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人皆莎士比亚

2016-09-28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37期
关键词:戏剧节哈姆雷特阿Q

吴乃歆

今年北京青戏节的主题是“莎士比亚全集总动员”,苏小刚受邀参加,剧目还是他2014年执导过的《哈姆雷特》。正在他犹豫是否要复排的时候,一同去柏林戏剧节的孟京辉导演跟他说:“你要排就别复排了,干脆弄一新的。” 苏小刚笑着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理解,这正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谁都可以喜欢,谁都可以改编,谁都可以去演。”

苏小刚想要打破观众一贯熟悉的男性视角,抛开性别、身份、时代的束缚,避免表达的片面性,贴近每一个观众的感情公约数,产生共通的疑问,进入共同的寻找答案的历程。

对于苏小刚来说,每次排《哈姆雷特》都是一次重新学习。“第一次排的时候,我知道了弗洛伊德对《哈姆雷特》的一些认同,一些比较黑暗、极端的认同。现在再排,别人又告诉我莎士比亚不是一个人,他可能是一个群体,所以有了我这次《哈姆雷特》的概念——人人皆哈姆雷特,或者应该说人人皆莎士比亚。”

Q&A

Q:为什么这么喜欢《哈姆雷特》?

A:因为暂且我最了解这部剧,而且对它情有独钟。从2014年开始,不管是我演还是我导,都会有一些遗憾,那这种遗憾就会想带到下一次创作之中去填补,重新解释我对哈姆雷特的看法。

Q:这次弥补了什么遗憾?

A:这次主要是把它落实到“人人皆哈姆雷特”。为什么要用三个演员来演,并且用一种广播剧的戏谑的形式来演?其实三位演员是很尊重这部作品的,特别认真,但我跟他们说,我上来就要告诉观众这是戏,戏如人生,但戏永远都脱离不了假。认真地装腔作势——这是戏剧最大的魅力。

Q:你刚刚说“戏永远都脱离不了假”,但你之前也讲过“戏剧没有那么复杂,其实就是一个‘真。”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A:我们一直在学习现实主义,我是戏剧学院毕业的,我也是现实主义的好学生。什么是现实?我觉得现实一定是残酷的,我们在舞台上怎么能把这种残酷用不同的艺术手段表达出来,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只有在戏剧舞台上感受到残酷,我们才能在现实中寻找点滴的美好。所以真假的判断不在我个人,而是在于表演者和观众。你费很大的力气去营造一种虚构的生活,还是说演员站在这里就是生活,这是最大的问题。

我一直在想什么是此时此刻,什么是那时那刻。我们过去学习的总是在构建一个“那时那刻”的规定情境,演员上台了,他生活在十八世纪,而不是他生活在当下这个舞台上。所以我觉得戏剧更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在剧场所发生的事,而不是让演员不停地构建“那时那刻”的行为。这就打破了我们过去理解的戏剧要演一个故事的观念。

对于“故事”我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讲故事只是戏剧表达的一个手段,是重要手段,但绝对不是全部。我觉得这是中国戏剧最大的问题。我有很多朋友是做肢体戏剧的,这些朋友在舞台上并不讲故事,他们是听到或看到一个故事,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展现,而不是用常规的叙事方式。

Q:今年去柏林戏剧节给你印象最深的作品是什么?它好在哪儿?

A:个个戏都让我印象很深,我一说就说不完了。希望大家今年能去关注乌镇戏剧节上德国的一个戏《赌徒》,这是我们在德国看完之后一致认为非常棒的一部戏。我没法去说棒在哪儿。戏剧是属于个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要是把口味调一致了,这就违背了戏剧的规律。

Q:你接下来有什么安排?

A:我接下来要排一个我老师做导演的戏,叫《阿Q后传》,讲的是阿Q被枪毙之后的独角戏。这个戏可能会在10月去波兰参加奥林匹克戏剧节。

猜你喜欢

戏剧节哈姆雷特阿Q
学校里的戏剧节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阿Q和老A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第七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一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演出安排表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