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戏的唱腔特点研究

2016-09-28周洁群

戏剧之家 2016年16期
关键词:黄梅戏戏曲

周洁群

【摘 要】黄梅戏从典型的地方戏种类发展成为我国的五大戏曲之一,凝结了无数热爱黄梅戏的戏曲家的智慧,是我国最优秀的民间文化代表。黄梅戏以其通俗易懂、活泼欢快的腔调为大众所喜爱,并通过不断吸收其他戏曲的优秀特色和音乐精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唱腔特点。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黄梅戏还具有一定的舞台表现能力,通过舞蹈和对话式的歌唱,让听众能真切地走入黄梅戏的世界,不论是民间人物还是皇亲贵族,黄梅戏都能以自己独特的唱腔特点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喜怒哀乐。本文通过分析黄梅戏的发展史和唱腔种类,探讨黄梅戏的唱腔特点。

【关键词】黄梅戏;唱腔特点;戏曲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2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继承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特色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不少地方都开始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化,努力提升自身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黄梅戏作为我国的五大戏曲之一,也开始逐渐被年轻人接受和喜爱,当然这也与黄梅戏不断与时俱进的唱腔特点和舞台改革密切相关。与其他的戏剧类型相比,黄梅戏的唱腔更加淳朴流畅,且具有一定的抒情特质。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黄梅戏又增加了一定的想象力,表达人们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发展至今,黄梅戏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代表,它所表现的是那些生活在阶级底层的民众发自内心、愉悦身心的文化信仰。在当代流行音乐中,也有不少歌手开始引入黄梅戏的唱腔特点来创新音乐形式,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因此,研究黄梅戏的唱腔特点,不仅是黄梅戏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黄梅戏的相关概念

黄梅戏最早出现于安徽的怀安一带,仅仅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小调在人们采茶的过程中即兴哼唱的,所以又称为黄梅调或者采茶戏[1],后来逐渐扩展到安徽安庆地区,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黄梅戏起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尤其在民国时期,黄梅戏流行最广,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耐人寻味的唱腔特点为大众所喜爱,并且黄梅戏所演绎的内容大多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不仅歌颂了男女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而且也着重刻画了温柔善良、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解放之后,不少黄梅戏曲目被搬上了荧幕,我国也出现了马兰、严凤英等著名的黄梅戏戏曲表演家。

如今,黄梅戏已经开始和现代流行音乐融合,并且不断地创新舞台形式,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黄梅戏的唱腔也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积累,逐渐呈现出优美流畅的特点,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让人在侬言软语之间领略生活的美好,感受文化的魅力。

二、黄梅戏的唱腔种类

发展至今,黄梅戏的唱腔种类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是黄梅戏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有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2]。

黄梅戏唱腔的形式主要有主腔、花腔、三腔,其中三腔是彩腔、仙腔和阴司腔的统称[3]。主腔是黄梅戏唱腔类别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个腔系,主要是以板式的变化来组成音乐结构,从而区别于花腔和三腔。主腔在黄梅戏中的运用并不广泛,但是具有极强的音乐形态和音乐表现功能,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基本风格的框定。

黄梅戏的花腔是从民歌中来,只不过是在一定的戏曲情境中,通过演唱的方式来传达角色的心声,如今的黄梅戏花腔调式明朗、情意质朴,且伴有一定的舞蹈,是黄梅戏调式最丰富的一个唱腔。在黄梅戏的表演中,花腔常常通过与小戏、串戏、大戏的关系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或者通过花腔之内的各个小曲的自身变化来表现小曲间的链接。相对于花腔而言,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并且三腔各自拥有一个基本的腔调,通过字位安排、辅复句位置和锣鼓用法的不同,来体现曲牌体的定格之感。与此同时,三腔又能够派生出对版和板数,因此三腔也具有板腔体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三腔容易将男女腔调非常清楚地区别开来,具有非常强大的戏剧表现功能,可以很好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丰富黄梅戏的故事表现力。

三、黄梅戏的唱腔特点

(一)流畅优美。黄梅戏作为安徽地区典型的戏曲种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安徽的语言特色,特别是对安庆方言的运用,形成了黄梅戏的独特唱腔。其唱腔特点大多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式,曲调常使用垛句,其中花腔的唱法更是让这些词句显得流畅优美,让人能够在愉悦的视觉环境中对戏曲中的人物情感产生共鸣,产生极大的观赏兴趣。比如:《天仙配》利用轻松明快、流畅优美的花腔唱法,让人们可以感受到董永和七仙女结为夫妻后双双回转家门的幸福场景,又能够在流畅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到董永和七仙女无奈分别的遗憾。整个故事的前半段轻松明快,后半段悲痛无奈,唱腔流畅优美,使听众通过表演者的表演自动完成情感的转换,增强了黄梅戏曲的舞台表现力。

(二)通俗易通。黄梅戏来源于民歌和民间故事,是人们熟悉的曲调,尽管其搬上舞台后融入了一些舞台表演因素,但是仍然保留着通俗易懂的唱腔特点,特别是其所采用的语言大多是安庆方言,对于当地人来说,更是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黄梅戏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其唱腔功能上,不但有可以大段吟唱的板腔体,还有民族风味十足的花腔小曲来抒发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根据不同的人物设置,黄梅戏的表演者要采取不同的腔调来进行演唱,或长或短,或慢活快,看似混乱但却具有一定的旋律性,朗朗上口。比如《女驸马》,用轻松明快的腔调为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被逼退婚。于是素贞进京应试,不料中了状元,被招为驸马。洞房之夜,她将实情告诉公主,获得皇帝赦免,最终与李兆廷终成眷属。

黄梅戏通俗易懂的另一方面就在于其讲述的是人们所熟悉的故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坚实的生活基础,大多数黄梅戏曲采用的是民间传唱的小调,利用通俗的语句对故事人物和情感展开叙述,从而让观众易于接受。

(三)节奏明快。黄梅戏唱腔的最后一个特点是节奏明快、灵活多变。表演者根据所扮演人物的心情和经历变换着不同的节奏或唱腔,每一个变换之间都有与之配套的形态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节奏的主要作用就是人物的情感和唱腔音韵、调值的变化[4]。虽然在听众看来,黄梅戏节奏大多是一样的,但对于黄梅戏表演者来说,唱腔的把握要和伴奏保持一定的协调性,根据戏曲的实际需要,保证上下语气之间转换自然、联系合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演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戏曲、不同的唱词,其节奏的变化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大体呈现出节奏明快的特点。

四、结语

黄梅戏不像京剧那样规范严格,也不想昆曲那样精致典雅,但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通过流畅优美的旋律、通俗易通的语言、灵活多变的节奏为听众呈现他们喜闻乐见且了熟于心的故事,更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黄梅戏和现代音乐的完美融合,需要我们积极挖掘黄梅戏的唱腔特点,更需要黄梅戏积极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通过新旧艺术创造者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我们相信一定能在现代音乐的领域中完成对黄梅戏的变革,从而创作出更具有21世纪生活特色的黄梅戏曲。

参考文献:

[1]戎慧.反思“黄梅戏”的唱腔特点[J].戏剧之家,2014,(18):55.

[2]王祝华.论黄梅戏唱腔特点及其地域性色彩[J].黄河之声,2015,(11):114-115.

[3]陈立.浅析黄梅戏的唱腔特点[J].大众文艺,2015,18:173.

[4]王姗.回味“黄梅戏”的唱腔特点[J].戏剧之家,2013,(09):25-26.

猜你喜欢

黄梅戏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黄梅戏《中国梦》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黄梅戏《祝福》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大型黄梅戏《凤鸣宏村》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