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美与电影的美
2016-09-28郭子豪
郭子豪
【摘 要】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都自有其美学价值。电影《午夜巴黎》和《黄金时代》都讲述着关于文学创作者的美好故事。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电影用它美的语言表达着文学的美,因此对于两种艺术的美我们得以比较来看。文学和电影是两门各自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在单位时间内有着更高效的信息传达量,而文学则拥有更加细腻和纯粹的表达方式,两种艺术都是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美学;电影;文学;午夜巴黎;黄金时代;伍迪·艾伦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01-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以多媒体容器为载体的视听艺术逐渐兴起,电影被列为第七艺术。人们追求美,不同的艺术门类带给人不同的美的享受。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都会带给欣赏者不同的美的感受。文学是一门视觉艺术,也是一门时间艺术;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也是一门时空艺术。电影和文学在美的表达上既有交集,又各自独立。
《午夜巴黎》导演和编剧是好莱坞大名鼎鼎的编剧兼导演伍迪艾伦。电影主人公吉尔是一个在电影开始时决心从此靠写书来谋生的好莱坞编剧。他在午夜的巴黎穿越回过去从而结识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毕加索、达利,乃至高更、德加、马蒂斯……跟随着这个可爱的主人公,我们也一次又一次地感叹着他和伟人们的交集——在那个黄金时代里。这是一部时刻赞叹着文学和艺术至美的电影。虽然明知道这是电影,可观者的感官却早已移情到了那个喜爱下雨的巴黎的主人公身上了。每当12点的钟声敲响,观者的心也跟着紧张了起来,今天晚上吉尔又会遇见哪一颗文艺史上的明星?我们的主人公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吗?这样一群伟人们的生活又是如何呢?……真好,伍迪艾伦导演到最后给出了一个观者很喜欢的令人回味的答案。
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想到了另一部中国的电影——《黄金时代》,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的“午夜巴黎”的故事——跟随民国女作家萧红的脚步,我们走入了萧红、萧军、鲁迅、许广平、端木蕻良、丁玲的生活,那个因为他们而成就的黄金时代。
这两部电影其实都是用电影的语言诉说着文学工作者的美,通过演员的表演、镜头的运动和组接、声音和光线的搭配,让我们在两个小时里完全融化在了电影故事中。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正因为它综合了视听元素及景别的变换而让我们对于演员的心理感受能有更好的体验。从这个角度说,电影是非常接近生活的,这是其他文艺作品绝对无法达到的。人有五感,而现在的电影至少可以同时刺激观者两种以上的感官,这就使得电影成为了一种绝佳的讲故事的媒介,其从客观上给人的代入感是其他艺术所不能比拟的。当然,电影也有它的短板,它的优势在另外一些情景下也会转化成劣势。
首先,从它的表现形式来说。电影因为单位时间内超高的信息量反而使它的欣赏者变得被动。更多的细节信息就意味着更少的不确定性,能留给欣赏者自行体会和理解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变得更小,话句话说——变得死板了。而从它的表现内容上说,文学相较电影来说内容信息量更加自由,它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长篇巨著。虽然电影,或者叫影像艺术,也有短片、微电影和长篇连续剧的形式,但由于电影的商业属性等因素的限制,固定的90分钟时长导致它只能用2万字左右的剧本。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所谓的“毁原作”的说法,意思就是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后效果非常不理想,引来一片骂声,比如2015年上映的改编自网络小说《鬼吹灯》的电影《九层妖塔》。也有不少改编成电影的作品虽然有不俗的票房,可较之原作依然显得苍白无力,《哈利波特》系列就是其中的例子。J·K·罗琳在她的七部作品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而丰富多彩的世界,复杂的人物关系引发了一连串精彩的剧情。但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后,两个小时的时间实在难以让如此庞大的故事完整地得以呈现,虽然电影投资巨大、制作精良,但是和原作相比依然显得十分苍白。
电影的语言具体、细节丰富,也因此无法表现文学作品用曼妙的语言写出的细节描写。文学虽属视觉艺术,但文学艺术和观者互动的方式却是通过“文字”这样的抽象符号。观者在获取信息时因为只有这一种渠道,就使得信息的传达变得十分纯粹简单,给人带来了难得的心理体验——意境的塑造、情感的升华。虽然电影也可以通过特写、升格镜头来减少信息量,或者是用旁白、独白的方式让我们对角色情绪有更好的体会,但实实在在的镜头总是难以表达这种缥缈的感觉,我想这就是属于文学的无法被取代的独一无二的美丽之处。
总体来说,文学和电影虽然各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但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一个“一加一大于二”的方法,永远不会过时,总是令人期待。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