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省会城市中规模最大丹霞地貌景观新研究*——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新考察新发现

2016-09-29董晓峰陈致均陈春宇

甘肃科技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丹霞地貌兰州景观

董晓峰,陈致均,陈春宇

(1.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2.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中国省会城市中规模最大丹霞地貌景观新研究*——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新考察新发现

董晓峰1,2,陈致均2,陈春宇2

(1.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2.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位于兰州市安宁区与皋兰县交界地带的“天斧沙宫”丹霞地貌较长时间处于待开发状态,近期新增为“甘肃省省级地质公园”,亟待加强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的研究进展;接着,介绍和报告了作者近期对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资源的较系统和深入的实地考察及其新发现;其次,对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典型的景观特色进行了分析,尤其强调了类丹霞地貌的特征、赤壁长崖独特景观及干旱区丹霞地貌发育的特点。

本文研究和论证了作者对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考察中的新发现——西峡景观、东峡景观、“峡中峡”西北支峡景区及对其地的命名与特征分析;同时,提出了宽体岩柱组成的柱廊状的景观长廊的独特丹霞地貌景观的命名——“赤壁长崖”丹霞景观、早中晚发育不同序列的景观区的命名——“赤井人家”等;还在定位分析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定兰州市“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区为我国省会城市中规模最大丹霞地貌景观。

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新发现

2013年3月,兰州市“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区被新增为甘肃省“省级地质公园”,标志其保护、开发与利用进入了新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该丹霞地貌景观位于兰州市安宁区与皋兰县交界处,安宁区黄河北岸仁寿山森林公园东侧,不仅区位优越,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是一处十分难得的宝贵资源。该区被关注和呼吁开发旅游已长达30多年。过去虽也开展了研究工作,但还不够系统,对其地貌景观资源与特色认识还不足。近期,笔者等多次进入该区域开展了新的考察研究,发现了较为重要新景,同时对该区域丹霞地貌景观的特征与科考旅游价值也有了新认识。

1 “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研究进展

“天斧沙宫”是一处距今约2500万年的红色砂岩地貌经过长期风化水蚀而形成的类丹霞地貌奇观。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大师任震英先生有感于它的奇观美景,命名其为“天斧沙宫”,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受到关注。

1984年,兰州市政府在安宁区举办首届桃花会期间,桃花会办公室组织由王增甲先生等执笔编写了《天斧沙宫(科学与神话)》,描述了其中两条支沟的奇特景观,并绘制了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虽未正式出版,但很有影响力,其命名的各景点名称被《甘肃名胜古迹辞典》正式出版物所引用。

1984年8月,由《兰州报》编辑部和市园林局联合举办了兰州景致征选命名活动,“天斧沙宫”被选为兰州新十景之一。

1987年,黄可光先生发表《兰州安宁堡宫殿式类丹霞地貌浅析》一文,首先把大沙沟的丹霞地貌命名为“宫殿式类丹霞地貌”[1]。

1990年8月23日黄进先生在天斧沙宫考察时,对大沙沟类丹霞地貌坡面总结了“顶圆、檐突、身陡、麓缓”的特征。

2002年,董晓峰与陈致均撰文《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与旅游开发》[2],参加了第七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交流,并发表于《经济地理》2002年6月增刊,呼吁保护该宝贵资源与开发为旅游区。

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沙沟一带一直是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等院系重要的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点,也有部分自愿旅游者前来观光。经过历时三十多年的关注与呼吁,终于在2013年3月下旬,经甘肃省地质公园评审专家组评审通过,甘肃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兰州“天斧沙宫”区域为“省级地质公园”。兰州市成立天斧沙宫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发布保护管理通知,禁止挖沙等有损旅游资源的活动。这标志着该景区从被关注进入了旅游开发利用的新时期,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机遇。

2013年8月15-17日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举办的 “第十三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暨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上,董晓峰、陈致均提交了“中国省会城市中规模最大丹霞地貌景观研究——兰州市 “天斧沙宫”新考察与新发现”的学术论文,交流中得到了黄进教授、彭华教授等与会专家的肯定。

2 “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资源新考察新发现

2013年5月-6月,笔者等对“天府沙宫”丹霞地貌景观资源与环境现状进行了多次考察,在现场进行了主要景点定位(应用GPS)、景观素描、摄影和主要特点观察分析,有了不少新发现。

原先所有的文章中所涉及的仅仅是三十年前王增甲等所写《天斧沙宫(科学与神话)》中指出的仅有两条沟谷(龙峡和凤峡)中的景观情况,并不包括其东部与西部至下井子的景观,考察发现这两处均属大沙沟丹霞地貌出露区,增加了“天斧沙宫”丹霞地貌出露范围。

2.1西部峡谷路边新发现丹霞地貌景观与典型“赤井人家”丹霞地貌序列景观

沿进入“天斧沙宫”的主路向西行,在西部通往朱家井的公路两旁,分布着一系列丹霞地貌景点。第一处引人注目的丹霞地貌景点位于仁寿山北的黄地湾北行路的左边,长约100余m,高约35m,其上为黄土梁峁,更上处为桃林坡地。

再向北行进,在朱家井乡下井子村的一段峡谷中,我们发现出露的大片景观不凡的丹霞地貌。由于四周为高差较大的壮观的丹霞景观,而中间坐落着十多户人家,丹霞景观包围着村落,故我们(董晓峰、陈致均)首次将其命名为“赤井人家”,如图1所示。这里不同的丹霞地貌景观以序列化特征展现,处于早、中、晚发育不同阶段的丹霞地貌景观风格不一,清晰地展示出其各自不同的发育特征。但该区域未划入在保护范围,洗沙活动仍在进行。

图1 “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分布

穿越该景区的道路通行情况良好,可通往皋兰县城,而从朱家井下井子向北东行通往曹家湾,沿途有农家与规模较大桃树林、枣树林,可以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从曹家湾向东行,沟谷相连,道路直通向中沟(王增甲先生所指的丹霞地貌景观主沟)——龙峡,由此可见,从西部进入中沟已形成环形线路,小型车辆完全可通行,具有组织旅游线路的优势条件。

2.2中部峡谷再考察发现丹霞景源丰富的较大的“峡中峡”——西北支峡

中部峡谷“龙峡”,被王增甲先生命名为女王宫殿群,由女王宫、宫廷长廊、迎宾厅、卧龙驿站馆、交易大厅、开国女王墓、议事厅等一组柱廊状宫殿式类丹霞地貌景观组成,但这里实际景源景点比王增甲先生描述的内容更丰富多彩。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龙峡”中发现新的“峡中峡”,即向西北向延伸的支沟——西北支峡,其中充满大型丹霞景源,并构成天然画幅长卷,遗憾的是沟口一带为布满规模较大的墓地——当地居民认为此处为“风水宝地”,乐于将亡者墓葬于此,但对旅游开发十分不利。

2.3东部两峡谷丹霞地貌形成典型的 “赤壁长崖”景观与面临的挑战

龙峡之东为凤峡,其下游景观资源与王增甲先生描述基本相符,主要有姐妹岭、河马出海、飞燕塔、通天柱、挚天柱、白蛇探路、惆怅石、泪珠洞等,但这些景点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相联形成景观长廊。但其中上游沟谷峡十分狭窄,沿沟上行很艰难,沟中落满巨石,特别有几段巨大的柱状巨石横卧沟中,挡住去路,估计是已滑落的“公主望夫”独立柱景点。整个凤峡中景点均比较“峻险”,从王增甲先生早先描述中命名也可以感觉到,可以作为探险旅游线路来安排,但要特别注意安全防范和资源环境保护。

考察中还发现:凤峡之东还有一大峡谷,以前文献中没有描述——我们将其正式命名为“东峡”。步入其中,只见左边赤色悬崖高耸,景观发育良好,与凤峡相似,气势宏大,连续展布,长度超过1km,十分典型这些反复出现的“景观长廊”(本文前边已经几次提到),我们(陈致均、董晓峰)特别将该种富有独特性的丹霞地貌景观,正式命名为“赤壁长崖”丹霞地貌,可作为重要丹霞地貌景观的风景线与科学考察的重要对象。该景观可以任人敞开想象,编出更多感人的神话故事,但遗憾的是该壮景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沟口宽阔地依然在充当垃圾填埋场,臭气熏人,废物飞扬。其南出口一带丹霞地貌景区,被铁路隧道开凿后的碎石所填,环城路也从沟口一带通过,工程挖掘与填埋对周围丹霞景观及环境破坏严重,开发与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2.4分析认定兰州市“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区为我国省会城市中规模最大丹霞地貌景观

从以上分析介绍可知,以往有关兰州“天府沙宫”丹霞地貌景区研究与介绍中基本上仅提到龙峡和凤峡两个丹霞地貌景观区,我们本次调查研究新发现了3个新丹霞地貌景观区的存在:1)西峡景观;2)东峡景观;3)西北支峡景区。在以往相关介绍资料和发表的文章中未见该3个景区的命名、介绍及其特色景观分析。

从地形图量算可知,兰州市“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分布区的总面积约为10km2,在国内省会城市中兰州市“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区规模最大,我们(董晓峰、陈致均)分析认定:兰州市“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区为我国省会城市中规模最大丹霞地貌景观为地貌景观。

3 “天斧沙宫”丹霞地貌典型的景观特色分析

3.1“类丹霞地貌”是黄土分布地区出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丹霞地貌

类丹霞地貌的提法是为了与湿润地区典型裸露红层的丹霞地貌相区别,于1987年命名其为宫殿式类丹霞地貌,这是黄可光先生的首创,虽存争议,但已被广大丹霞地貌研究者所认可。黄进先生总结了天斧沙宫中类丹霞地貌的特征:“顶圆、檐突、身陡、麓缓”,其有别于南方典型丹霞地貌的特征:“顶平、身陡、麓缓”[3-7]。

图2 典型丹霞地貌与类丹霞地貌的特征对比图

由图2可知,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最上是黄土地层,黄土层下面是新近纪中新世咸水河组(N1X),上部帽状地貌对下面红层中陡峻坡面的存在与红层顶面的砾岩硬盖(由石灰质胶结的砾岩,此石灰质主要来自其上黄土淋滤,在此堆积、固结形成胶结坚硬的砾岩硬盖)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土中钙质平均含量 8.61%,而此层砾岩硬盖中钙质含量达16.38%,它与黄土中钙质的淋滤在砾岩中堆积,固化胶结有关。如果没有此层硬盖,红层的陡峻坡面就不可能出现,意境奇突的丹霞地貌景观就更谈不上了。

3.2“赤壁长崖”是兰州“天斧沙宫”最重要的地貌景观

咸水河组 (N1X)顶部的砾岩硬盖分布特别稳定,这与它处于向斜核部位置有关,黄河河床砾石及河漫相砂土覆盖其上,它是黄河安宁段五级阶地的基座,所以属基座阶地型丹霞地貌。大沙沟四条沟谷切割N1X红层,形成的陡崖顺沟谷连续分布,蔚伟壮观,我们用“赤壁长崖”来命名。各沟自东而西发育由连续分布到断续出露,即使断续,其长度最少亦在百米左右。而陡崖高度仅30-50m,发育最好的是东面两条沟。这是“天斧沙宫”最重要的丹霞地貌景观,由此也可看出其是青年期丹霞地貌。晚年期孤峰独石景观也有,但不多,虽不是主要景观,一旦出现,往往成为绝景,是旅游观赏的靓点。

3.3陡崖上的次级地貌发育突显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发育特点

N1X岩性松软,横向变化大,砂砾岩厚层块状及互层状均有,陡崖上一般均附着土黄色泥膜,掩盖了原来桔红、砖红的颜色。新鲜断面一般不显层理,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互层就逐渐显现出水平岩槽与岩凸,块状岩层由于粒度的不同,就显现出层理突出。这两种层理,由于岩性的松软,均显现出圆润的外貌。砾石的脱落或易于风化脱落的疏松透镜体可逐步演变成大小不同的洞穴,有些顺层展布就形成水平的岩槽。泥糊有时在陡崖底部不规则的覆盖岩面,差异风化结果形成凹凸不平的表面,我们称之为“脸谱”式风化。

流水在陡崖面上冲刷,极易在垂直节理外形成20cm×10cm宽的悬沟,甚至发展成直径可达1m以上圆形的“落水井”。悬沟之间的宽体岩柱,形成的柱廊是大沙沟柱廊状宫殿式类丹霞地貌的一大特色,往往被冠以 “宫廷长廊”、“女王宫”、“卧龙驿馆”、“议事厅”、“迎宾馆”等。这种宽体岩柱组成的柱廊,在国内其他丹霞地貌分布区也比较少见。其上突出的硬盖风化侵蚀的结果,构成多种造型,美轮美奂,赏心悦目,是大沙沟类丹霞地貌主要的构景要素。

在“天斧沙宫”个别地方陡崖上还有泥乳,但不是很普遍。“窗棂式”这类陡崖上的格子状景观,有时仅隐约可见,但不是很突出。

总的来说,“天斧沙宫”的“类丹霞地貌”、“赤壁长崖”及“宽体岩柱组成的柱廊”是其两类突出的地貌,突檐风化后成为美妙的构景要素,孤峰独石虽不多,一旦出现便成为绝景。在曹家湾下井子村周围出现的丹霞地貌,以新鲜陡崖的出现,赤壁长崖在崖面上逐渐演化,长崖被截断,形成宽体柱廊城堡、孤峰,最后消失为红岩丘陵,一整套的演变过程,在此一览无余。我们把这儿命名为“赤井人家”,是观察丹霞地貌演化的绝佳场所。总体上,“天斧沙宫”丹霞地貌尚处于青年期发育阶段。

4 结语

“天斧沙宫”作为我国省会城市中规模最大、丹霞地貌景观系统发育最完整的自然景观,最近终于开启了开发建设的新历程。对于其独特的景观资源,期待对其予以保护为主的开发。希望此次开发的机遇及此番考察研究能吸引更多人对这块丹霞宝地进行深入认识。

[1] 黄可光.兰州安宁堡宫殿式类丹霞地貌浅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3):49-52.

[2] 董晓峰,陈致均.兰州“天斧沙宫”丹霞地貌景观与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1,(S1):313-315.

[3] 陈致均,黄可光,戴文昭.甘肃丹霞地貌的分布[J].经济地理,1994,14(增刊):159-166.

[4] 黄可光,朱艳.论甘肃丹霞地貌的几个问题[J].经济地理,1999,19(增刊):29-36.

[5] 齐德利,肖星,陈致均.甘肃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建设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47-51.

[6] 齐德利,陈致均.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甘肃社会科学,2003,(4):152-156.

P9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1184)资助。

猜你喜欢

丹霞地貌兰州景观
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下)
景观别墅
赵雪作品
美丽丹霞地貌
我的兰州梦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兰州琐记
神奇的七彩丹霞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