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拯民:文武双全的抗联英雄
2016-09-29丛龙海
◎文/丛龙海
魏拯民:文武双全的抗联英雄
◎文/丛龙海
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内的魏拯民塑像
魏拯民,原名关有维,字伯张,1909年2月3日出生在山西省屯留县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是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曾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和省委书记、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政委和第一路军政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魏拯民坚持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直至献出年轻的宝贵生命。
投身革命,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在学生时代,魏拯民就深受反帝反封建思想影响,追求真理,积极要求进步。1925年9月,魏拯民考入山西省立太原第一中学。在学校里,魏拯民积极参加由共青团太原地委书记、太原第一中学学生会会长傅懋恭(彭真)领导的反对军阀混战的革命斗争。1926年,魏拯民加入共青团,次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阎锡山也紧随其后,在山西大搞“清党”,大肆逮捕共产党员,疯狂镇压革命活动,太原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魏拯民只得离开学校返回屯留县城,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他利用国民党屯留县党部作掩护,和几位党员秘密建立了党支部。他们经常分头深入农村,宣传革命,开展活动。然而,不久之后,屯留县的党组织也遭到敌人破坏,魏拯民等人只得再次转移。
1928年,魏拯民辗转来到北平,考入私立宏达学院,但仍然与留在山西的同志保持联络。1930年4月,他与隐蔽在屯留县的几名党员共同创办中共屯留临时党支部党刊《锄耕》,由他在北平编辑、印刷、装订后,转送屯留等地散发。《锄耕》刊登了很多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反动罪行,宣传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号召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1930年11月,魏拯民接受党组织安排,考入军阀石友三开办的国民党第13路军安阳军事学校,为开展武装革命斗争作准备。在军校期间,他团结进步青年,秘密组织读书小组,宣传革命真理,发展党员,开展党的工作。后来,魏拯民因病离开军校返回北平,借用同学的学生证到北大听课,继续在北大从事革命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魏拯民急切地盼望到东北参加抗日救国革命斗争。1932年春,他告别妻儿,先到达辽阳第24路义勇军做宣传工作,后被党组织派到哈尔滨,先后担任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长、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他经常装扮成工人、商人、教员深入到工厂、学校、贫民区和街道,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临危受命,与金日成结下深厚友谊
1934年冬,中共满洲省委任命魏拯民为中共东满特委书记,命他立即赶往东满延吉县委,去处理对东满地区抗日斗争造成巨大损失的反“民生团”事件。
所谓“民生团”,是“朝奸”金成杰和郑士斌纠结一伙人创立的一个亲日团体。由于其亲日反动,不得人心,成立不久就自行解散了。但有些死心亲日的“朝奸”分子则被日军招为奸细,混进抗日游击队内。有一次,抗日游击队内发现两个日本奸细,在审讯时得知他们原是“民生团”的人。当时的东满特委受“左”倾思想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民生团”死灰复燃,正在对抗日游击队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渗透,加之日本侵略者挑拨离间,于是,东满特委在东满地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民生团”斗争,许多党团员、抗日战士和群众遭到迫害,党领导创建的东满根据地遭受重大损失,抗日斗争事业陷入极为危险的局面。
1935年初,临危受命的魏拯民刚一到任,立即着手开展工作,听取各种情况汇报,了解事情来龙去脉。2 月27日,魏拯民在延吉县蛤蟆塘境内大荒崴主持召开了东满党团特委联席第一次扩大会议。接着,魏拯民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精神,组织会议制定了反“民生团”斗争的八条原则和三项政纲,强调要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格区分错误性质,并且严格规定处决人的批准权限。对极“左”分子,魏拯民也没有作简单的组织处理,而是把日本的阴谋与调查研究取得的大量事实摆在他们面前,启发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使得他们即便被开除党籍、受到惩处也心服口服,没有人变节投敌。
在大荒崴会议上,魏拯民第一次与金日成相见。金日成后来回忆说:“从那个时候起,我和魏拯民一直并肩走在抗日的道路上,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荒崴会议是一次气氛十分紧张尖锐的会议,要是以特派员身份出席会议的魏拯民处事不公,我们朝鲜革命者会被推到十分不利的地位。是他认真听取了我的主张,该肯定的作了肯定,该参酌的作了参酌。”
经过一系列认真细致的工作,到1935年夏,魏拯民妥善地解决了反“民生团”事件。经过他与金日成共同努力,保护了数以千计的朝鲜党团员和抗日战士,使他们卸掉了思想包袱,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中,消除了革命队伍内部人人自危的紧张气氛,使抗日斗争形势开始好转。同时,魏拯民也赢得了朝鲜抗日队伍的感激和认可,与金日成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领导抗联,联手杨靖宇沉重打击日伪军
1935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魏拯民作为东北党与抗日武装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任命魏拯民为东满省委书记,同时决议将东北抗日武装组建为抗日联军。
1936年年初,魏拯民离开莫斯科回国,于2月初到达宁安县南部老爷岭深山腹地的第五军密营。2月5日,魏拯民与周保中、金日成、陈翰章等二、五军领导干部及东满、吉东党的负责同志在密营中召开会议。会议决定东北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进行改编,联合抗日义勇军等抗日武装,组建东北抗日联军。3月上旬,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兼党委书记。
1936年6月,魏拯民率部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南满金川县河里根据地,和杨靖宇率领的第一军胜利会师。根据上级命令,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南满省委书记兼第一路军政委。两军合编后,杨靖宇、魏拯民率部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使东南满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得到空前发展。1936年11月,王德泰在战斗中不幸牺牲,魏拯民的担子更重了,他率领二、四、六师部队转战东南满各县,出没在长白林海中,攻据点、打伏击,取得了多次胜利。
1939年中秋节前夕,魏拯民得到日军行军的情报,决定在寒葱岭伏击日军。他指挥部队速战速决,击毙日军少将松岛,歼灭日军170余人,烧毁日军汽车11辆,缴获小炮1门、轻重机枪各2挺、长短枪150多支、子弹70余箱。这次战斗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使得魏拯民声威大震。
魏拯民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工作者。他时刻把党领导部队建设放在首位,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为督促全军指战员学习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他亲自编写了《政治读本》。他严于律己,平易近人,从不因为自己担任党和部队的重要领导职务而搞特殊,赢得了战士们的信任和敬重。
积劳成疾,为理想信念献出宝贵生命
由于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日夜操劳,魏拯民患上了很重的心脏病和胃病。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抱病率领部队在莽莽林海里与敌人周旋作战。1939年年底,魏拯民病情加重,不得不住进密营休养。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壮烈牺牲。魏拯民怀着失去战友的满腔悲痛,拖着病体,坚强地走出密营,承担起领导第一路军的全部重担,继续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当年深秋,魏拯民的病情愈加严重,被护送到桦甸县夹皮沟牡丹岭西麓的二道河子密营中休养。在休养期间,他不顾疾病的折磨,利用一切时间总结战斗经验,起草文件,书写报告。身边的同志为了让他休息,偷偷地把纸笔藏了起来,他却对同志们说:“时间对我太宝贵了,工作怎么能停止呢?请把纸和笔还给我吧!”周围的同志纷纷落泪。
1941年年初,敌人对夹皮沟一带进行严密的封锁,驻守了大批日伪军。敌人对当地居民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并残酷迫害给抗联部队送东西的群众。密营里没有了粮食,魏拯民和同志们只能靠吃松子和树皮等充饥。为了不使同志们为自己付出更大牺牲,给革命多保留一些力量,他多次要求大家及早转移出去。
1941年3月8日,魏拯民病逝,年仅32岁。病逝前,他艰难地把一包文件交给身边的同志,再三嘱咐:“千万把它转交给党组织。”他还鼓励大家说:“你们都很年轻,革命就靠你们哪!不要难过,革命是艰苦的,要打倒敌人,就要流血牺牲。可是,我们的血不会白流,日本强盗一定能被我们赶出去,胜利是我们的!”
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魏拯民赫然在列。他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奋斗终身的光辉形象,将永远留存于人们心中。
□本栏编辑/牛泽群
本栏目与辽宁省档案局(馆)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