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媒体人在西安认识“一带一路”(手记)
2016-09-29
本报记者 邢晓婧
“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利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西安汉城湖景区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这段题词前,《今日印度》记者阿南特驻足良久。9月19日至24日,《环球时报》社邀请20家外国驻华媒体走进西安,这让阿南特等国际媒体人对“一带一路”和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有了深入认识。
这是阿南特第5次来西安,去年印度总理莫迪在这里与习主席亲切会面时,他有幸作为为数不多的随行记者全程见证。随后,他特意驱车两个多小时赶到习主席老家陕西富平,参观习仲勋纪念馆,对这里感情颇深。阿南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西安是历史文化古城,占据绝佳的地理位置,‘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的开通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但我更关心印度企业如何参与其中。我听说西安市政府在大力扶植软件科技产业,印度有很多不错的IT公司,如果能顺利嫁接到西安的话,双方可以展开多项合作。”
如何搭上“一带一路”的顺风车是外国媒体同行关注的重中之重。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中国动态专栏撰稿人陈言介绍,上世纪90年代很多日资企业把最新技术带到西安,当时为这里的经济建设发挥过很大作用,但由于近年日本经济衰退,在对西安的投资上有些落后。他认为,如果能让日本企业重新认识到西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面临的巨大商机,集投资、信息、技术、物流等优势于一身的大型日本综合商社仍有很大实力,完全可以通过今天的西安,帮助日本走出失落,日本企业应该主动争取机会。
实际上,外媒关心的正是西安想做的。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在与20家外媒记者的见面会上提到,西安要实现新发展,必须主动融入全国、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资源整合与合作,同各国、各地区、各城市一起应对风险挑战,协力开拓增长空间。
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西安外媒行”记者团还考察了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渭北工业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曲江新区以及大明宫遗址等多个产业和文化园区。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林展霆专程从新加坡赶来,这是他第一次来西安。林展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一带一路”不只是中国的事情。新加坡一直以来对中国沿海城市印象比较深刻,近两三年随着“一带一路”的全面推进,新加坡的关注重点逐步转向中国西部城市。西安是个很好的切入口,新加坡希望可以以此为支点,进一步寻求发展机会。林展霆表示,以前他对“一带一路”构想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这次通过在西安的实地参观和交流,看到了大概念下的诸多细节。吃西安油泼面时,林展霆不小心在衬衫上溅了三个油点子,他还开玩笑说:“要把西安味道带回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