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困境之改革路径的探究

2016-09-29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寇 瑶

(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陕西西安 710032 )



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困境之改革路径的探究

寇瑶

(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陕西西安71003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目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现实中由于教师自身理论素养的欠缺,由于传统教学理念范式的缺陷及传统教学模式单向度的满堂灌,致使原理课的教学陷入了困境。故在教学中应切实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教师应大力提升其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其次,实现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用科研支撑教学;最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实现教学民主,使灌输与认同相融合,以实现原理课的培养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5.017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从其培养的目标看,一是要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从而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二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及批判、创新精神。大学生正处在独立人格形成、人文素养提高的关键时期,故原理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和人文素养,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其思想境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原理课的教学陷入种种困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对原理课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并且在教学中也做了些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大多局限在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教学手段、方法的调整等表层上,而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对教师自身理论学养的欠缺、教学中缺少学术支撑、满堂灌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等深层理念问题却缺乏反思。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将导致原理课教学失去魅力,缺少说服力,因此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也很难实现它的培养目标。鉴于以上情况,本文拟对原理课教学的困境及出路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便使原理课的教学能真正起到实效性,使当代大学生具备坚定政治信念的同时,又能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教师主体的转变: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

原理课教学的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环节的实施等诸多环节,需要教师、学生及相关管理人员等多个主体共同完成。在这些众多的主体中,最重要的主体是原理课教师,因为,要实现原理课改革,所有环节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扎实的理论功底。

原理课教学陷入困境,其中原因很多,首当其冲便是教师自身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欠缺。很多教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学上,放松了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缺少真正从事深层次研究的能力;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缺乏深透的理解,对基本范畴、原理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含糊不清;不关注最新学术动态,故不能用最新理论合理的解释现实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也缺乏对其他社会思潮的有力回应。正是基于此现状,教师没有能力把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自主地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导致教学内容陈旧,不够丰富,说服力不强。由于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完整、准确,故在教学中就很难讲清楚、讲透彻。甚至还会出现奇谈怪论、错误的解释,这种情况反过来会使学生不知所云。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

首先,要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很多教师只重视教学工作,不太重视科研,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习非常有限,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甚至是错误的。这种状况成为妨碍原理课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与其他所有学科一样, 没有深厚的理论水平,教学必然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原理课教师务必要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通过科研来带动教学。由于当今原理课教学面临着复杂的问题,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才能够解释当今世界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为此,原理课的教师应具备几种意识。首先是国际意识,一定要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把中国的问题放在国际大背景的视野中来思考;其次是实践意识,不能只局限于理论,要和实践结合,走出书斋;第三,要有超越意识,不能一味的认同现存秩序,要有反思批判的意识,要勇于创新。

教师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正如韩愈所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前提是自己必须“载道”,即教师要成为道的承载者,将道所包含的知识、理论、思想、观念、方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精神境界。教师只有自己承载“道”,对道即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深切的体悟,融会贯通的运用,才能把这些理论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当教师真正做到“载道”时,所传授的知识才是自己独立思考过的,是自己真正理解的,并且有着深切的体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往教学中出现的“有学无识”、“有理无思”、“有口无心”等僵化的教学样态,超越“无人主义”、“外在主义”等机械教学模式。只有在此前提下,教学才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必然充沛着人的激情,洋溢着人的灵感。所以教师只有做到“载道”,靠深邃的思想、严密的逻辑、深刻的说理、理性的思辨去吸引学生、征服学生。

其次,在理解、掌握、体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体系之后,还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即从内心接受和认可这些理论,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和立场,使自己与马克思主义学说融为一体,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智慧。在此前提下,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的过程中,才会自觉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所以只有教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智慧,才会自觉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智慧,形成独立人格,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言行必然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客观效应,不以老师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学生学习老师,老师熏陶学生。如果老师自己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对自己所讲授的理论都不认可,怎么可能引导学生去认可和接受这些理论。所以这就对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并且还要把这些理论内化为智慧, 内化为自己的信仰、立场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去熏陶学生、引导学生。

二、教学理念范式的转换:科研与教学相融合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看理论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能否解释现实,另一方面,要看实践方面存在什么困境,还要看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换言之,既要看指导实践的理论能否合理地回答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也要看实践能否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资源。当今时代,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互作用,同步展开。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中国的实践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明确当今时代的新特征,即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特征。我们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便是全球化、市场化及信息化。这三种潮流汇合在一起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壮大,并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现实。“全球化使中国前所未有地加入到世界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向世界开放; 市场化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人的解放, 造成了全新的生产、 生活和交往方式,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信息化改变着世界的一切, 使所有人陷入信息爆炸和有效信息匮乏的双重矛盾之中,造成了新的盲目性。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深度认识和着力把握的。”[1]

当今中国社会实践模式中几乎引进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所有模式,诸多模式的并存使中国社会实践多样化,使社会发展充满了活力。但伴随之也带来一系列问题,由于当代中国实践中所有制体系、生产体系、交换体系、分配体系、消费体系等高度多元化,结果便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多元化,多元化既是进步也是挑战。在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受到严重的冲击,而能够把不同实践模式整合起来的新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诸多的矛盾与冲突,这一社会现状非常值得我们原理课老师去深度的关注。

我们明确了当今中国实践的特征后,再看看我们现有的理论能否解释现实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当前理论界有一个困惑:面对实践中提出的诸多问题,我们应寻找什么思想资源才能够解释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从而指导中国、发展中国?其中一种途径是回到马克思。如果我们违背时代的发展,企图原封不动把马克思的理论搬出来解决中国当下的问题,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允许的,这样做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针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作法,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2]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种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批判的精神。

任何理论都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思,从而试图给出解决的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出于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诊断而做出的理论回应。面对时代的发展,必须对理论做出创新。因此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发展。

由于实践发展的复杂性,原理课的教师不能固步自封,仅仅局限于教材,而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在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科研必须与教学相结合。而现实中,原理课的很多老师教学理念存在着偏见,不注重科学研究,认为没有必要把最新的学术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即使讲了学生也未必能接受,只需把课本的内容讲完即可。没有学术的支撑,讲课很容易浮于表面,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目前原理课之所以出现困境,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条化,没有把最新的学术成果贯穿在教学中,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动态与教材相结合,这就造成所讲述的内容与现实存在一定脱节,不能够很好地回应现实中提出的问题,这也是学生不接受这门课的一个原因。

原理课教师不能够用学术支撑教学,除了自身理论素养的欠缺外,还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原理课作为一门意识形态课,就是对党的政策的宣讲,不需要搞科学研究,无需学术支撑。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必须把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统一起来。不强调意识形态性,必然使原理课失去方向,变得盲目而危险,不强调学术性,必然使其变得空洞而肤浅。

要改变这一困境,必须使学术与教学相融合。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除了扎实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密切地跟踪理论前沿,熟悉本专业最新的理论动态,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充实自己。对本专业的重大理论问题要进行深刻的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联系现实,能够运用最新的理论解释现实中提出的重大问题。

正是由于现实的实践模式已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面对这一复杂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转换以往教学理念范式,讲授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把最新的学术成果与教材相结合。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一些新的东西,除了教材中基本的范畴、原理外,还应给学生讲一些马克思的原著、马哲史及西方马克主义发展的最新动态等内容。只有弄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才能相对客观、全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的哲学真正区分开来,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信服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教学模式的转换:灌输与认同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陷入困境,除上面所讲的两点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目前高校的原理课教学一般都采用大班授课,受此限制,上课的形式基本上都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由教师安排,与此同时学生仅仅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教师之间交流非常少。学习过程处于保守、封闭的状态,学习的内容局限于书本范围内。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核心,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一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遭到了压抑,因此,这种被动的学习只会遭到学生的厌烦。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灌输与认同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作为一门意识形态课,由其性质和内容所决定,在讲授的过程中必然要给学生灌输,只有通过灌输才能让学生了解原理课的基本范畴、理论观点,但在灌输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对其感悟、 理解、认同,使灌输与认同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极其复杂,首先互联网和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使学生每天获得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国内,也包括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必然会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或冲击,他们的思想也会呈现出多样性,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其次,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这种利益导向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不能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利益,所以先入为主的在思想上排斥,不管老师讲什么样的内容都一概拒斥.这也是原理课教学陷入困境的社会深层原因。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讲授原理课时,一定要考虑时代的变迁带给学生的影响,了解学生的心里和思想状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灌输 。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创新教学方法,除了讲授之外,“专题式”教学方法不啻为一种很好的选择。专题式教学的特点就在于不局限于课本体系,关注最新的前沿理论和时代课题,这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并使之得到及时理解、贯彻和传播。除此之外,专题式教学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捕捉社会领域和学术领域的最新动态。

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联系当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以教师的研究专长为依托,采用专题式的方式。专题式教学可以把一个问题讲深、讲透,这样便于学生加深理解,真正达到教学目的。除此之外也可采用专题讨论,老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主题,让学生下去充分准备,下次上课时让学生发言、讨论,通过此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视野引导到不断变革的社会现实之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尝试着用理论去解释现实中所提出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透过社会表层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精神。只有当学生摆脱了把这门课当作教条的知识去学习的阶段,而是上升到当作一种批判的精神、当作一种方法去学习时,学生才能从内心去认同它。

总之,马克思主义资本原理课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充分施展我们的智慧,不断探索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法,以适应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对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大力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范式及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以实现原理课的培养目标。

[1]欧阳康.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沿探索[J]. 思想教育研究,2013(07):32-34.

[2]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742-743.

[3]刘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变[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06):143-148.

[责任编辑朱毅然]

An Introduction of Teaching Dilemma and the Reform Path of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OUYao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Xi’anTechnologicalUniversity,Xi’an710032,China)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goal is to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 firm political stand, while increasing students’ humanities manners. But due to the lack of teachers’ theoretical level, the flaw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n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one dimensional,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is in trouble. It should be reform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of all, teachers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oretical attainment and academic level; secondly, it should make scientific research to support teaching; and finally, it should respect students’ subjectivity, teaching democracy in teaching, in order to achieving training goal of the principl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education concept; education mode

2015-12-08;

2016-02-06

西安工业大学教改项目(14JGY36)

寇瑶,女,陕西咸阳人,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科教育

G423.07

A

2095-770X(2016)05-0071-04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