了休闲垂钓、农家乐,如今为杨勇每天带来数百元收入。
……
贵州通过推行拍卖、租赁、承包、成立用水合作组织和受益户自管等改革形式,不仅让水利工程有了“新管家”,而且盘活了现有水利资产,优化了用水结构,有利于以水养水,甚至以水定产业、以水定项目、以水定发展,让水利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提高用水效率,除了水权改革,贵州还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商品属性,综合运用价格杠杆、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多种手段,积极拓展水资源功能。如贵定县在水价改革中结合重点产业发展,在保障粮食生产等公益性水价按成本收取外,通过对高产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既增加了水费收入,又让企业满意,形成产业与水费的双带动。
通过一系列水权水价改革探索,用水效率不仅得以提高,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
人水和谐 构筑节水型社会
6月20日,空气清新。记者走进贵安新区月亮湖公园,只见路面清爽洁净,尽管刚刚下过一场暴雨,地上却全然没有一点积水。
“公园内中心广场、步行道和停车场地面都铺有透水砖,步行道两旁还设计具有净化功能的植被地表沟渠,下雨时,通过这些收集系统的吸纳、蓄渗和缓释,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从而回收利用。”公园管理人员介绍。
月亮湖公园正是贵安新区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作。作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贵安新区坚持低冲击开发模式,积极开展雨水回收和中水利用,大力推进全域生态化,“让城市自由呼吸”“像海绵一样收放自如”。
为进一步改善水环境和提升用水效率,贵州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积极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器具,推广企业中水回用、废污水“零排放”等节水技术。
在贵安新区富士康绿色产业园区水资源回用中心,一台“活性污泥+MBR生物膜”系统正轰轰作业。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系统终端流出的白花花的净水,竟是整个园区排放的生活废水经过数道程序分解处理而得。
“这套系统每天处理废水240吨左右,回收利用率达95%以上。”园区水资源回用中心负责人王华清告诉记者,系统污水处理排放达到国家一级A标,通过系统净化的水,可以回收作为绿化、冲洗、消防等市政用途。
节约用水、高效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14年以来,贵州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先后在息烽县、清镇市、红花岗区等10县(市、区)开展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并开展节水型社会、学校、机构等试点工作,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以贵阳市为例,在用水效率提高方面,贵阳市目前地区生产总值取水量为37.5立方米/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52.38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83.34%,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13.94%,城市污水处理率96.16%,节水器具普及率100%,均大幅优于国家标准。
贵州严把节水审核关,建立用水大户、高污染用水户监控制度,强化对用水过程的监控管理,出台高耗水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贵州淘汰不符合节水和节能的落后工业企业35家,其中钢铁企业18家,造纸企业3家,建材企业3家,化工企业10家,火电企业1家。在2014年度全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贵州省名列全国第七,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名列全国第五。
用活水资源、写足水文章,贵州稳步推进、笃志力行。
念好护水“三字诀”
贵州通过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动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全省水污染防治路线图已明确:到2020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污染严重水体基本消除,八大流域主要河流水质和出境断面水质的优良率均超过90%。
“治”污当头
严格控制水域排污总量
6月的乌江,河水清澈见底,乌江镇乌江渡电厂坝址下的河道中,不时有鱼群游过。
临近坝址的乌江34号泉眼,一度涌水总磷严重超标。高浓度的含磷工业废水从泉眼涌出,直接进入乌江,造成河流大面积污染。
“水污染最严重的2009年,泉眼处水体总磷指标高达每升1000毫克,河底常年都有大面积的白色污染物,排污口下游数公里都见不到鱼虾。”贵州开磷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先明回忆说。
当时,乌江成为全省水污染最严重的流域,污染的主要来源被认定是息烽小寨坝,境内主要工业企业是贵阳中化开磷有限责任公司。
铁腕治污,不欠新账。彻底治理乌江34号泉眼水污染,在2012年被列入贵州省政府环境污染治理“1号工程”,2014年被列入贵州省环境保护12件实事之一。
从2010年起,中化开磷开始在34号泉眼出水口修筑收集槽,安装引水管线,将受污染水体回收至厂区进行再利用。2013年12月,两条输水管线投入使用,乌江水质有所好转。
回抽工程未能完全解决泉眼水污染,随后,中化开磷又在出水口就地建设深度处理设施,通过石灰乳中和、絮凝、沉淀,使污水的总磷指标小于每升15毫克后再排放。
在34号泉眼的污水处理站可以看见,乳白色的含磷废水从泉眼处被直接引入污水处理站,经过深度污水处理后,排入江中的泉水已经是清澈透明的水体,与上游的江水已无色差。
“经过这些年的污水治理,处理后的水质总磷指标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磷肥生产排放标准。现在,河里的白条鱼特别多,这也证明水质确实变好了。”赵先明说。
深度治理设施在平水期、枯水期能正常运行,但在丰水期会存在无法全部收集进行有效处理的情况。为此,经过多方技术论证,中化开磷决定选用磁混凝水处理工艺,在原石灰处理工艺上加入磁粉增加污水结晶和沉淀速度。
“这套设施在6月底将建成投入试运行。”赵先明指着不远处工人们正在调试的设备介绍道:“届时,污水处理能力能达到每小时5000立方米,涌水处理将得到彻底解决,处理水质也将稳定达到排放标准。”
乌江34号泉眼的污水治理,是贵州控污治污的一大成果。为了进一步加强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严格限制入河湖的污水排放,2015年,贵州建立了水功能区监督检查机制,各级水利部门每月定期开展水功能巡查。
与此同时,贵州省水利厅核定完成了全省区域内110个重点水功能区水域纳污容量,并通过印发《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细则》,对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和运行进行监督管理,从源头上切断水污染产生的条件。
截至2015年12月,全省75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2.7%,比“十二五”期末目标提高了5.7%。
“管”水创新
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
六盘水境内的三岔河,属乌江流域南源一级支流,流经六盘水等地后,注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这条哺育两岸居民、滋养黔中大地的“母亲河”,却因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的乱排乱放,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一度成为“墨水河”。
2009年,为了整治三岔河水域环境,六盘水成立了以时任市长为组长、各县(区)人民政府一把手参与其中的三岔河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市长和各县(区)一把手作为“河长”,层层负责、层层落实,强力推进三岔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通过实施包含工业水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方面的119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三岔河由浊变清,重现了“杨柳依依拂河畔,醉看三岔若江南”的风景。
“自从实行河长制以来,河水变清亮了,现在站在河边,不时还可以看到鱼儿游来游去,天气热的时候又能到河里游泳了!”山根脚社区村民代永强说,水质发生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河长制”的实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三岔河沿线污染企业的大力整治。
如今,“河长制”已经在全省八大流域全部开展,流域内市、县两级政府相关负责人都成为“河长”。据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河长制”采取“总河长”“市级河长”“县级河长”三级负责制。“总河长”指导各“河长”开展流域环境保护,协调解决流域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对年度目标任务完成不好的“市级河长”实施约谈。“市级河长”和“县级河长”对本辖区内河流水环境质量负责,协调解决河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
在一些地区,“河长制”延伸到了村级,村“两委”干部和部分村民,也当起了河长。
大方县大山乡光华村牵头成立了流域生态管理专业合作社,把格里河流域上游62公里划分为23段,由沿河的23个村支书和4位村民担任“河长”。“河长”每天都会巡查河面,做义务讲解员,为村民宣传水生态保护的意义。由于河流保护的加强,一度是“臭水河”的格里河,变得清澈起来,绝迹的鱼虾重新回到河里。
治理与管理并重,修复和补偿同行,2014年起,贵州省开始在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流域建立并开展水生态补偿工作,与“河长制”一起,在水生态保护与恢复上双管齐下,形成独具特色的贵州管水模式。
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质良好,纳入监测的44条河流85个监测断面中,76个监测断面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类别,比上年上升8.2个百分点;湖(库)监测垂线中80%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类别,比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14个出境断面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类别,比上年上升14.3个百分点。
“护”为根本
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6月21日,红枫湖水源保护区。微风拂面,绿树成荫,天蓝水清,鱼群在水中游动穿梭——清爽的空气、清澈的湖水、清新的微风,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位于清镇市境内的红枫湖是贵阳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地,被列为国家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经过八年多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红枫湖水质全年保持在Ⅱ类,水质较好。
2007年,由于工业废水、农村生活污水等直接排入,加上网箱养鱼等因素,红枫湖水资源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水质急剧恶化,蓝藻频频爆发,一度降到Ⅴ类和劣Ⅴ类,局部区域水质甚至为劣Ⅴ类以下。
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百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受到极大威胁。2007年11月,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在红枫湖畔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法庭。
随后,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挂牌成立,分别履行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行政职能和筹措治理经费。
管理局、法庭、基金会三位一体,构筑起了治水、护水新模式,打出了“组合拳”: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工程,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对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禁批;开展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工程,解决城镇生活用水污染;推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重点针对农业农村带来的水污染问题……
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综合业务处处长李小京是红枫湖治理的见证者。他说:“一方面通过严格执法,阻断了红枫湖的污染源;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治理,增强湖区自我净化能力,提升水质,如今的红枫湖,成了让居民放心的水源地。”
不仅如此,红枫湖与百花湖、阿哈水库,作为贵阳市城市供水量70%的“两湖一库”,经过八年的治理保护,水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保障了贵阳市民饮用水安全。
在全省范围内,保护饮用水源地工作已经全面推开。县城以上及部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都依法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工作,确保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无排污口,一级保护区内无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二级保护区内无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及无从事网箱养鱼、旅游垂钓活动。
“保护饮用水源地,就是保护我们健康。”贵州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曾信波表示,贵州将继续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保证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合格、水量充足、监控完备、制度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